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石油网|石油技术交流|石油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查看: 11413|回复: 80

[职业规划] [成都日记] 放空自己,依就前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9-2-16 00: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Joseph 于 2019-2-16 00:29 编辑

    想要琐琐碎碎记录的是自己在重新做回建模工程师的一些随感。工作略有些安排紧凑,所以也可能无暇去整理文字,也只是希望仍然在做地质的同行更直接看到一个基础工作者的日常和思考。这可能更像一个流水账,也不敢说其中有什么系统性或者深入的东西,只是希望大家不小心也遇到过我遇到的事情,也有过思考,也有过焦躁,也有过彷徨,欢迎同行们随时插入与我互动或者写写自己的遭遇。如果不想写,至少也能看到一个像你一样的人在陪着你。

    目前工作任务有三项,虽然针对同一个资产,但是工作内容互不联署,工作来源也是不同的主管。最直接跟建模相关的是一个模型更新。

    这个构造和属性都不复杂的模型本身却有着它自有的复杂:原始数据间大量的矛盾。鉴于原始数据的品质都不好做结论,所以常常会遭遇谁也不能轻易相信,谁也不能轻易不信的两难之中。其实对于油藏本身,大家的观点——我是说我们这些项目经验丰富的同事们——其实都很一致,大家都觉得某个层的物性好就容易形成高渗通道,也都觉得现在统计出的油水界面说明油藏的复杂程度是我们已经进入了生产中后期还有很多地质情况未能真正掌握。这个时候大家都了解情况,也都能描述情况,也都有数据可以参照,所以好像模型也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但是回到原点,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人真的因为定性观点确认就可以解决掉所有的定量问题,也会发现恰恰因为大家比我接触的数据和信息多,在其中浸淫越久反而对于数据的筛选变得更模凌两可。我相信这些恰恰是我们这群人都是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表现,希望找到一个解决矛盾的思路而不是想要搁置问题、掩盖问题。

    油公司里的另一个问题在很多团队里都会反复出现:技术问题要不要跟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法务、税务、财务、政务等等非技术问题放在一个框架内讨论。很多时候因为技术问题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个执行性的建议,那么一旦涉及执行就必然会有量的非技术信息可能权重高于技术,进而在很多维度上都直接干扰者技术问题本身的探讨空间。

    这好像跟我们去上街买一个热水壶有点像——抱歉,我因为刚刚租房,所以正在考虑买一个自己用起来方便的电热水壶,所以就从这个例子说了——第一个技术思考其实似乎很简单:我要什么样的参数?独自一人生活在一个小开间儿内,我自然希望这个小电热水壶的容积要比常见的那种热水壶小一些,至少也要一升以内。然后第二个参数就是希望马上就可以拿到手,因为只要是买,自然就是越快用上对我越有利。只是这两个需求本身都已经关联到了技术参数以外,而我一开始却没有注意。第二个时间点的设定虽然看上去不像一个技术参数,却的确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最常需要考虑的要点之一,甚至是最大的一个工作压力所在。自不必我更深入多说。第一个参数为什么也会形成压力?是因为这样的壶并不是市面主流。虽然越来越多小家庭出现,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旅行,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中国主流的电热水壶仍然是1.7-1.5升。这意味着我们的技术参数设定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比最大量样本覆盖区域难一些。单纯技术上来说,0.5升还是3.5升并没有很大的技术差异,但是技术参数如果指向了一类“小概率事件”我们就自己给自己封死了很多选项。有时候技术人员抱怨说“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也有这种含义在其中。这种情况甚至都不是始作俑者知晓的,但是还是我们这些第一线员工们必须面对的。那么抓大放小是一种思考,先急所后大场也是一种思考。更有很多务虚和务实的角度差异也会蕴含其中,继续增加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这些事情都挺好玩的,尤其是能从一个自己独有的角度去审视身处其中的自己的时候。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1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9-2-16 10: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刚从成都回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2-18 10:22
  • 签到天数: 520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9-2-16 10: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现在在成都工作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1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9-2-16 11: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ninedays 发表于 2019-2-16 10:55
    我现在在成都工作啊

    层主在什么单位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2-18 10:22
  • 签到天数: 520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9-2-16 11: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发表于 2019-2-16 11:14
    层主在什么单位啊?

