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石油网|石油技术交流|石油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查看: 4622|回复: 33

【阿什卡精描专栏】一位精描“老专家”的系列文摘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6-21 11: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ESSCA 于 2013-6-21 11:11 编辑


作者:火山

版权声明:该系列文摘所有内容知识产权归属作者及阿什卡公司,未经书面允许不得用语任何商业用途,转载须注明出处:阿什卡公司网站www.essca.com



(一)个人对精描工作的点滴认识 Post By:2011-11-299:45:26

1、精描就是充分和有效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源,尽可能真实地表征油(气)藏的构造、储层(裂缝)的发育和分布特征,建立最大限度逼近地下实际的地质模型,为油(气)藏的经济有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2、精描的基础资料主要包括静态的地质资料(如地震、测井、录井等)和开发井的动态资料(如试油、试气、试采、动态监测和生产动态数据等)两大部分。


3、精描的技术手段主要体现在井--震结合和动--静结合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贯穿于精描工作的全过程。


4、精描所涵盖的内容包括单井层序和划分与对比、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构造解释、地震储层反演与裂缝预测、三维地质建模、开发调整方案(包括井位优选、钻井轨迹设计以及补孔、压裂、酸化等措施的制定和井网与层系的优化以及注采结构调整等等等等)的制定以及方案实施效果的全过程跟踪评价。


5、精描工作强调的是“精”而不是“细”,精描的成果不一定是最“细”的,但却是最符合地下实际(“精”)的,过分强调“细”,可能会造成与地质规律相悖的结论。


6、精描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它的潜能。


最后,火山想阐明这样一个观点:从事精描工作的人,对待精描工作应该具有一种科学的态度,我们不应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也不应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精描强调的是“精”而不是“细”,精描的成果不一定是最“细”的,但却是最符合地下实际(“精”)的,过分强调“细”,可能会造成与地质规律相悖的结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11: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以下是我近年来从事火山岩气藏研究遇到的一些现象:

1、单井地质分层仅仅依据测井和岩心(岩屑)来做,做的很“细”,而且从井筒资料上看,分层依据也确实很充分,井间对比也似乎没有问题,但利用这个地质分层进行地震地质层位的标定和地震层位追踪解释时发现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存在:一是,层位窜层现象严重;二是,断层解释过多。

2、在井筒资料很少的情况下,为了地质模型网格的细化,仅仅将地震反演预测的储层属性离散化到地质模型网格中,而不考虑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不足的问题。

