阳光石油网|石油技术交流|石油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楼主: Joseph

[职业规划] [成都日记] 放空自己,依就前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2-18 10:22
  • 签到天数: 520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9-5-25 09: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丢人,我就是南阳人,我感觉这个东西的原理是这样的,使用电进行电解氢,电解出的氢作为能源,但是问题来了,为何不直接使用电呢?电车的话更节省能源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2-18 10:22
  • 签到天数: 520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9-5-25 10: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Joseph 发表于 2019-5-24 08:45
    我在中石油勘探院、中石油海外研究中心和振华的联合研究团队,遇到的第一个真正让我不解的问题是:一个开发 ...

    郝老师数据管理方面,东部油田和新疆的数字油田做的非常好,有些西南的油田非常差,甚至没有任何数字化系统。但反过来想,为什么不做呢?钱真花不了多少,我有个大胆的猜想不知道对不对,这中间肯定有人阻挠,只有乱才能浑水摸鱼(混子们才能继续混),才能从中获取利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9-5-25 23: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ninedays 发表于 2019-5-25 10:07
    郝老师数据管理方面,东部油田和新疆的数字油田做的非常好,有些西南的油田非常差,甚至没有任何数字化系 ...

    确实是最近比较少接触国内油田,所以不敢妄加评判。
    一般而言,油田(或者是南阳市那样的机构)是否引进某种技术更多的考虑可能主要有几个因素:是否可以作为政绩标记?是否可以带动新的投资或者新的单位组建?是否可以形成与政敌或者竞争对手更为直接的竞争?


    正因那个作汽车的懂得领导的这种需求,所以稍微往前追踪一下南阳这个新闻就会看到他们在引进这个项目的时候最关注的点:国际领先技术(政绩标记)、600亿产值(政绩标记、带动投资、新的单位组建)。

    油田作项目(无论是工程项目、咨询项目、资产购置)应该基本也是这几个著眼点;如果服务商能够在不同的领域都找到了领导在这几个方向的痛点就能对应开出“药方”,打动他们去给服务商“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9-5-27 10: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末读《人間失格》,对有段话颇为震惊。

    年少学日文的时候,《走れメロス》可能是更为容易入手也更确立太宰文学地位的作品,加上前有芥川龙之介、后有川端康成,就像我喜欢的有岛武郎、山本有三一样在外人看起来更为广阔的日本文学史中变得微弱和虚无。——太宰其实还好,有岛和山本几乎不为中国人所知。

    しかしこれは、おそらく、あの竹一も意識しなかったほどの、おそろしい悪魔の予言のようなものだったという事を、自分は後年に到って思い知りました。惚れると言い、惚れられると言い、その言葉はひどく下品で、ふざけて、いかにも、やにさがったものの感じで、どんなに所謂「厳粛」の場であっても、そこへこの言葉が一言でもひょいと顔を出すと、みるみる憂鬱の伽藍が崩壊し、ただのっぺらぼうになってしまうような心地がするものですけれども、惚れられるつらさ、などという俗語でなく、愛せられる不安、とでもいう文学語を用いると、あながち憂鬱の伽藍をぶちこわす事にはならないようですから、奇妙なものだと思います。

    竹一が、......、お前は惚れられるという馬鹿なお世辞を言い、自分はその時、ただ顔を赤らめて笑って、何も答えませんでしたけれども、しかし、実は、幽かに思い当るところもあったのでした。でも、「惚れられる」というような野卑な言葉に依って生じるやにさがった雰囲気に対して、そう言われると、思い当るところもある、などと書くのは、ほとんど落語の若旦那のせりふにさえならぬくらい、おろかしい感懐を示すようなもので、まさか、自分は、そんなふざけた、やにさがった気持で、「思い当るところもあった」わけでは無いのです。