    东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12-10 00:40
  • 签到天数: 89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9-2-20 00:08:11 来自阳光石油论坛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好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9-2-23 12: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末,我开始例行的洗衣、擦拭桌柜、收拾厨房等事。

    以前在海外独居养成的习惯就是自己做饭和自己收拾屋子。妻子并不理解我这种反差:因为我在自己北京家里很少做家务,只有休假的时候才会偶尔动动手。其实,更多的原因自然是没有谁可以依赖,屋子如果我自己不收拾隔上一段时间只会让我投入更大精力去专心处理。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选择的这一类事情都是内在性质的,只有我自己参与。做饭也好,搬腾家具也好、锻炼身体也好,都是自己动手、自己一个人的事情,磨炼的也是自己的孤独。

    在哈萨克有一段时间有朋友曾经约我一起跑步,我比她的耐力差太多,只能跑三四公里就不成了;所以虽然是说一起跑步还不如说是跑完步一起吃点甜食。但是这种事情我的热情就很有限,坚持下去的可能性就很低。我反思以后也会觉得还是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朋友的感受,不够完全孤独。

    在家的时候,我特别喜欢跟妻子腻在一起,因为跟妻子的配合很默契,很透的感觉,常常没有让孤独真的走远。某种程度,妻子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朋友,每时每刻我都想要告诉她我的现状和我的思考。

    但是离开家,我就会更容易把自己缩起来,做一个很小的自己。

    所以来成都,我打一开始就决定了要租一个一居室——这边习惯叫做“套一”——面积最好不要到60,好打理、好调整。没什么家具也都可以,然后就自己买锅碗瓢盆的过日子了。

    妻子笑话我买的家伙事儿怕是再搬家都很麻烦,又不是一天就进入状态,大可以慢慢的置办。我知道复制家里的习惯比较难,只能还是复制哈萨克租住的习惯相对合理,所以把此前遇到的困境中的一些材料提前置办也就是因为自己不想再因为细微而影响心情。

    小家里不断换家具布置也是我的习惯,挪挪床、柜,搬搬桌、椅,我差不多每一个礼拜都在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创造的一个新空间的舒适感。然后有一段时间就会很沉迷于自己的设计;然后就开始厌倦,就会再折腾来折腾去,直到好像是另一个自己又在这个空间里找到了满足才能停下来一段时间去欣赏......

    不久以前,有个网友碰巧问我一个问题:对朋友我有什么要求?

    我想了想,觉得很难回答,就说:对朋友没有要求,只是对情人对妻子有特别特别强烈的要求。

    为什么会这么回答?我后来思考,发现只是想要省事。人对于朋友都不可能完全接受,但是如果真的提出标准可能有很多都是不容易摘清楚的。我就举一个例子,我妻子肯定是我的情人和我最好的朋友,但是我刚刚认识她的时候她并不那么喜欢读书,对于精神世界构建也颇多非议;如果按照一般概念的感受来说,她就很难跟我形成精神上的互助之感,也就很难成为一个朋友、一个伴侣。但是恰恰是她陪着我做过很多人生的大决定,做成了很多事情的规划。与她相反的有很多热爱读书的人却最终没有跟我做朋友,只是擦肩而过。我这么喜爱读书的人,在我最为看重的朋友里却有很多都是厌恶读书的——当然他们也看重我的同时奇怪我喜爱读书喜爱到发痴的程度。

    所以,我看不出真正的可以说清楚的标准。就好像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一个奇形怪状的东西,也许某个侧面正好跟另一个人的某个侧面贴合起来很对缝儿,所有的感受都不呛着,那么其它的事情好像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我在哈萨克有个女同事叫Samal,——现在还没写完的小说里把她曲解了一下,改成了一个女主角,性质也变成了情人,——我们之间语言是不通的,我教她做地质模型,这个工作很复杂,需要很多思考在里面,只能通过做成的东西给她展示,然后通过Google Translate告诉她一个大意。这姑娘是一个特别有模仿天分的人——这个特征我并未加在小说人物身上,而这个特征是我最最喜欢Samal的所在,不忍心去破坏——她会重复我的操作的同时重复我的表情,其中好多好多的笑话都不是能够让语言相通的人去理解的。所以,当我们真的开始为Ogai油田的Aption油藏的能量补给和减产压力提前开始担心的时候,我觉得她比很多中国同事都更理解我对于这个油田的独特的热爱,她会说我就像一个哈萨克人一样去对待自己的能源,不忍心看着它被糟蹋,她也把这种感觉跟很多人说起过。我们是很好很好的朋友,虽然她说的大多数俄语我都是不知道在说什么的。有时候我只是喜欢听着她在那里叨咕叨咕的声音,就像某些我并不习惯的音乐一样可以穿透了知识的层面而直接达到我内心——有一些瞬间我也能感受到这个哈萨克姑娘——小说里我扭曲了一下,借用了另一个同事Asia的民族,——也是跟我一样孤独的存在,也在某种程度上享受着这份孤独。