3、为了“细”而忽略了“精”,过分强调原生作用的贡献,而忽视后生改造作用对火山岩成储和成藏的贡献。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11: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请教与讨论:
问题:
1、关于层位窜层现象严重,你说的还是比较笼统,还是具体问题来分析比较好
原因一是不是目前地质分层过细,地震达不到这个分辨能力,两个尺度的东西就会有一定问题;二是不同部位精确速度场目前没有办法得到,建立的时深关系不对,窜层不可避免;三是分层标准可能还有一定问题吧?
2、关于断层解释过多,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油藏断裂系统的本来特征到底是什么样的?和原来基于井认识的断层是否能够充分反映这种特征?相干体切片和蚂蚁体切片反映出的微小断层特征是不是断层?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没有见到实际检验或者从断裂系统形成机理上给予解释;二是大家都提用蚂蚁体切片和相干体切片等解释出什么,没有看到大家在做这个切片时的参数选择是如何做的?都涉及哪些参数?设置的是否合理?
回答:
       1、针对“窜层”问题,您给出的三个原因十分准确,考虑非常周全!对于火山岩来说,首要原因是分层标准问题,其次是井震尺度不同问题,速度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井间预测的影响。
       (1)为什么说首要原因是分层标准问题呢?关键在于火山岩的成因特殊:
       一是,火山岩是地球内部岩浆突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而成,因此对上覆岩层具有一定程度破坏作用,而且具有穿时性,与生物礁和盐丘比较类似;
       二是,火山岩主要发育在地壳板块缝合带、深大断裂带或早期火山活动的通道等地壳岩层相对脆弱的部位,通常呈点状、串珠状和条带状分布,单一火山岩体平面上分布范围较小;
       三是,同一火山幕内不同的火山活性可能不同,喷发次数和喷发次序可能不同,影响范围也不尽不同,同一火山幕内火山喷发期和休眠期还往往伴生有碎屑岩沉积,平面上火山岩相带可追溯对比性较差。
       因此,与河流-三角洲沉积的碎屑岩不同,火山岩具有极强的“自旋回”(自旋回是指主要受发生于沉积盆地内部或盆地内部某一局部区域自身的过程所控制的沉积旋回。自旋回形成的沉积层通常连续性差且延续时间较短。非周期性的风暴沉积、浊流沉积、冲积环境的河道及凸岸沉积的侧向加积等都属于自旋回沉积。异旋回是沉积体系的各种外部过程所引起的沉积旋回,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引自《百度文库》略作改动)特征,岩性、岩相特征相同,测井响应特征相同,层位位置相近的岩层,不一定是同时期的产物,即可能不属于同一火山喷发旋回。仅仅依据测井响应和岩心、岩屑获得的岩性、岩相特征进行地质统层对比,其地层层序划分与对比的依据是不充分的,难免会造成“窜层”问题,即不同时期火山岩被归入了同一成因单元。现阶段,解决“窜层”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井震结合”,通过井震结合来纠正不合理的地质分层,确保储层成因单元划分准确,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井间储层的连通状况,为井位优选、钻井轨迹优化设计和开发调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事实上,我们在三维地质建模过程中确实发现了这种“窜层”问题,在徐深1、徐深9、汪深1、徐深21等区块均有发现。究其原因是从事火山岩地质研究人员对火山岩成因认识模糊,思想不够解放,死抱着碎屑岩沉积研究方法不放,甚至硬性要求地震解释人员一定不要改动地质分层,因此,造成地震解释人员不得不“窜层”追踪解释,或者通过“开断层”的方法来解决。
       (2)井震尺度不同的问题在火山岩中表现的不是尤其突出。因为火山岩气藏不要发育在近火口处,一个成因单元(或火山喷发旋回)厚度都很大,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基本可以满足成因单元划分的需要。但是,利用地震响应特征来描述和刻画火山岩的岩性和岩相,我认为是不合适的。因为,在不考虑储层内部流体性质的前提下,不同类型火山岩岩性或岩相密度差异很小,同等埋深的不同类型火山岩岩性或岩相的速度基本相同,因此,不同类型火山岩岩性或岩相的地震响应不会产生很大的差异。从地震勘探原理角度来讲,地震反射波形是子波与反射系数的褶积结果,反射系数取决于上、下地层岩石的波阻抗差,而波阻抗差是由速度和密度所决定的,因此,只有当上、下地层岩石的密度和速度差异达到一定量的级别时,才会出现强的、连续性好的地震反射。可见,对于火山岩内部的岩性、岩相而言是无法用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强和弱、连续还是不连续来表征的。之所以在某些区块(如徐深1、升深2-1等)火山岩中存在强的和连续性好的地震反射特征,一是因为火山岩厚度相对较薄,地震反射同相轴反应的是上覆碎屑岩与下伏火山岩之间密度和速度的差异,或者由于不同火山旋回之间存在碎屑岩夹层所致,二是因为地震分辨率不足,地震响应反映的是上覆碎屑岩与下伏火山岩整体上的速度和密度差异性。从钻井揭示结果和野外地质考察现象来看,在远火口位置的厚度很薄(1~2m)的火山岩岩层中,垂向上可能划分出多个(几个~十几个~数十个)喷发旋回,每个喷发旋回垂向上的岩性、岩相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在地震资料中是无法区分出来的。
       (3)地震速度问题突出表现的井间预测方面。对于井筒位置而言,地震速度问题主要是合成地震记录所采用的测井资料(声波时差和密度)的累计误差引起的,对于某一特定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单元而言,只要其顶、底界面的地震响应与测井响应相吻合,其内部的时深关系(速度)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这一误差(10m以内)对于火山岩(厚度大)气藏地质研究和开发决策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对于碎屑岩薄互层油气藏的地质研究和开发决策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我曾一再强调建准地震速度模型的重要性,关键在于要确保井间的构造预测精度,因为井间的速度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构造预测结果是否可靠,若井间速度搞不准,就会对我们部署水平井造成巨大的风险,尤其是对于稀疏和不规则井网的井筒资料不够充分开发区(如大庆外围油田和深层气藏),这种风险是必须充分关注的。
       2、断层解释过多问题。一方面是因上述地质认识(分层标准)存在偏差引起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火山岩内部地震响应杂乱引起的。对于火山岩储层而言,除非是火山岩形成以后的断层(地震上应表现为明显的穿透火山岩地层并向上覆地层延伸),个人不赞同开过多断层,主要是因为火山岩内部的断层通常是火山活动时期的通道,指示着火山机构的位置,由于火山喷发以后岩浆对火山通道的填充,原来的断层可能已经被封固,而对油气藏内部储层连通性不会存在太大的影响。
       【关于断层的补充】
       (1)个人认为地震资料虽然是解决断层问题的最佳手段,但由于分辨率的问题,小断距断层未必都能够解释出来;还有就是由于地震观测系统设计的局限,通常都很难做到全方位观测,因此可能会有部分断层不能够从地震资料上反映出来。

