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1-11 00:20 |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

楼主 |
发表于 2018-2-13 00: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鸿仪随即又博弈资本市场,“神龙见首不见尾”,手法凶悍、强劲。
鸿仪集团在长沙有两个“家”,城南东路369号的大楼是湖南鸿仪集团总部,而紧靠芙蓉路金融圈的海东青广场是鸿仪控股的大本营。在这座21层的高层建筑内,分别占居了3家上市公司,它们是第20层的张家界,第8层的国光瓷业,第16层的嘉瑞新材。而鸿仪的金融业旗舰——大有期货在第4层,湖南晋康制药有限公司在第12层。海东青广场的所有权是湖南东青实业发展公司,它也是鸿仪投资的子公司。面对这一恢弘气派,谁还怀疑鸿仪资本的真实力?
与鸿仪系的崛起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都不知道鸿仪的真正老板是谁——从上海鸿仪的法定代表人胡硕凡到湖南鸿仪的法定代表人侯军,人们在不断地寻找鸿仪系的最终控制者,很多人差不多要认定鸿仪系的掌门就是侯军、李蜜夫妇,但侯军对外声称他只是“鸿仪的一名董事”,直到鸿仪出事前夕才真相大白。
鄢彩宏不像德隆的唐万里,只要提起德隆,人们就会自然想到唐万里;也不像“TCL”的李东生,董事长的名字比企业的名字还响。尽管在资本市场上已成大鳄,但他还是从不走上前台亮相,而是习惯隐藏在幕后指挥,把前台让给部下去打点。鄢彩宏毕竟不只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家,他依然只能算作“资本玩家”。他的处心积虑的“阴谋”,让他活得实在太累;他显然清楚自身的家底,凭着关系玩资本无疑是高空走钢丝、冰上跑步,他越是小心翼翼越是从侧面佐证他内心的紧张,鸿仪系的泡沫他也比任何人了然,他非常明白他注定要当“救火队长”,自从涉足资本市场,十年内他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路上,担保、融资、认购,到再担保、再融资、再认购……鸿仪系的泡沫愈来愈大,而其中风险递增到后来已不是他鄢彩宏凭个人的关系与实力所能应对。前几次出现资金危机,鄢彩宏都侥幸地逢凶化吉,他认为这是天佑,因而每年除夕他都要到衡山上烧新年第一炷香,光烧香的钱就是好几十万元。
正当鄢彩宏在中国资本市场攻城掠地,将一个个国企纳入自己的囊中时,突然,一个连鄢彩宏都没有想到的事件发生了。
2004年6月7日,原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吴振汉被湖南省纪委“双规”。有关方面查明,吴在任湖南高院院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个人或伙同亲属收受贿赂305万元。吴的“双规”引爆了一个更大的秘密:直接把一个苦心经营达十年之久的资本大鳄鄢彩宏抖了出来。鄢彩宏被有关机构要求协助调查。
这是一起会产生连锁反应的事件——吴振汉“双规”,牵出鄢彩宏“协助调查”;鄢彩宏“协助调查”,暴露鸿仪资金问题;鸿仪资金问题,造成各路银行向鸿仪逼债——
2004年6月10日,国光瓷业在交通银行(601328,股吧)长沙北大桥支行的2000万元贷款到期未还,银行方面已经向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讼诉;
6月29日,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交通银行长沙分行对国光瓷业拖欠逾期贷款及利息的诉讼,涉及金额1811.055万元;
7月23 日,湖南省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醴陵市支行对国光瓷业拖欠三笔逾期借款的诉讼,合计金额为2000万元。
2004年8月16日,上海银行将拖欠到期贷款的被告上海鸿仪、国光瓷业、张家界、嘉瑞新材和上海沪荣物资等公司推上法庭。由于被告方没有出席,四起借款合同纠纷在短短一个钟头里就审理完毕。据了解,此次鸿仪系被起诉原因是其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将四笔共计7600万元的借款及时归还。尽管每笔出面借款的只是一家公司,但背后都由鸿仪系的关联公司做担保,所以将其一起告上法庭。