    人就是这样奇怪的东西罢?不理解的时候可能是朋友,理解很深的时候可能是朋友,——朋友就像那份孤独一样,流转于自己的一个隐秘的空间内,陪着自己在一片天地间流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9-2-25 23: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oseph 于 2019-2-25 23:46 编辑

    租房,我跑了一个礼拜。

    一边忙着干活儿,一边抽出时间就跟着中介跑。最多的一个晚上看了十二个房子。中介说,这附近的“套一”都看遍了。

    中介是一个只比我女儿大一岁的小女孩儿,脸上甚至还满满的稚气,说到她干这份销售的工作却已经一年多了。她每天都需要陪着客户看房,走路距离总是十七八公里到二十几公里。我自忖年青的时候也不怕辛苦,却未必连年的没有休班这样每天跑上十个小时。

    更让我觉得自己不胜任这种点对点销售工作的地方是,除了收入和人脉之外并没有多少专业上的提升空间——我不是说销售本身没有空间,但是一对一销售与集团采购类型的销售有着本质的区别,绝不是有了足够的量就一定能上升到质的飞跃。我只是自己在心里替她着急,发现她不能准确搜集信息或者高效沟通的时候就会忍不住想想很多年前认识的某些销售。

    似乎销售在本质上都是通过资源汇集而帮助买家与卖家形成良性对接的桥梁。在信息把握上来说确实是需要刻苦训练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如果只是一味重复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无差别转发,则做销售也做不成个样子。虽然都是离开校门就进入了销售的行业,一起步人家就已经开始上台阶,而另一些人却可能只是不断在台阶前摸索每一处细节。

    建模这种事儿也是一样的。有些东西当然一定要细节化,而对于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却永远都需要高度概括化。只有高度概括才能形成不同数据条件下的让步、信息层次差异条件下的让步、工期安排条件下的让步,每一次让步都可以在自己的规划中寻机补救,逐步的追上自己的设想。而一开始就奔着细节扎下去,基本上都是会摸索更长时间才能反思自己的步骤和数据(信息)源、认知层次、工期安排等影响自己的规划到了何种程度。

    说一个事儿,我曾经被安排设计一个主题展区。我自己不是设计师、也不熟悉搭建工程,所以我的第一步就是跟设计师说明我需要多个方案,不要细节,因为框架定下来之后再分解细节还有充裕时间。这个项目的出资方是国外一个公司,所以我的定位就是让这家国外公司能够接受设计师的基本理念和报价框架。我的行为可能算不上一个销售,更像是一个Project Coordinator,但是其作用却很有些类似之处。我尽快确定了框架发给外方确认,得到了外方Marketing Manager的认可以后开始按照框架逐一拆项来谈报价,有三件事一直在我心里:milestone、scope、quality。我给外方的邮件那个时间段自然非常频繁,每一封邮件里我想要表达的都是这三件事,而且就是按照这样的次序来表达的——展览这种事儿,都是急茬儿,所以时间点控制总是第一位的;然后就是抓住整体表达之后才能逐步去突出细节,整体要是没有概念,细节堆砌就会出现过度重复的情况;质量在任何项目中都极其重要,但是在这种急切的工作中却只能稍微让位给前两者。

    之所以说到销售和展会这些事儿,是因为我最近的工作都要的很急,我也是非常着急的在赶工。一边改造着需要的图件一边就偷偷的按照自己的预想去减除原来模型中的过于密集的控制条件。老实说,一步到位的模型是不存在的,因为这跟很多系统工作一样需要一个整体的思考和协调的行动准则。很多人为了追求模型效果更习惯的方法是在控制不住的地方追加额外的控制,这是一个应急的好办法,我自己也在项目紧急的时候采取过类似的方案。只是,一旦有了时间,我们还是需要尽快把那些控制压制到最小,——至少也是我们能力范围内的最小,——这才是让模型能够脱离开你独立生存的基本。这就像你养一个孩子、教育一个孩子一样的。你不是要不断增加你的控制,而是在必要的时候增加控制,在感觉到他有自控的时候就要把控制卸下里,把责任还给他自己。销售、展会,也是差不多的情况,最好的销售肯定是熟悉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中真正能够帮助客户的部分,真正理解自己的长处在客户工作中具体价值和增值的所在。说起来的时候并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从一个scope展望过去,在客户可能关注的几个点上落下来,直接扎下去,不断翻出东西出来。因为销售跟我现在的工作有一个点很类似:出卖信任。