       (2)地震相干分析和蚂蚁追踪是利用地震资料研究断裂系统比较有效的手段,但由于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各种假设条件的局限,很难做到共反射点叠加,而且叠加本身也会掩盖一些地质现象,加之某些地质体(如火山岩)的特殊性等因素影响,相干切片和蚂蚁体切片中显示的微小断层未必都是绝对真实的,但其反映出来的断裂系统分布特征(比如断裂系统的走向和较大规模断层的位置)一般是可靠的。至于参数的设置应该是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参数设置(比如您想突出较大规模的断层,那么在搜索半径和时窗的选择上就需要设置大一些,否则,需要设置小一些)。

       (3)针对火山岩而言,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成因,其内部的地震响应特征一般都比较杂乱,反映在相干或者蚂蚁追踪切片上,可能会被误认为是断层,这一点我们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4)对于深层的研究对象,由于地震波传播过程中能量的差异损失,以及不同位置地震波激发能量的差异,也可能会造成相干或者蚂蚁追踪切片上显示出断层的假象。
问题:
       有一点不明白,火山岩是喷发岩,多以披覆(喷发)、脉状(裂缝充填)、朵状(底辟构造)分布,不是沉积岩,如何判断旋回,又怎么分层?如果在同一地点不同期火山岩沉积,但在火山喷发那一刻,在那么高的温度下,会不会与前期喷发的火山岩及上覆沉积岩交熔或破碎充填,个人认为,火山岩分层的必要性待斟酌,重点应转向追踪火山岩岩体或者裂缝上来

回答:
关于火山旋回划分,我认为:若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一次火山活动事件形成的火山岩体,确实没有必要进行分层(或划分旋回);若一套火山岩地层(如松辽盆地营一段)是不同时期多次火山活动事件形成的,划分火山旋回(分层)是必要的。因为一次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体,因岩相分异作用而造成的内部储集空间的差异性是显著的,如溢流相(或喷溢相)上部亚相内部原生气孔比较发育,经后生改造作用后,原生气孔得以沟通,容易形成较好的储集层。一次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体,在下一次喷发到来之前,经受了长期的风化剥蚀和淋滤作用后,岩体顶部位置容易产生后生裂缝和溶蚀孔隙,成为有效的储集空间,而形成好的储集层。因此,区分不同期次喷发产物(划分火山旋回),就是要刻画和表征单一期次喷发形成的火山岩体,进而为预测和发现有利储层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您重点提到了火山岩裂缝研究,确实说到了点子上!因为没有裂缝,火山岩内部的原生气孔无法得到沟通(即缺少油气运移和聚集的通道),形不成有效的储集空间,因此,也就无法形成油气藏。火山岩的裂缝主要可分为三个大类:其一是原生的冷凝结晶缝,这种缝规模都很小,属微观尺度缝,而且主要集中在熔岩的上部外表面,对内部气孔的沟通作用十分有限;其二是风化淋滤作用产生的后生缝,这类缝的尺度远远大于原生缝,既是有效的储集空间,也是油气成藏的渗流通道;其三是构造作用形成的构造缝,这类缝尺度更大,所提供的有效储集空间不大,但对成藏起决定性作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11: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关于“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的小层对比方法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方法的讨论   Post By:2010-12-1610:45:13


观点一:



1、无论河流相还是三角洲相都应遵循“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原则,等厚对比是不足取的。


2、对于外围厂来讲,“等厚对比”可能对“生产”影响不大,原因是同一沉积单元井间地层厚度变化不大,但这不能成为选择等厚对比的理由。


3、前些年自己在建模过程中发现采用等厚对比原则自动进行沉积单元细分结果与遵循“旋回对比、分级控制”原则细分沉积单元结果混合应用,结果发现地层厚度平面图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牛眼”现象。


4、小层对比也是遵循“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原则,关键是在工作中不够精细,在遇到地层厚度变化不大时,就近似地采用了等厚对比方法。


5、应该纠正等厚对比或者说原小层对比的错误,这样更加有利于搞清储层沉积的成因规律,进而对井间储层预测产生积极影响。


6、关键在于理解“分级控制”原则,分级控制就是要在地层对比过程中先粗后细、先易后难,大的地层格架控制住后,再进行内部的逐级细分。


7、首先,井震结合将大的地层格架搞准确,然后利用地震资料搞清大的地层格架内部地层的沉积规律,再利用测井曲线,依据沉积规律搞清大的地层格架内部沉积旋回特征,依此进行井间地层对比和沉积单元划分,“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原则不能简单理解为“泥对泥,砂对砂;尖对尖,洼对洼;对不准,上下拉”。


8、“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对比标准没有问题,关键是执行标准的人出了问题。证据:各采油厂地质大队地质室做的小层对比工作中存在一个这样的问题,就是在大的地层格架搞准后,内部划分小层是划分的是砂岩组,其出发点就是依据岩性来划分对比的,并没有完全执行“旋回对比、分级控制”原则,所以,他们划分的小层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后来精细地质研究攻关队成立后,严格按照原则重新进行了沉积单元细分工作,细分结果相对可靠,但由于工作量巨大,部分厂没有完整做,或者为了提高进度采用计算机自动劈分来做,效果就打了折扣,而且,原地质室做的一套已经成库并被应用多年,所以一直保留至今。小白讲的切中要害,原因就是执行标准的人并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来做,或者说对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者说是因为工作量太大而进度要求不允许采取了简化处理。这种片面地强调进度的做法应该予以纠正。


