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石油网|石油技术交流|石油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楼主: justbetoo

[已解答] ※煤层气开采技术难点与现状讨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22 17:28
  • 签到天数: 515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2-5-12 19: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对煤层气储层构造特征及产能预测方面很感兴趣,故在此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和大家共同讨论,共同进步,本人观点如下:
    目前关于构造对煤层气保存的影响方面的资料较多,但是很多文献资料都是在定性方面来判断断层或者褶皱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缺乏定量分析。我们可以采用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法的方法,通过建立一个合理的专家打分系统,为不同程度的构造进行定性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为精确第判断该构造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当然,这两种方法的难点在于专家打分系统的建立,只有合理的专家打分系统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这也是目前定性分析发展迟滞的原因。还有一种较为简单的定性分析的方法,就是采用强度因子和分形维数相结合,来判断研究区构造控气的作用。强度因子可以反映该地区岩石的脆性和韧性,不同性质的岩层可以有效地反映该地区的地应力的状态;分形维数可以评价岩层厚度的变化规律,这样就可以判断研究区煤体的变形。因此,用地质强度因子和分形维数,可以很好地反应该地区的构造特征。
    关于产能预测方面,本人是做数值模拟的,对此颇有感受。数值模拟是预测产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本人采用COMET3软件进行产能预测,对于本软件有点颇多,但是有的缺点也是我无法忍受的。该软件对单井产能模拟的效果非常不错,当然这限于对单井的长期预测,对单井的短期预测效果较差。还有一点就是渗透率的问题,我想这也是所有模拟软件的共同的软肋。为什么该软件可以模拟单井,就是因为单井控制范围小,构造没有那么复杂。
    目前就这些吧,希望大家共同讨论,也希望煤层气能够更好的发展。

    评分

    参与人数 3阳光币 +12 收起 理由
    石油换食品 + 5 我很赞同
    justbetoo + 2
    hame88 + 5 积极讨论,阳光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9-6-27 13:50
  • 签到天数: 31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2-5-14 16: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hame88 发表于 2012-4-12 12:58
    问的太大了,我也毫无头绪呀。富集规律的文献一大吧 产能预测这方面也有

    赋存规律当时就是在煤层较厚较稳定,向斜,构造挤压,形成构造封闭或者水的圈闭作用的地区,煤层气的含气量较高一些
    产能预测方面一个为从石油系统引进的eclipse中增加煤层气储层模拟模块,还有就是从美国引进的凑comet3较为专业的煤层气模拟软件,可以进行地质建模,历史拟合,产能优化以及井网优化设计等

    评分

    参与人数 1阳光币 +2 收起 理由
    hame88 + 2 积极讨论,阳光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6-4-16 20:35
  • 签到天数: 143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2-5-15 21: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外汉,想学点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2 22:16
  • 签到天数: 280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2-5-16 12: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煤层气地面排采还有待提高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9-24 15:09
  • 签到天数: 2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2-5-20 19: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子哥 于 2012-5-20 19:26 编辑
    笨小孩 发表于 2012-5-5 15:03
    煤层气数值模拟的特点:
    同常规油气数值模拟,但存在一个不同就是,煤层气数值模拟里面关于煤层渗透率的描 ...

    关于这两种机制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 1. Ian Palmer,1998,How Permeability Depends on Stress and Pore Pressure in Coalbeds: A New Model
    2. Ji-Quan Shi,2005,A Model for Changes in Coalbed Permeability During Primary and Enhanced Methane Recovery
    这两篇文章中给出的模型应用最广泛,并且作者后来对模型做了些改进。

    评分

    参与人数 1阳光币 +3 收起 理由
    石油换食品 + 3 积极讨论,阳光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2 22:16
  • 签到天数: 280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2-5-30 08: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煤层气排采时生产压差和排采速度选择多大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7-27 10:29
  • 签到天数: 10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2-5-31 13: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石油换食品 于 2012-5-31 13:55 编辑
    刚子哥 发表于 2012-5-20 19:22
    关于这两种机制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 1. Ian Palmer,1998,How Permeability Depends on Stress ...


    这方面的工作正在把模型做的更加完善,但是目前流行的数模软件似乎还没有补充进去这样的模块吧,而且数模技术怎样与实际排采生产结合起来、有效地指导生产,是更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煤层气井产量低、易衰减,远远没有达到教科书上经典单峰排采曲线的理想状态,很重要的就是排采初期的生产制度有问题,既有组织管理上的原因,也有技术尚欠发达的原因。多与生产情况好的井对比,多分析多总结,总结我国实际的煤层气井生产特征,摸索平衡开发之道,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单井产量。
    只有顺利通过前期产量波动的那道坎,数模软件才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比如井网优化、提高采收率等等。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8-14 10:39
  • 签到天数: 262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2-6-14 17: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5.其他理论及现场开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求教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的套压控制如何操作,和控制在多大范围内最好。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2-8-15 14:31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2-7-7 14: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煤层的孔隙、裂隙发育,煤岩机械强度低,煤层易塌等特征外,我国煤层气储层还有以下非常重要的特征:
    1.成煤期后构造破坏强烈,使煤的原生结构遭到破坏,构造煤发育。此特性严重阻碍了煤层气的解析,并且难以有效的实施储层的增产措施。
    2.煤层气储层具有低含气饱和度、低渗透率以及低压力的 “三低” 特性。
    3.煤层气储层的原地应力比较大。地应力大阻碍了裂隙的发育及割理和裂隙之间的连通,降低了储层的渗透性,影响排水采气的效果。
    4.煤储层非均质性很强烈。其导致同一煤层在小范围内的储层特性发生较大改变,使井网的井间干扰效应降低,在有限的开发范围内不能形成有效的压降漏斗,达不到预期的干扰效果,使井网内单井产量相差很大。
    5.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中:高阶煤(贫煤和无烟煤)和低阶煤(褐煤和长焰煤等)占资源总量的2/3,而中阶煤仅占1/3或者更少。我国中阶煤煤层气地质条件相对较好,高阶煤和低阶煤开发潜力大。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2-8-15 14:31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2-7-7 15: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夏骄阳 发表于 2012-7-7 14:56
    除了煤层的孔隙、裂隙发育,煤岩机械强度低,煤层易塌等特征外,我国煤层气储层还有以下非常重要的特征:
    ...

    补充一点,煤储层天然裂隙分外生裂隙和内生裂隙(也即割理)两种,其区别如下:


    煤储层裂隙分类

    煤储层裂隙分类

    煤储层裂隙系统

    煤储层裂隙系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阳光石油网 ( 鲁ICP备2021003870号-1 )

    GMT+8, 2024-4-29 20:14 , Processed in 0.06753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