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石油网|石油技术交流|石油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楼主: penaldo

[煤层气资料] 被《石油学报》拒了的文章“有关煤层气开采机理的讨论”以及回复评审意见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12: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冲动的魔鬼 发表于 2013-9-23 08:52
楼主所说的煤基质生成甲烷溶入水中后再被煤基质吸附,为什么不会是煤基质生成甲烷后就直接吸附在煤基质表面 ...

你说的很对,生成甲烷后直接吸附在煤基质表面,达到饱和浓度后就会逸散,但这个过程应用langmuir液相吸附理论描述更合理,而不是langmuir经典气固吸附理论。文中有相关的论述,,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5-12-29 12:35
  • 签到天数: 14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3-11-7 15: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penaldo 发表于 2013-11-6 12:43
    你说的很对,生成甲烷后直接吸附在煤基质表面,达到饱和浓度后就会逸散,但这个过程应用langmuir液相吸附 ...

  • TA的每日心情

    2015-1-28 18:44
  • 签到天数: 102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3-12-7 13: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meicengqi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6-2 10:47
  • 签到天数: 286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3-12-8 09: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场工作与室内研究也算很有几年了,认识到认识是螺旋反复的向上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2-22 17:56
  • 签到天数: 5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3-12-8 09: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外行,文章看了,评审回复也看了。真不太明白。隔行如隔山啊,这句话理解更深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8-15 15:28
  • 签到天数: 368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5-6-16 10: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想让评审相信你的观点,首先搞明白啥叫吸附气,但目前还不能很好定义啥是吸附气。
    吸附态肯定是不同于自由态的(要不然没必要换名字),显微下观测有点像类液态。
    描述吸附的理论除了单分子和多分子层吸附理论外,还有微孔填充理论,这个微孔填充很容易误导很多人认为吸附态就是压缩态(高度压缩的自由气),这就不对了。
    根据我个的理解:
    认识煤层气吸附态需要把握两点:1.吸附和解吸永远是处于动态的平衡,一旦平衡打破,就会发生吸附或解吸现象;2.吸附态煤层气主要存在于多孔性煤岩基质的内表面(裂缝面的吸附量其实微乎其微),吸附态煤层气的解吸必须通过多孔性基质才能进入裂缝,同样煤岩外面的自由气必须通过多孔性基质才能进入内表面,两种过程都受扩散(煤层气分子在微孔隙通道内的运动)影响,过程都比较缓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8-15 15:28
  • 签到天数: 368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5-6-16 10: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煤层气是吸附态不是自由态:
    1.吸附层的密度显然大于周围环境自由气的密度(吸附态有点像类液态么),但没有发生浓度扩散等形式的流动,因为吸附和解吸是处于平衡的(这是煤岩分子和甲烷分子之间范德华力的作用结果,或者说表面张力的结果)。
    2.描述吸附态气体的方程不是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而是吸附态方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8-15 15:28
  • 签到天数: 368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5-6-16 10: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你的文章中还有一个观点,说水分子比甲烷分子还小,这样煤岩基质孔隙优先吸附水分子,导致甲烷必须先溶解才能被吸附(因此称作溶解吸附)。但我怀疑了,水分子之间的H键作用及其强烈,经常组团(分子团),分子团的尺寸就远大于甲烷分子了,是很难进入微孔隙的。你能把这一点否定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8-15 15:28
  • 签到天数: 368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5-6-16 10: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点,你说煤层自由气含量比吸附气高,这点恐怕很难证明吧,从压裂返排阶段的现场产量找证据有点不太靠谱,产量怎么来的很难说清楚。
    美国人喜欢开采低阶煤,有两个原因:1.美国低阶煤多一些,因为热演化程度低;2.因为低阶煤的自由气含量较高(但通常不会改变吸附气的统治地位),并且封存条件也不错(美国的地质运动简单),这样开发成本低。但中国情况几乎刚好相反,不得以开发高阶煤这块硬骨头(开发吸附气真的很难,基质渗透率太低导致流速非常缓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8-15 15:28
  • 签到天数: 368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5-6-16 10: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已经形成的关于煤层气解吸-扩散-渗流的理论已经成为系统,并且能够自圆其说。而你们的观点刚提出,且被质疑地方很多,如果你们不能自圆,当然不会给你们发表,因为发表就意味着这个杂志默认你们的观点是对的,现有的观点是错的。正因为如此,编辑部会非常小心,除非你们有充足证据。这也是,新观点为什么难以接受的原因,因为必须先说服编辑部门的人。但从评审意见来看,找的评审人还都是业内人士,还算不错,如果找外行,你们可能一点几乎都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阳光石油网 ( 鲁ICP备2021003870号-1 )

    GMT+8, 2025-1-22 21:42 , Processed in 0.06563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