    “讨女人喜欢”或者“讨女生喜欢”这样的评语,我也曾遇见过,而且也是出自一个“下品”之人的“下品”之辞。我被太宰惊到的地方就是:可能就是这样一个连名字都只剩下“Dick”的家伙,他那种全无操守的“成舜儿最容易搞到女人”的说法迟迟在一个阴暗的地方发酵,甚至也让我记得另一个从油田出来的同事愤恨的语气说“就是瞎-X-X-搞-破-鞋”,在劝服自己不去辩驳的同时在暗暗窃喜自己的某种特质是如此犀利。

    可能人性中的某种本质都是源于这同样的东西,你可以对别人去简单否认什么,但是却必须永远看到自己被自己也贴上标签。

    就好像萨特说“当你说不存在的时候已经为它预设了一个存在”!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人性的悲哀,抑或是人性的喜剧。我好想有一天可以把这些感受仔细的写进自己的小说,就是死了也不枉一世沉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9-5-28 11: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ted.com/talks/emilie_wapnick_why_some_of_us_don_t_have_one_true_calling

    有中文字幕,我看的是日文字幕,相信很多人有同感,推荐。


    マルチ・ポテンシャライト

    • アイデア統合
    • 迅速な学習力
    • 適応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9-5-28 18: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oseph 于 2019-5-28 18:32 编辑

    提交了一个workflow,给自己半小时来讲一个故事。

    故事:

    我特别不擅长讲故事,很多人都嘲笑过我这个问题,所以我需要把这一篇跟纾文有关的故事写的明确一些。

    纾文死了,她的死跟我无关。

    纾文和她的好友都曾经跟我暧昧了一段时间,我不确认她们是不是把这段时间当成恋爱,也不知道她们之间是否交流过这个话题。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是通过纾文找到了她好友的联系方式,——在那个时代,还只能通过写信给这个陌生女孩儿的父亲来转交一份请求。因为纾文这个朋友的父亲是我希望要去的单位上一位主管领导,所以她才力劝我跟这个朋友尽快“接上头”。她在信里信誓旦旦的告诉我:“我已经早就把你介绍给了晓红。”

    晓红那个时候已经在一家石膏板厂工作了几年,虽然她父亲一直在动员她到自己的单位来供职,但是她好像对于她当时的状态感觉还不错。

    我认识晓红的时候,她男友是那家石膏板厂的一名技工,好像是修理他们的各种工具非常拿手。

    纾文那个时候还在大学里读书。她算是我同届,只是邻校学医的,毕业就比我晚一年。说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了差不多两年半,因为一起学日文和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偶尔会见。到她家乡来谋职也是她力荐的。

    晓红是那种典型的东北姑娘,大大咧咧就叫上我去了她家吃饭——因为她跟她老爸说了一声,我的工作就算定下来了。

    晓红的妈妈是个一脸雀斑的大嗓门儿,一见到我就格外热情,又是问我来这座陌生城市的车次又是问我家里情况,说得晓红在饭桌的后半程一直在拦着她妈妈追问。晓红后来陪着我去江边上散步的时候说“家里都是粗人,没有见过大学生”,一边说着一边抬腿把一个江堤上的石子儿踢下了水,打出一长串的水漂。

    纾文暑假回家自然也就跟我们见了面,其实也就是前后十来天。那个时候倒是跟晓红也熟了,三个人一起去纾文那里吃饭。纾文替我向晓红道谢的意思很明显,我自己也知道纾文在她初中同学面前有几分宣示主权的意味。我是个性格随和的人,在两个强势的女孩儿面前则更容易放弃掉可能的选项来附和她们。这顿饭吃的很开心,饭后也一边喝茶一边继续着我们的交流。也因为大家都还年轻,讨论的未来还都是一篇大文章的架势。那个时候晓红相对接触社会比我们多,她认为大学生想要迅速立足和找到晋身台阶是需要“沉在基层一两年”,要经过社会磨练。她的这个建议对我们两个人都是非常积极的引导,我们也都很仔细的听着她如同讲评书一样的各种奇遇和点评,一直到纾文开始抱怨蚊子太咬了才算是结束。

