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请各位专家讨论--地质模型应该精细到何种程度?
就数值模拟而言,我也提一点儿问题,请数模专家们讲解一下:
1、地质模型应该精细到何种程度?
2、地质模型是不是越精细越好?
3、地质模型粗化应该考虑哪些影响因素?
4、地质模型粗化应该达到何种程度才能满足要求?
5、数值模拟对地质模型的要求包括哪些方面?
近年来,大家都在谈地质建模、谈数值模拟、谈多学科油藏研究,也都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成绩,见到了一些效果,但似乎距离建模-数模一体化还有一定距离,借此机会,向各位专家学习!
回答1:
因问题而异。要你建模的模拟人员会告诉你他的要求。
问题2 :
能否把这些形成一种可操作的、透明的规范或者标准,大家都按照规范去做,这样相互协调起来也更加方便!您说呢?
回答: 地质模型始终是油藏研究的核心,数字模拟应该研究如何实现不粗化的原样地质模型模拟
而不应该削足而适履。建模人员不为因粗化而导致的数模结果不准确而负责。
另一种思路,建模数模一体化 不同的研究目的,比如,制定开发方案、水平井设计、区块调整挖潜、厚层内部研究等,
应该一开始就统一考虑建模与数模方式、精度要求等,
该粗时要粗,该细时要细。
不能是建模数模各搞各的,不匹配。
所以,同一个区块,根据不同的目的可能建立不只一个地质模型
所以,建模工作也不是一次性的,作一个大蛋糕就算完成任务的
而是不断渐进或者跳跃式的研究过程
建模是一个研究手段和过程
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回答: 我的本意是想通过与数模专家们的讨论,找到一条既现实、又相对科学的建模-数模一体化的途径。
从建模本身而言,强调的是尽可能地细化地质模型,但在资料不够完备时(比如井网稀疏且不规则情况,比如测井解释参数非
连续情况,比如地震反演分辨率不足情况),模型做细到何种程度合适?是不是越细越好?
从现阶段数模来看,对地质模型粗化是必然选择,那么,粗化到何种程度合适?粗化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果为了满足数模对网格数量的要求,从一开始就直接建立较粗的模型(如一个沉积单元做为一个网格),这种简化是否合适?
个人认为上述问题需要通过讨论来加以明确。上述观点有待商榷,敬请指正!
问题:
标准显得异常重要,初期摸索阶段不好拿出标准,现在到底是不是时候呢?
回答:
地质模型精细程度问题因模拟计算要研究的问题而异。
我所做过的实际区块模拟最细为平面网格步长9.8米,结构单元内纵向分为四个网格。
我所见过的实际区块模拟,最粗网格为一口井一个网格(PEBI网格)。如果进行全油田分析,一个网格可以包含多口井。
我不知道实际区块模拟最细的网格是多大,但是要模拟实际区块含侧积夹层厚油层内部,平面网格大于5米怕是不行。
*** 模型粗化就是网格粗化,有关油层深度、断层描述、厚度、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必然进行粗化;进而相对渗透率曲线、毛管力曲线、油气水性质变化,甚至井位也必然是“粗化使用”。
*** 在建模之前,首先要知道你的地质模型是要干什么的,于是你才能知道从使用的角度说哪些是有用的,那些是画蛇添足。
如果是为模拟提供模型,首先要考虑模拟区是否将油藏开发中的驱动体系完整地表达出来了。
比如,如果边底水在开发中起作用,模型就要进行“合理”的反映——不一定按实际延伸;气顶也是一样。
我经常看到注采关系不完善的模型或由于模型边界取得不合理而使流动方向改变的模型。
所以,我一直强调模拟人员必须参与建模工作,建模人员也要了解一些模拟的要素——没有工作内容的交叉,就不会有真正的多学科协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