    我还处于试用期,还需要让同事、让领导看到我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递交任何一个成果都是换取信任的过程。从更长久来看,即便是过了试用期,人在职场仍然是以信任交换为核心的行为,所以所有的职场事务也都可以简单理解为“信任互换”。

    我在小说里反复提及的一位石油公司副总贺强就是一个不会——或者是不屑于——做“信任互换”的管理者,他管理属下的方式通常都是威逼和恫吓,而这样处理职场事务就会带来更多的信任成本投入,也让他自己在职业发展上看不清前途、忙乱中栽了跟头。

    说回到租房本身,小女孩儿最为成功的地方可能恰恰是她把那种笨笨的执着转化为别人对她敬业和诚实的基本印象,这也是极好的营销策略。其实人太显聪明总是给人一种浮躁油滑之感,如能切实的把自己按部就班做事的信息准确转达给接收人肯定也是上佳的设计了——虽然这不一定都是设计出来的。

    此前在各个公司上班,我基本上都是一个多话的人。来到成都,我决定放空自己重新做人,所以第一个要做的就是闭嘴。现在我在办公室很少说话,只要有时间就都用来看我的模型,做参数调试和数据筛查。我知道一般沉默的人会更慢让人接受,但是最大的好处就是更容易让人接受。虽然去食堂我还是偶尔会表达自己的经历和家人状况,但是只要在工作间,我就只选择沉默,说话也不肯高声。

    我是一个——其实,真的是这样,虽然很多人不相信——非常腼腆和内向的人。我承认自己有时候会人来疯,有时候也会把自己的口才发挥到极致去阐述自己的技术观点或者政治观点。但是就我本人来说,我更喜欢的是思考和阅读,沉浸与自己和自己较劲儿的那种情绪中的时候才是认清自己的契机,至少我自己真的是这么看自己的。

    看看风看看雨,风雨都是不言自流,也没有人会真的跟风雨过不去,真的过不去的人也最终没有战胜过风雨。我也希望自己像风雨一般作为别人生命的背景存在着,不去计较别人评议同时也不去放慢自己的脚步。子在川上的时候,还不知道奔流到海是要蒸发成水蒸气回来的,他所叹息的无尽消逝也不过就是不停的循环中的一环。所以,做一个循环者,做一个沉默者,做一个踏踏实实为每一个成果付出心力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07: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夜未眠。


    但是确实是最为愚蠢的一夜未眠。


    只因为夜里赶工有些兴奋,就在亚马逊网站找了《罪与罚》的样章来看——我家里那本是人文社朱海观的译本——这次就选了耿济之。这位耿先生因为翻译《卡拉马佐夫兄弟》而入选了人文社的名作名译系列,中文的底子本来也应该是好的,俄语按理说也不会差。


    读了也就是三个自然段就感觉两位(确切说是三位,人文社朱海观本还有一位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差异太大了,然后就翻到上译社岳麟的本子。结果,三个本子竟然出现了各自的文风。


    于是又翻英文译本,看了Oliver Ready的新译版本,David McDuff的传统版本以及Richard Pevear夫妇的一种流行译本。


    硬着头皮对了几个来回,却是很失望的首先把耿济之先生和大名鼎鼎的企鹅社给否了。因为就看大概头三四页来说,大家翻译风格虽然差异,但是基本上一句顶着一句下来,只有耿译本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曲解和漏译。岳麟跟朱海观可能只文风上前者更口语而后者更倾向于“硬译”,这种情况就像有些美国读者反馈Ready和Pevear文本上的差异一样。


    之所以说这样忙完了是一种愚蠢,倒不是真的完全否定自己的调研过程和求实精神,而是总觉得各译本也许需要更多读下去才能更好比较。这就好像我看过大概三种《飘》的译文,也读过大半的原文,但是最喜欢的反而是不太精确的傅东华的本子,就是现在大家最常使用的“郝思嘉”、“白瑞德”、“卫希礼”、“韩媚兰”这样中式名字的出处。