9、沉积单元细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个方向拉剖面进行劈分”,如果真的是这样做的,就是对于“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对比原则的错解。


10、小层划分或沉积单元细分的关键是要做到“井震结合”,做到这一点才是至关重要,否则,成因没有搞清楚就进行对比,其结果无疑于盲人骑瞎马。


11、地震资料虽然存在很多误区,但主要是集中在储层的预测方面,对于构造预测而言,地震资料是有绝对优势的。


12、“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的小层对比方法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这一方法凝聚了像赵汉卿老总那样一大批前辈的汗水和智慧,我们应该继续把它发扬光大。


13、“合理的成因解释”就是要符合沉积规律,我想如果首先井震联合搞清沉积成因规律,依据成因规律进行对分,这样才是合理的工作方法,而不应逆向来做。


14、应该先把构造问题解决好,储层反演结果才能应用于井震结合储层预测,否则,地震反演结果本身的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15、西方的东西好,原因之一是他们的研究对象相对简单,如果把我国陆相盆地的资料让他们干,结果不一定能够比得上咱们。原因之二是西方人强调工作方法和流程的科学性、合理性,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总是喜欢变通,寻找合情的路线。事实上,合“情”就很难合“理”。

观点二:

地层对比是地质工作者所要工作的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第一步,对比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沉积相的划分!


地层对比,最科学的是按照旋回对比,层序也是按照旋回来划分的,其本质一样的;而岩性对比,在熟知的区域内小范围也可行,在沉积相变化复杂的地区明显不可行,长垣油田的井震联合对比中,地震是在大的层段内也是按照旋回来进行的,而井的对比,按照岩性的话就会出现井震分层不匹配的情况,在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时刻发现分层不合理的井,并进行调整分层,达到井震匹配的效果!


观点三:

   

    井震结合对比存在的问题   Post By2011-10-24 15:31:57


问题:应用地震剖面或合成记录对比,对厚油层地层没有相变的情况下可以适用,而在地层相变砂泥对接的时候可能地震就分辨不出来,感觉地震反应岩性变化比较明显 。


八厂的葡萄花油层很薄,一套地层才一个同向轴,只能判断葡顶砂岩变化,从外前缘到前三角洲砂岩相变成泥岩后,应用地震资料对比小层是对比不出来的,地震只能反映油层组砂岩的连续变化。


回答:地震资料因其分辨率的限制,解释到小层级是不可能的。地震资料主要用于控制大的旋回界面,内部小层还是应该从井筒资料出发来做。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11: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分析【欢迎拍砖】  Post By:2010-11-26 11:04:46    Post IP:10.65.74.16

1、不确定性(Uncertainty)是指系统状态过程具有随机性。即行为者在事先不能确切地知道自己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一般地,只要涉及到预测,就一定存在不确定性问题。不确定性问题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存在,如量子力学中量子运动存在不确定性,气象学天气预报存在不确定性,经济学中风险管理存在不确定性,地震学中地震预测存在不确定性,石油地质学中构造和储层预测存在不确定性,社会科学领域的未来学、预测学也同样存在不确定性,等等等等。


2、不确定性分析(Uncertainty Analysis )是指对决策方案受到各种事前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变化与影响所进行的研究和估计。它是决策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该分析可以尽量弄清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对经济效益的影响,预测项目投资对某些不可预见的政治与经济风险的抗冲击能力,从而证明项目投资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避免投产后不能获得预期的利润和收益,以致使企业亏损。


3
、不确定性包括两种类型,即主观的和客观的。预测行为者所掌握的已知信息量的多少、已知信息的可靠性,决定着预测的客观不确定性。预测行为者所采取的方法、手段以及行为者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决定着预测的主观不确定性。客观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人们可以预测、认识、评价它,但在现有的客观条件下无法降低这类不确定性。主观不确定是可以通过人们的实践来深入认识和尽可能降低的。降低主观不确定性的关键是要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客观的发展规律,同时,还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手段。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11: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裂缝建模、数模及相关研究问题集锦(上)   

1.一般用裂缝的倾向、倾角、密度为基础资料来对裂缝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行预测,倾向与倾角可通过单井的测井信息获取,通过单井资料获取的裂缝密度资料很难反映裂缝的空间展布特征,如何通过地震资料或者其它资料来有效获取裂缝密度?裂缝的长度宽度及空间展布等几何特征如何实现?怎样在建模软件中对裂缝进行描述?怎样以数据的形式加载到软件中?