    只是等到我陪着晓红回我们单位那边儿的时候,她突然没忍住哭了:是因为很气她爸妈当初强迫自己去读中专,晓红读初中的时候成绩本比纾文好很多。“要是成绩不好,根本就考不上中专!”她这样说的时候,几乎就是在哀痛自己成绩太好,只是“我爸妈都盯着弟弟,根本不管女孩儿的死活,我要是成绩不好,怕初中也念不完就在你们单位给我找个食堂的活儿了”。

    晓红本比纾文长相标致,哭起来的时候更是让眼泪落的很有层次,在路灯下的抽咽也增添了初夏夜晚的寒意。我静静的搂住了她的肩,“都不要紧的,还可以深造。”

    她看了我一眼:“我要是考成人高考,你支持我吗?”

    我也不认为这是一个承诺,但是只这一天以后就再没见过晓红的男友。

    纾文隔上三两天会过江南来找晓红,一般也会捎上我一起去街边的狗肉馆里喝两杯白酒。等纾文开学后还增加了给晓红写信的时候提几句我的事情,有时候晓红跟我在她的闺房里一边看纾文的信一边复习成考的课程,心里好像都揣着很大很大的愿望。

    再后来,晓红就真的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的成教班,还是脱产学习的。话说这姑娘学习起来那股子认真真的是只是晃荡着大学毕业的人都要汗颜一辈子的,尤其是有时候还会心里蠢蠢的感觉她深呼吸的鼻翼翕动让自己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暖洋洋的懒散,用当地话说“真想就地把她给办了”。

    再后来,我才发现整个寒假都已经早过去了小半年,纾文却如同晓红的男友一样都并不存在了很久。

    晓红没有读她的信,纾文也没有直接问过我。

    一直到晓红的妈妈拦着我不让我进她家门,我才知道她在省城的男友已经住在她家有好几天了。她妈妈只是让人转送给我一本日语大辞典,据说是晓红当初刚刚去省城的时候特意跑到外文书店给我买的。

    我的工作已经跟日文没有半毛钱关系,才想起来当年一起学日文的纾文也许还能用得上,就跑到邮局去寄到她家的地址。其实也不知道她是不是收到,还是早就邮丢了。

    去年夏天,我回原单位去办理一点儿业务,正遇见晓红。她现在已经是一个部门的领导,一脸严肃,早没有了年轻时候的蹦蹦跳跳。很熟练的看了看我提交的申请,告诉我还缺哪些材料。

    正当我以为我们的见面只能以陌路结束的时候她叫住了我,“你跟我出来一下”,她示意我把电脑包留在她办公室,然后拉着我去了附近的一家小茶舍。

    “纾文死了。”她盯着我的眼睛,等我眼神中流露出询问的时候追了一句,“三年前,自杀。”

    又停了一下,她肯定的说:“跟你无关。”

    我们再没有聊纾文,只是探讨探讨孩子教育和时下艰辛。

    “看来你在北京挺好的,那我们也就放心了。”临走,她送我去车站,像个大姐姐一样上上下下打谅我,突然在我头上拍了拍,“我其实真的挺疼你的,只是都跟你无关。”

    她的眼神,像极了纾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15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9-5-30 10: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回来搞建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9-5-30 17: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年前的一本书,其实我没有读过。



    我的一位前老板,根据我的臆测,应该是很受这本书的启发。

    网络上肯定关于“细节”到“大局”的辩论很多,也不是我们再去花时间检索一遍的。

    大抵来说,一事做到绝对是物极必反。“细节管理”肯定非常容易逼近于“Micro-management”,那就会导致做管理者很累,做这种支持的工作则可能也更容易没有成就感。而反过来,过于包容部下疏忽细节也会导致部下骄纵,也确实会因为疏于管理而浪费资源和机会。