    有时候,人需要慢慢的去品味自己的选择。


    这样穷尽思考的好处就是终于找到了“汝龙”译本。汝龙先生译俄语的精到,我是从王小波先生的杂文里读到的。王小波对我的影响很深,以至于连带着喜欢了查良铮和汝龙。


    但是,愚蠢还是明摆着的:因为并不需要这么久的对比就可以选择,而且即便是朱海观的译本我也同样甚为触动。为了文字上的细枝末节而点灯熬油做功课,然后也不过就是走个回头路。


    怎么说呢?人生好像就是这样奇怪:走过一些愚蠢才知道愚蠢的那个蠢点和为愚蠢付出的价值可能会很高。得中有失,失中有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9-3-13 11: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包养”

    虽云“成都日记”,这一篇确实是在北京写的。
    出差了。正好是来北京。


    最近就因为要定居成都,妻子给我支付了很多消费,还帮我订了一个眼镜,可能这两天还要买件短袖衫。


    我跟妻子的经济是自从结婚以来就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一晃也有二十多年。她给我支付或者帮我买东西,就像很多时候我处于短暂失业阶段一样,是仰赖于妻子的“人道救济”(窃笑)。按照她的说法,这就是“包养关系”。

    当然,这不是一篇“秀恩爱”的短文,我是希望探讨一个心灵状态——作为男人,到底有多少程度能够接受女性的资助,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主体还处于男性强权的社会结构之下。

    我知道前一阵子有个会所的家伙是一次收了这么多年的逐年的生日礼物,大家拿来笑谈的同时是不是有人真的反思自己有没有这种“勇敢”去全然安然接受这样的馈赠?

    老实说,除了妻子,我暂时还很难接受太高额的馈赠,甚至无分男女和亲疏。

    我想这首先自然是因为我的固执,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态度来强调我经济的独立性。然后,自然还是某种来自社会、来自文化的压力。

    很多女性都会面临性别压力,这是很多男性身处于这样的社会也许未必都能体会的。就像我们有时候会看到有色人种会强调有色人种的那种压力,——就像米歇尔-奥巴马在她的自传《Becoming》中经常提及,——如果我们在其中就自然被它拉动。

    妻子在未嫁之时曾经激愤的说以后要是生孩子就要生一个男孩儿,但愿他不受到性别歧视的压力。她之所以这样感慨,正是因为她那个时候作为第一批“双选”毕业生还要作为男生的“搭配”(有点儿类似买二赠一)才能进入油田。她的学业和外语在同期毕业生中都算得上优异,但是轮到工作分配和处级单位的“二次分配”都会因为性别这个指标而被引为“搭配选项”。

    事实上这种情况至今并未好转。最近我有个同事希望入职一家央企控股公司,她是博士毕业,常年在美工作,有着非常丰富的专业训练和项目管理经验。所有这些本来都是确定无疑的加分项,一直到最后一次面试。最后一次面试之后她接到HR的反馈却是“我们的工作非常辛苦,常常需要长时间出差,所以不便于您与家人的沟通”。

    当然我不能说这一点一定是基于性别因素,但是我还是非常疑虑其中有很大的可能是因为这种问题。我有这种担心是因为我也曾经参加同一个职位的面试,在外语显著不如同事、学历显著低于博士的前提下得到了明确的offer。

    翻过来来说,那么我们相信这个社会对于男性的期望常常也是高于女性太多,大多数情况下我相信是过度的多。

    这不是一个职场问题,但却经常跟职场挂勾很深。《杜拉拉升职记》我没有看过原著,徐静蕾的电影中给人的感受是女性在职场更多需要的是情感筹划——虽然她一直在强调主人公的职业发展规划是自己的,而不是附庸的,但是很不幸总的电影却用一种非常清晰的线条告诉了我们女性在职场上位的路线最终并不是能力,而是先要附庸并且及时利用附庸状态。

    类似的就是前一阵子《我的前半生》剧集的改编,——与亦舒女士原著立意可谓没有半点相同,——几乎是毫无遮掩的展示了女性在现代中国的必须附庸之尴尬!而且从这个剧集的理解,我们也看到广大女性观众对于“白马王子”的期冀之高和对于普通男性的贬斥之重。为何最后“前夫哥”反而成了演员中最大赢家?可能也跟他这个角色贴近于现实男性状态有某种关系罢。

    不说更多了。

    日记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阳光石油网 ( 鲁ICP备2021003870号-1 )

    GMT+8, 2024-5-18 19:23 , Processed in 0.05891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