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1-2 11:00 |
---|
签到天数: 29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发表于 2013-12-8 13: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nbiao 于 2013-12-8 13:37 编辑
通篇浏览了诸位专家学者的讨论,心中有几点疑惑想请教参与讨论的诸位:
第一、岩石的压实变形和压缩变形阶段如何界定?理论依据是什么?具体实例有没有?
第二、Cllipe教授认为在岩石的压缩变形阶段孔隙度不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加而变化。下面我会给出几个实例,请教授帮我解释一下。
以上两图引自AAPG2009年的文章“Petroleum reservoir porosity versus depth: Influence of geological age. AAPG Bulletin, v. 93, no. 10 (October 2009), pp. 1281–1296.” 每一幅图中的每一个数据点代表一个油藏(蓝色代表碳酸盐岩油藏,黑色代表砂岩油藏,粉色代表其他类型油藏),图上纵坐标是油藏埋深(0-6 Km),图上横坐标是平均油藏孔隙度(0-40%),图A到图J分别代表不同的地质时期,从更新世(距今2.5百万年左右)到前寒武系(距今570-600百万年),图中的蓝线和黑线分别代表同一深度下孔隙度P50值,孔隙度随深度变化的统计规律大家看的很清楚。
上图是三个不同地质历史时期、不同埋深的砂岩油田原始测井曲线和解释孔隙度曲线,左边是国内某东部油田第三系的曲流河沉积,埋深在1000米以内,平均孔隙度达到40%;中间的图是国内南部某油田第三系的海相三角洲砂岩沉积,埋深在1800米上下,平均孔隙度大约30%,右边是国外某油田白垩系海相三角洲砂岩沉积,埋深在3200米附近,平均孔隙度约22%。
我想请问Cllipe教授,上述三个油田据您的理论和经验,分别属于压实作用阶段还是压缩作用阶段?
第三、Cllipe教授用声波时差随埋深变化关系图说明孔隙度的变化,想请教一下声波时差的变化规律是否等同于孔隙度变化规律?
上图中您所引用的是否为具体的实际油田资料?如果是,是哪个油田?属于什么地质时期?什么沉积环境?什么岩性?油藏埋深多少?孔隙度多少?
您所引图中纵坐标的刻度是多少?横坐标的刻度是多少?红色界限上下是否属于同一层位?更进一步是否属于同一层序?上下岩性有无变化?
第四、Cllipe教授认为自然界没有纯石英砂岩?果真如此吗?
“Over 95% of Quartz must be present for a rock to be classified as quartz arneite……” 引自“Gary Nichols, Sedimentology and Stratigraphy, second edition, P13”
注:该图片与上述文字同出一处。
此外:
Quartz Arenites “Compositionally supermature and clean. These sand stones are typical of but not restricted to, high-energy shallow marine environments, and also aeolian (wind-blown) sand-sea in desearts. ……” 引自“Maurice E. Tucker,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Field, Third Edition, 2003.”
还有,下文中提及的某地层实际例子也认为,不仅自然界,油藏中也是存在纯石英砂岩的:
“A.Jawad Ali, M.E. Nasser. Facies Analysis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oil-Bearing Zubair formation in Southern Iraq. Modern Geology, v. 13, p. 225-242,1989. ”一文中提及,Zubair地层大量样品分析结果表明,石英含量最高可达99%,平均值为95.3%。
小注:本人只针对问题,不针对任何人。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