答:(1)裂缝密度主要通过成像测井数据来获取


2)裂缝的长度比较难确定,但是可以参考统计分析及检测资料,也可以通过露头来类比。


3)软件中主要通过极地图等对裂缝方位、倾角进行描述,对于裂缝发育的密度,主要通过裂缝解释的深度点,进行处理,生成裂缝密度曲线来描述。


4)加载的方式是通过well points type的方式进行加载的,即列数据为:井号、裂缝深度点、方位、倾角及开度等,但是不一定是每一列都必须的,可以只有井号、裂缝深度点两列。


2. 岩心、露头资料如何加载?这方面的数据如何参与控制裂缝模型?


答:岩心及露头资料可以通过图片加载和归位,如果知道深度及描述数据,也可以加载到曲线上去,成为裂缝信息,可以直接参与到裂缝密度及方位的确定中去,露头的资料也可以采用类比的方式应用到裂缝概念模型的建立中去。


3.裂缝模型是否需要再划分小层?如何划分?与传统的砂泥岩建模相比,分层原则有何不同?


答:可以采用原来的小层划分方案来进行裂缝建模,裂缝建模是依附于基质的模型的,建好的DFN模型可以通过各小层的顶底面来进行切割。


4.裂缝建模所采用的网格系统是怎样的?网格系统的原理是怎样的?


答:主要是采用裂缝网络模型,即DFN技术来实现的。DFN模型是目前世界上描述裂缝的一项先进技术,它通过展布于三维空间中的各类裂缝片组成的裂缝网络集团来构建整体的裂缝模型,实现了对裂缝系统从几何形态直到其渗流行为的逼真细致的有效描述。


5.建模过程中,我们是以地质统计学为基础,借助变差函数对储层空间分布进行预测,岩性(相)、储层物性等地质信息可能有较好的地质统计规律,裂缝的分布特征是否也符合地质统计学的基本规律,进行属性模拟时采用何种算法?能否利用变差函数为工具对裂缝的空间分布进行有效预测?如何应用?


答:需要了解裂缝地质分布规律,比如裂缝、构造及断层分布特征,各种相分布的差异性,然后结合在一起。


在具体到变差函数约束方面,还是主要考虑各种约束条件下,裂缝密度属性体的模拟,然后再通过它来控制裂缝空间分布。


7.模型建好后,如何利用生产数据来检验裂缝预测的准确性?


答:可以通过数模及历史拟合来检测,另外也可以通过裂缝分布的差异性在地质上的一些认识来验证,另外在FracaFlow软件中,可以采用动态数据来进行裂缝校正。


8.裂缝模型是如何粗化的?为数模粗化输出时纵向上layer的划分合并依据是什么?


答:地质模型粗化问题要和油藏结合,不是越细越好,纵向上layer的划分合并根据研究需要而定,尤其是双重介质研究,模型太大严重影响计算速度,会引起收敛问题。


9.基质净毛比模型储层参数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答:根据油气层下限值判断,参考油气层划分标准。


10.裂缝参数如井间差异较大时,模型的参数设置中能否以井区或断块为单元设置?


答:如果是裂缝的密度是可以通过裂缝密度属性体的不同来控制,另外要是方位或者是长度等,可以先在三维空间做出差异性的数据体,然后用数据体进行控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11: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答网友站内私信:

中国式学习的特点之一是,大多数人在遇到具体问题迫不得已时才临时找人问,很少主动系统学习和阅读。因此,你会发现大家经常在论坛里求助非常具体的一点技术问题,但系统总结性的文章很少有人耐心阅读和思考。这也是中国式教育的后果之一。

一种是被动学习解决眼前具体工作问题,一种是主动学习解决个人未来发展问题。

@justbetoo 你同意这规律现象不?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11: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裂缝建模、数模及相关研究问题集锦 (下)

11. 裂缝建模过程中,常常会用地震属性资料对模型进行监控与约束,在Petrel软件中,如何有效的对地震属性进行时深转换,使时间域地震属性与深度域钻井、测井资料准确配套?

答:需要建立准确的速度模型,建立速度模型需要用到叠加速度、VSP、合成记录等,可以通过建立准确的层速度来实现速度模型建立。

12.在裂缝建模过程中,如何应用蚂蚁追踪技术?

答:是分几步来实现,先做出蚂蚁体,然后提取断裂片,然后编辑和删除非正常裂缝信息,然后确定性裂缝建模

13.裂缝模型的渗透率三分量如出现极大奇异值时是否解释为合理,此种情况该怎么给数模提供合理数据?

答:裂缝模型的渗透率三分量如出现极大奇异值时会引起收敛问题,可以以实际解释数据(试井等)来修正,然后再交给数模人员。

14.裂缝地质模型差值出的基质属性场没有控制住(例如,井点处的渗透率均小于10md,差值后井点周围的渗透率高达160md甚至更大),是什么原因?

