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衰竭”假象的起因 这口井共5层进行测试,各层试井解释所得到的有效渗透率见各层解释成果表(表1)。由表1可见,M4层有效渗透率明显低于其他几层。出现“压力衰竭”假象的原因可从岩性物性和初关井时间两方面进行分析。
表1 D1井各层解释成果表
(1)渗透率低,岩性物性差。
该井钻井时采用的泥浆比重介于1.4-1.5,而各层压力系数介于1.132-1.137,表皮系数介于2.5-15.2,说明各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泥浆污染。M4层岩性和渗透率(表1)都表明,此层物性最差,与其他层位(D-1 DST1/2/3/4)相比,应延长初开井时间。但测试期间,本层初开井时间参照本井之前测试过的其他层位,并未有所改变,实际上甚至缩短了初开井流动时间,致使出现了“压力衰竭”假象。根据本层测试前获得的岩性资料,应该延长初开井测试时间。
(2)初开井时间太短。
初开井流动主要是为了清除测试前井筒中的脏物,消除原来的液柱对井底压力的影响,并有诱喷和一定的解堵作用。该层物性偏差,地面关井。地面记录初开井时间是5min,从压力曲线分析,井下实际开井时间仅为2.26min。施工日报显示,初开井期间井口并没有任何油气显示的迹象。井筒中原来的液柱根本没有排出,在此情况下“关井”测到的仍是(或接近于)原来的液柱压力。该井DST1井底实测压力曲线(图3)显示,由于初开井时间稍长,在B1-C1段压力曲线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射孔后有地层流体流出,流出的流体使液面不断上升,对压力计造成的回压不断增大,而DST5(图3)初开井(B1-C1)在射孔后并未有地层流体流出就进行了关井,未达到初开井的目的。对此类储层(M4层),测试时应该延长初开井时间,并且采用井底关井,以减小井筒储集效应,且避免地面计量的开井时间与实际开井时间出现较大误差。
图3 D-1 DST5和D-1 DST1初开关井压力曲线对比图
综上所述,该层物性较差,污染严重,初开井时间太短,致使初开井期间井底没有“喷活”,造成井筒附近污染区内出现“蹩压”现象。因此,初关井恢复压力为4618.56psi高于实际地层压力,致使地层压力出现了“压力衰竭”的假象;由PPD函数分析可知,第二次关井压力导数曲线后期上翘并不是地层的真实反映,不应解释为边界的反映。故选择均质无限大模型进行解释,压力导数曲线后期上翘不予考虑。
施工对策: 1.对其它井M4层进行测试时,应延长初开井时间,达到初开井的目的。
2.采用井下关井方式,可减小井筒储集效应,并能更准确地记录实际的开井时间。
3.钻遇此层应降低泥浆密度,减少对地层的污染,可降低出现“压力衰竭”假象的概率。试井解释也能提供更准确的解释结果。
4.从初开井时间的选择看,应加强测试作业期间的现场监督力量,以提高压力资料的录取质量。
结论: 1.本次测试压力资料所显示的 “压力衰竭”现象只是一种假象。第一次关井的恢复压力事实上仍是井筒原来的液柱回压,明显高于实际地层压力。第二次关井恢复压力更接近实际地层压力。
2.初开井流动时间过短是产生“压力衰竭”假象的最根本原因。实际测试中常常出现初开井时间太短的问题。这个问题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测试中初开井时间要合适。
3.进行试井解释时应将试井资料与地震、地质等其它资料相结合,从而选择更准确的、更符合实际的试井解释模型,得到更为准确的地层参数。
参考文献: [1]王新海, 夏位荣. 钻柱测试“压衰”的原因分析.新疆石油地质,1994,15(1):69-74
[2] 刘能强, 王葳. 试井资料的诊断方法——压力对时间的检验法.油气井测试,2009,18(3):19-20
相关文章
(关注微信号 每期早看到↘)
--------------版权声明--------------
阿什卡原创文章 转发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