    我在这里真正感觉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是:沉入细节的习惯最终会把我们的思考向着某些方向去引领,形成定向的惯性思维。这就像我遇到的很多老板都相信“富贵险中求”,他们对于冒险的方向会比对于重复的方向更为热衷。这也是一种因为不断跳脱而导致的惯性思维,本质上跟我们大多数做技术的人习惯陷入细节性思考是同一个源头。

    那么,在我看起来,也就是说,我们最大的管理问题其实都是源于“片面归因”,而且极有可能我们的技术管理也有类似的倾向。

    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影响决策成败的因素肯定有很多,造成决定性影响的很多因素也极可能是互相因袭、互相干扰的。中国的文化喜欢做“文”而“化”,所以习惯上就会“提纲挈领、总其大要”,为了表达的逻辑性,就会反推出各种“细节决定成败”、“性格决定一切”、“情商决定人生”、“赢在执行”等等各种以某一或者某少数因素来绝对化逻辑关系的思维定式。

    写书,我也并不反对他这么写。他发现了这个影响因素,他注意到这个因素的影响效力,甚至只因他要卖他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这无可厚非。

    但是既然他是“片面归因”,我们就不应该“兼听兼信”。不是么?

    我最近接触一个从事其它行业的老板。他一方面奉行极度的“因人为制”,另一方面又极力强调“公司内制度化平权”。我没有正面提醒他,他的主要管理思路其实完全是对立的逻辑状态。而他之所以会觉得(可能同时也决定)这两者对于公司管理同等重要,在我看来,还是因为他的公司规模比他预期的程度要小很多。也就是说,他还有可能因为自己的关注就直接对于基层员工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状态有大致了解。等到他的公司真的走向了一个更大的规模的时候,他心中的“铁则”是肯定会随之而变化的。

    为什么?

    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要制度平权,他所谓制度平权的铁则也只是出现资源纷争的情况下由他来一次“纲常独断”。换言之,他的几个主管最需要的就是把自己的状况尽可能在他承受范围内进行夸大才更有机会获取他的支持。他以为自己足够公正或者他请的专家足够公正都不足以真的应对他公司里出现更大的资源纷争,最为核心的问题在于他作为一个决策层并没有一个相对平权的监听系统存在。

    我相信这并非他一个人的困境,同时也是他公司内所有同事的困境。

    我跟他在一个小茶楼聊天的时候就提醒他,这个阶段的量才并非要做一套才干测量表征标准,也不是要根据自己框架的假设做成“万人同步大团体操表演”——不是做不成,而是很难持久,因为需要很大程度的压制人性。其实人才的“才”有很多种,所谓量才而用就是要找到这个人的“才”能够在现有框架中生存的空间。尤其是管理人才,优势越突出的人常常短板也越显著。

    公司还小,老板还能关注到每一个基层员工的基本情况的状况下,其实公平性并没有那么重要。侧重于机会均等之类公平性制度的迫切性主要是在真正需要分部门管理并且牵扯到权限下放的时候才遇到。——换言之,公平性本身就是在无法确保人与人之间足够透明度而“照顾大多数”的策略,公平性本身就是以牺牲个性和牺牲效率为代价的。小说《亮剑》的主人公的人生际遇在某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局势变化带来的差异,在战争时期他是一头雄狮,但是在和平时期就更像一头困兽了。这种事情也经常发生在公司草创和公司成长阶段,会表现为对于不同类型的人的需要,会觉得同批次“老战友”跟不上公司发展的脚步。其实真的不是员工的工作作风有了什么转变,而是随着人员不断增加、层级不断增加而产生隔膜感以后使用了统一的评判标准去看每一个人“是否符合公司需要”的时候才发现了一些原来未曾注意的关键点。——管理者逐渐丧失了对于每个人的细节感受之后,才诞生了“颜色性格”、“九型人格”、“血型人格”、“星座人格”等等分析。