答:估计是模拟时,数据没有很好的选值的问题。

15.资料少的情况下,地质模型差值出来的裂缝属性场是否可信(地质建模差值出来裂缝的 Kz[94-77437200]毫达西)?与在数模里面自己赋值,这两种对最终结果影响大不大?若手动赋值的话,裂缝的渗透率场怎么取值?

答:如果在数模里自己给裂缝属性场赋值,无法体现裂缝的分布密度,也就是非均值如何体现的问题。

裂缝渗透率是通过建立DFN模型,然后通过参数赋值,粗化到数值模拟模型中去的,并不是直接模拟的一个属性体,感觉那个范围有点天堂和地狱的感觉,范围差别太大。

16. Ecllipse里面关于裂缝的文件除了裂缝的孔隙度、渗透率,还需要输入其他的文件吗?

答:Ecllipse里面关于裂缝的文件除了裂缝的孔隙度、渗透率外,再体现的就是裂缝建模后计算出来的Sigma,表示的是裂缝与基质间的流动能力,有的工程师理解的是裂缝的密度。Sigma是计算出来的,该值对计算速度会有影响,有些工程师会根据考虑计算的收敛时给一个经验值。或采用计算出来的场数据。

17. Ecllipse 里面可以描述裂缝的倾角、走向、缝宽吗?地质建模里面可以描述出裂缝的产状等参数,这些相关参数如何导入Ecllipse

答:描述裂缝的倾角、走向、缝宽、裂缝的产状等参数最后都通过裂缝建模反映到裂缝的属性场分布上,所以Ecllipse里没有这些参数的额外描述。

18. Sigma表示的是裂缝与基质间的流动能力,是否可以理解为裂缝的密度?Sigma是否可以计算一个大致的范围?

答:Ecllipse里面关于裂缝的文件除了裂缝的孔隙度、渗透率外,再体现的就是裂缝建模后计算出来的Sigma,表示的是裂缝与基质间的流动能力,有的工程师理解的是裂缝的密度。Sigma是计算出来的,该值对计算速度会有影响,有些工程师会根据考虑计算的收敛时给一个经验值。或采用计算出来的场数据。

19. 如何确定裂缝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可否提供一条相渗以供借鉴?

答:裂缝的相对渗透率曲线一般没有,工程师一般给一条相渗,在历史拟合时根据单元和单井拟合再做调整。

20. 裂缝中网格间的压力,饱和度差异大易导致模型收敛性差,收敛性差或者不收敛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答:裂缝中网格间的压力,饱和度差异大易导致模型收敛性差,或者不收敛的原因很多,地质建模的裂缝分布密度\SIGMA\,还有裂缝与基质的储量比,都会影响计算速度。除此之外,还可以调整下动态控制参数。无外乎就是油藏参数和地质模型的影响因素了。双重介质的模型收敛计算问题对每一个工程师来说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最后有高性能的硬件配置,比如对CPU的工作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11: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关于井震结合地质建模   

1、关于井震结合建模时井震不符问题,个人认为还是要相信井点分层数据,地震层面数据不是很可靠,因此建模时应先对地震层面进行重采样,利用井点层位数据对其进行校正,然后再构建地质模型!


2、建模人员不必受地震解释的束缚。地震解释只能保证时间域是对的,深度域的结果往往是存在问题的。因为深度域的地震构造解释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差,一方面来自于地震的分辨率不够,一方面来自于地震速度不准。但是,有一点也必须清楚,就是地震的宏观控制作用是很准确的,对断层是否存在的判断也是很准确的,只是绝对精度不够,如果利用井点信息进行整体校正,可靠性就大大增强了!


3、再次强调一下:建模时要多动脑筋,把问题的细节考虑清楚,然后再动手建模,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


4、还有一点就是:建模人员更应该相信地质人员,因为最后出手成果的是地质人员,只要他们能够自圆其说就行,没有必要太多地受地震解释的束缚!


问题:


就是在作模型的时候,如果地震数据与井点数据存在矛盾的时候怎么办呢?特别在解释断层的时候,会发现斜井断点与地震数据不符,在没有别的资料验证的情况下,怎么处理?


回答:


如果井斜数据无误,则应对地震解释断层面重采样,同时用断点数据对其进行校正!原因是地震解释获得的深度域的断层面也是由时间域转化而来,因为地震速度存在误差,导致深度域结果与实际井点吻合不好,这种情况是极其普遍的!  