银行逼债,使鸿仪系的很多不被外人知晓的问题暴露无遗。一位熟知鸿仪内情的人士告诉记者,鸿仪在连续出手收购几家上市公司后,耗费了不少资金,但鸿仪并没有能通过这些公司获得新的融资,如2002年国光瓷业配股方案流产,安塑股份参股福建联华信托计划被搁浅。由此,鸿仪出现钱荒,资金黑洞显现——嘉瑞新材账外贷款26080万元,且全部被挪用;国光瓷业担保总额为46468.31万元,占公司2003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125.42%;张家界对外担保总额为30760万元,占公司2003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129%,逾期担保总额为9500万元。在一段时间里,鄢彩宏只是不停地收购,不停地贷款,不停地担保,至于能否按期偿还他是没有慎重考虑的。他的大部分贷款都是通过上市公司进行互相担保或重复担保实现的。如收购A,用B担保向甲银行借钱,B要钱,用C担保向乙银行贷款,C要钱,用A担保向丙银行借钱,到期还款时,也是用A贷的款还B借的钱,用B贷的款还C借的钱,9个瓶子8个盖,最后不知哪个盖是哪个瓶子的,突然有一天,银根紧缩,银行限制贷款规模,这时没有盖子的瓶子就一下子被显露出来,由此,企业的资金链就会很快断裂。另外,鄢彩宏设计的“四大版块”虽然是一幅美好的蓝图,然而因运作时间太短,又缺乏经验,没有达到他想象的目的。如医药版块,国光当时的主营业务是瓷业,生产中国政府赠送克林顿的礼品瓷等,但鸿仪将瓷业转为医药,国光瓷业在其主导下开始向医药产业进军,而医药产业迟迟未见成效,结果进军医药不成,反折了瓷业。建材版块的命运和医药版块的命运差不多,嘉瑞新材本来主营人造革、合成革,鸿仪带领其进入铝合金型材业,没想到当年就遇到原材料铝锭价格大幅上扬。相对来说,旅游版块的情况好一些,通过资产重组,鸿仪让有旅游概念的张家界成了真正的旅游公司。不过,鸿仪进入后,张家界年净利润最高只有1892.64万元,相比鄢彩宏心目中的鸿仪帝国计划,简直微不足道。根据2004年第三季度报告,鸿仪控制下的三大上市公司都在直线下滑,国光瓷业亏损0.8623万元,嘉瑞新材亏损1.5565万元,张家界只取得0.076万元的微利。
在鸿仪“四大版块”之外的企业情况也不妙。由鸿仪控股的亚华种业业绩一直处于低水平,鸿仪作为第三大股东的湘酒鬼,2002年和2003年连续亏损,2004年也仅仅实现微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位鸿仪职工告诉记者,大口和快速地吞并不同的实物资产,虽然打开了鸿仪的胃口,却很不利于鸿仪消化。鸿仪收购的四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互相之间因为没有关联,所以也没有协同效应。从公司机制上看,鸿仪并购的公司以前都是湖南的国有企业,在国有股东退出后,鸿仪并没有建立起新的良性运作机制。当然,四家公司业绩不佳也有客观因素,例如外部环境确实有不利变化,整合时间太短。致命的是,在还没有整合好一家公司时,鸿仪就又开始收购另一家公司。收购资金自然不可能来自自己收购公司的利润,鸿仪为此不得不大肆举债。
从鸿仪公开的资料来看,鸿仪自身实力并不算单薄。例如,鸿仪旗下的洪江市大有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上海鸿仪注册资本4.38亿元。如果鸿仪稳扎稳打,或许并不会遇到资金问题。但鄢彩宏资本大鳄都有赌徒心理,希望自己一夜间就能成为“中国第一强”,于是,就通过抵押上市公司所持的股权,去贷款,去收购,由此,大大地增加了旗下公司的负债,导致负债率不断上升。例如,国光瓷业的资产负债率从2000年的47.8%上升到2004年上半年末的73.52%,张家界从2001年末的35.32%上升到2004年末的53.63%,嘉瑞新材则从32.41%迅速上升到2004年末的84.45%。
对于上市公司的举债情况和违规担保情况,鄢彩宏是秘而不宣,“低调”行事,然而,这种过分的“低调”,极端的“低调”,又导致鸿仪不履行对信息的义务公布。2004年全国银根紧缩,凭银行担保借贷资金撑起的鸿仪系顷刻间地动山摇,土崩瓦解。
鄢彩宏的沉浮其实折射了转型时期的中国资本玩家的缩命。不健全,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为这些玩家阴谋崛起提供了现时机遇,而正是这种“不健全”、“不完善”的不确定性让他们随时可能置身于某种不可预测的风险。不可预测意味着不可控,规模、速度在迅速“做大”的背后恰恰是“做灭”的理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