    这个事儿,其实很有意思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9-6-4 10: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Ray Dalio的书《Principles》在中国由中信强势推销了一阵子以后开始下滑,Amazon中国的中文版现在定价已经六折,成都街边书摊上则不到三折。

    其实并非这书不好,而是主体读者群跟作者之间仍然存在着观念角度差。

    即如,

    Picture1.jpg

    老爷子总结说:


    Who you are with and where you are will create the environment that you are in, which will shape what you are like much more than what you do. What you will do, and what people will do in most professions, will change in unimaginable ways, so the career path that you choose today won’t look anything like what it will be like in the future, and there is a good chance that you will change your career path along the way, so don’t be too stuck on it. On the other hand, I urge you to be with people who have great character and great capabilities and to be in places that suit your nature. For example, if you want a fast-paced, cutting-edge life, be in a fast-paced, cutting-edge place; if you want a slower-paced, savoring-life type life, pick a place that’s like that. Get a job that, above all else, will give you a broad perspective and will allow you to question, learn, and flourish so that you can, with time, learn about the world, yourself, and valuable subjects—and increasingly focus on what’s best for you.


    他说的对不对?对!但是可能在他的中国读者群却鲜有共鸣。


    为什么?

    1、内容太干,没有故事带入。(这就像有些电视剧中靳东扮演的人物“金句频出”,出货太多反而让人感觉生硬。老爷子过于好为人师,他的金句更是比靳东的老干部来得充沛!)
    2、大多数中国读者的年龄段与Dalio本人可能差了三十至四十岁,没有经历则没有体会。(没有摔过跟头,你说他在浪费时间,他根本不知道浪费时间的后果到底会怎样。我有很多朋友,在自己中年阶段才开始说自己应该感谢自己以前的老师或者朋友,因为那个时候他们曾经给过他最为切合时间和实际的建议或者批评,然而他必须是经历一番挣扎之后才能看懂建议或者批评的本源。)
    3、速效心态的读者很难接受长效激励的作者。(现在整个中国都在一种躁狂症形态中,盲目冲刺、盲目攀比,眼睛永远盯着三五日或者三五年的爆发,这与作者本书规划其实是背道而驰的:作者要做的是一个理想从业环境,一个制度体系,这些东西需要很大的框架和很长的时间来积淀。我们希望的却是一试就灵的“水氢汽车”,——尼玛管它是不是能帮你挣到政绩,我圈到了投资就是王道,——这种万人斩式的直奔短期目标的思路最容易的就是暴力与欺诈,与老爷子认真面对自己的长短板的思路几乎可以说是死敌。)

    希望速成的人、希望收效显著的人最终都不会真的仔细阅读本书,而那些对于老爷子的想法有共鸣的人可能自己已经在建立某种类似的体系。他的书再好,只是放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也会一样的尴尬。我预计他的后一本《Big Debt Crises》在中国的销售成绩恐怕更是堪忧,这个主题本来就是小众话题,还要架在中国情景里寻求对应,自然比《Principles》更为难看。

    https://www.amazon.cn/dp/B07PK6F ... ;s=books&sr=1-1

    中信现在也明白这一层,明显英文版比《Principles》更贵一些,中文版反而降价了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9-6-6 11: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Ray Dalio: NEW IS OVERVALUED RELATIVE TO GREAT. For example, when choosing which movie to watch or what book to read, are you drawn to proven classics or the newest big thing? In my opinion, it is smarter to choose the great over the new.

    类似的说法,我大学日语里的一篇课后阅读里提到:
    一次聚会,某女郎问某文学教授有未读某作家新作。教授答:未也。女郎惊曰:已出版三周矣,尚未读耶?教授反问:曾读《神曲》否?答曰:未也。教授乃淡然曰:已出版六百余年,尚未读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阳光石油网 ( 鲁ICP备2021003870号-1 )

    GMT+8, 2024-5-19 13:33 , Processed in 0.07678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