支持火山大哥的说法,本身地震就存在多解性,而且地震数据质量是跟工作人员地质认识有着密切关系,举个简单例子,现在地震从事人员跟建模人员基本一样,会软件操作的可能很多,但是真正能结合实际认识的不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地震(建模)一套数据,结果会相差很大,(尤其是地震与建模相比,结果往往相差很多),其实会软件并不代表会干活。


火山:谢谢胖子老弟的支持!您的上述想法我也十分赞同!我曾经在很多场合强调:软件只是我们的一个工具,我们不应成为软件的奴隶!关键是自己要针对研究对象结合已有的经验、知识形成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地质认识(或者说是一种模式或概念模型),然后,有选择性地利用软件的功能来表征和刻画你的地质认识(实际地质模型),再依据已经掌握的动、静态资料验证和完善你的地质模型(地质认识),并结合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资料的可靠性、资料的丰富程度、算法的不完备性等),对地质模型(地质认识)中包含的预测上的不确定性(风险性)进行客观的评价,最终建立储层预测的概率模型,指导油(气)藏开发实践。只有这样做,你才会对你所研究的地质目标和自己所设计的方案做到心中有数,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才能做到科学、合理的调整,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取得更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关键是自己要针对研究对象结合已有的经验、知识形成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地质认识(或者说是一种模式或概念模型),然后,有选择性地利用软件的功能来表征和刻画你的地质认识(实际地质模型),再依据已经掌握的动、静态资料验证和完善你的地质模型(地质认识),并结合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资料的可靠性、资料的丰富程度、算法的不完备性等),对地质模型(地质认识)中包含的预测上的不确定性(风险性)进行客观的评价,最终建立储层预测的概率模型,指导油(气)藏开发实践。”

观点:


1  以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地震资料,也根本不懂地震,这次通过做苏丹项目,从中学到很多。我个人认为,当井震分层数据不符的时候,首先要查找原因,不是单纯相信哪种数据,什么数据都是人为解释,都有可能存在错误,要看井震结合的怎么样,就拿苏丹的活来说,他们给我们地震解释深度域的层面数据时,就告诉我们有多少井没结合,是什么什么原因,但加载到软件里一看,还有很多井的分层与地震层面对应不上,然后又与测井的结合,发现对比的界线有对错的,有进库错的,等等。这都很正常。我的观点是要看地震解释的与测井对比的误差有多大,如果很大,那么就要将数据返回地质,从新核实。确实无误在拿来建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地震与井点有误差,但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我同意还是要相信井点分层数据。


2  火山大哥说的第二点我赞同,建模人员不必受地震解释的束缚。这也为以后的井震联合建模中指明了方向。

他人观点:


1、建模不是首先校对基础数据,而是要首先明白建模的目的,领导的意图,根据油田类型数值模拟对建模的要求等等,根据这些需求来要求地质提供什么样的基础数据,而不是给什么数据建什么模型,那样太被动了。


2基础数据的精细校对。数据的校对,我个人感觉,这和你的工作态度和热情有关。付出多少心血,就有多少收获。因人而异。


3一定勤于沟通,包括和地质人员、地震人员、油藏工程人员,勤沟通,多听取各方面意见,便于整改模型,使模型更加合理。


这次苏丹的GREATER UNITY 油田 的建模汇报,是有采油厂四位帮忙的建模人主汇报的,当汇报到构造建模时,老外竖起大拇指,当汇报到属性模拟时,老外叫好,当检查精细模型时老外也叫好,这说明模拟的技术和方法,老外是认可的。但当检查粗化模型时,老外认为粗化的太粗,把精细模型的信息丢的太多。但当老外给演示应该如何粗化时,才明白,老外要建的精细模型是以成因单元的模型,而不是以地层为单元的精细模型。现在海外中心的人员还在整改。希望这次能够顺利通过。


火山观点:


       1、什么才算是一个好模型啊?个人认为:在现有的资料丰度和精度条件下,在现有的地质理论知识前提下,通过尽可能地降低人为引起的不确定性,尽可能地选取相对优秀的建模算法,依此建立的地质模型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因素相对较低,可以算是现阶段的好模型吧?!


       2、验证和完善 ?要如何做?个人认为:模型验证包括先验和后验两种方式,先验就是抽稀已有资料验证模型预测精度,后验就是利用建模后获取的资料对模型的精度进行评价。完善模型就是利用新获得的地质资料和地质知识对已经建立的地质模型进行更新和完善,以获得最大限度逼近地下实际的地质模型。


      3、算法的不完备性?那个不完备?Petrel就提供的这些还不够用吗?个人认为:任何一种数学算法都很难完全准确表征地下实际,只能是逼近地下实际,预测的误差在所难免,因此,算法的不完备是客观存在。我们所讲的不完备主要针对的是一些算法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比如算术平均、距离加权平均、趋势面分析等都是基于各向同性前提而言的,用于表征各向异性对象的精度明显不足;再比如两点地质统计学算法因其只考虑到已知数据集空间上两点之间的数据构型特征,无法精确表征空间上多点之间的数据构型特征,因此也存在预测不确定性问题;再有就是现有的各种软件为了追求运行效率,往往在算法上采取一定程度的简化,比如地震反演软件等;如此等等。。。这些客观存在都是算法不完备的具体体现。至于说Petrel软件提供的算法是否够用,个人认为远远不够!Petrel软件最最致命的弱点在于它的网格化算法对实际地质情况可能存在的复杂性考虑不够,当存在多期断层削截关系时,往往会出现负体积网格或塌陷网格,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建模工作以及后期的数模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当然,我们不能因为Petrel软件存在缺陷和不足就诋毁它,或者弃之不用,目前而言Petrel软件可以算得上比较好用的软件了,这从目前的Petrel软件用户群的发展状况就能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从这一角度而言,我们对于算法的不完备,只能寄希望于未来技术的发展,当然,做为从事综合地质研究的我们,也有责任为技术进步贡献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


     关于模型的检验问题,个人觉得利用建模后获取的资料对模型的精度进行评价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至于所谓先验检验的做法,令人产生疑问,这种做法是不是有些“自欺欺人”?因为这是一种没有外来资料的循环验证,不会降低模型本身的不确定性,可能是白耽误工夫,不知道在大庆有谁做过此种检验?


程顺国观点:


现在不只是在建模中井震结合,在地震解释、储层预测中都是需要结合的。比如在断层解释的时候更应该利用井点解释的断点资料,通过深时转换到时间域,尤其是对于断距<5m的断层,可能在地震剖面上反映不是很明显,如果没有井点数据,一般情况下物探人员可能就不会解释这个断层了!

火山观点:


“储层预测”工作是贯穿于勘探、开发全过程的核心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地震属性研究和地震反演,如果将储层预测与地震预测等同视之就太片面了。事实上,测井解释(包括地质分层、地层对比、沉积相识别、岩性识别、储层参数解释等)、地震解释(包括构造解释、属性分析、地震反演、烃类检测等)、油藏描述(包括构造描述、沉积微相分布研究等)、地质建模(包括构造建模、沉积相建模、岩性建模、孔渗饱等属性建模等等)、油藏数值模拟(包括地质储量研究、动态历史拟合、流体压力场研究等等)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围绕着“储层预测”这个核心内容展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储层预测”是一个外延相当广泛的大概念,我们可以说地震反演是“储层预测”,可以说地质建模是“储层预测”,但不可以说“储层预测”就是地震反演,或者“储层预测”就是地质建模。


说到井震联合建模的要求,在地质上分层对比,小层精细对比,不管是国外的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砂体对比技术(以基准面旋回)和大庆油田的“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以沉积旋回)那一种,都强调等时对比,但都是基于测井曲线来划分地层的,地质上人为因素也很大,


因此,我同意aaa的观点:“我的观点是要看地震解释的与测井对比的误差有多大,如果很大,那么就要将数据返回地质,从新核实。确实无误在拿来建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地震与井点有误差,但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我同意还是要相信井点分层数据。”所以,要跳出自己的观念,不要被束缚了,多思多学


问题:建模的模型是很精细 了,但是一粗化把许多信息粗化掉了,AAA“老外要建的精细模型是以成因单元的模型,而不是以地层为单元的精细模型”具体怎么做的,可否详细说明一下

火山回答:


AAA所要表达的“成因单元”意思实际是“岩相(或岩性)单元”,而“地层单元”实际是我们精描中常讲的“沉积单元”。针对这一点,我谈点儿自己的认识:


1、将“岩相(或岩性)单元”这一概念与“成因单元”等同视之是有失偏颇的;


2、“沉积单元”更具有“成因”上的意义。


火山的意见很到位!对地震数据体解释的层面除顶面用平均速度时深转换后变化不大,底面由于层速度的因素断层边部跳点明显。转换到深度域的断层在走向和展布上变化不大,所以坚持在深度域进行构造建模,个人理解构造建模又是对之前断层解释的一种粗化,构造的展布形态的平滑性和连续性对构造建模很重要。


他人观点:用时一小时,看完上面帖子了,同意您的观点,个人感觉,从第一手资料获取开始,都在人为的简化数据,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数据被保留下来的只是特征,对测井曲线的解释也好,log数据离散也好,一步一步向着人类喜欢的方向“粗化”着;但是只要所保留下来的特征足够满足我们的研究需求,就没有太大问题!俺只是一新手,欢迎老师们多多指导。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11: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关于Petrel软件层拉平功能   
当一个构造模型完成后,我们可能很想通过层拉平来浏览一下构造演化过程,此时可选中3D GRID中需要拉平的层(Horizon),点击右键选择菜单Flatten model at this horizon就可以了。不过,在此需要提醒大家一下,Petrel联机帮助提醒:该过程不可逆。请大家在利用该功能时,首先要对3D GRID进行备份,否则,您将需要通过Workfow重新跑一遍流程。为了避免大家浪费宝贵的时间,特此提请各位朋友注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阳光石油网 ( 鲁ICP备2021003870号-1 )

GMT+8, 2025-1-5 23:37 , Processed in 0.07509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