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石油网|石油技术交流|石油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Joseph

[职业规划] Colchis公众号同步跨专业栏目《郝老师采油》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0: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郝老师采油 01-想从一件小事儿慢慢说

    想从一件小事儿慢慢说,说说我们在关注什么,也想顺便说说,更重要的,我们可能在忽视什么。
    2012年夏天的时候,油气越来越热,猎头们像疯了一样按个工位来电。茫然四顾之际有朋友介绍我去一家私营油企:“目前正好进入,人还不多,未来前景绝对是中国第一!”
    这家油企是一家房地产转轨过来的,也算是财大气粗,做哈萨克项目也有了五六年光景。油企的上游业务“石油公司”的老板更是踌躇满志要做一个“滨里海”大规划,据说未来还要推动石油公司直接上市。
    梦想摆在我面前的时候,项目还一直只是在低低的产些气,二叠系的油却迟迟没有进入量产。而这个项目之所以被收入石油公司账上完全是因为大家在预期一个亿桶级的储量。比方说三亿桶,那是个什么概念?即使说百分之三十能拿到手,按差不多一百美元一桶(布伦特当时可以达到一百二)来估值,这一单生意是有差不多七百亿人民币的,可能就可以考虑用这个资产的现金流来搏更大的资产了。老实说,进入油企之前我没有见过上亿的合同,更无从想象几个年纪其实跟我当时相仿的人在五年前就已经开始运作几亿美元的资产运作。

    但是,石油公司怎么会将眼光这么狭窄的定在一个项目上,总经理马上就说出他最有震撼力的演讲:“我们会是撬动历史记录的第一批勇士,我们将会是中国石油进口商里第一个民企,我们的名字会随之永载史册。而我们每年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原油对于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布局产生直接的而且深远的影响。钱?钱已经不是我们需要用这个”——他拿起自己的苹果手机——“来计量的了,我们都将是造福中国的功臣!”
    私下里,这位高瞻远瞩的领导跟我说:“目光不要仅仅停留在这个项目上,更远的未来在滨里海、在中东、在北美、在全世界,我们从这个项目起步,三年建成百万吨产能,五年就可以达到五百万,十年就可以上两千万。两千万,那个时候我们就是第四桶油。而且两千万是怎样一个现金流?每年都是百亿,对不对?那个时候我们就是整个集团的核心力量,我们就是整个集团的灵魂。”从精神到物质,我都无法抗拒这种诱惑。
    而且,还有就摆在我手头儿的可能十亿桶资源量。项目已经运行了五年,配套工程一直都在建设。
    那一年,我离开现在我一起合作的团队去展望一个绝对绝对有诱惑的极致之梦。四十岁的我,揣着一个二十岁的热情想要帮助这个跟我同龄的、热衷于运作投资的总经理一起缔造一个可能的辉煌,因为他说:“Joseph,你有更值得付出生命的事业在等着你,你不应该被零零杂杂的服务埋没掉!”

    现在我回想起来,有时候会觉得他当时是抄袭了Jobs的“你难道想卖一辈子汽水?”但是在当时来说,触动之深让我不能去深入思考他是不是用同样的话劝说过很多类似的行业精英们。
    我拿到全部资料的时候,已经经过了五月至七月的一个滑坡、油价从八十向上攀升,石油公司愿意增加到十四薪来对应我当时的收入水平的时候,我就不再犹豫了,——好像油价怎么都不可能维持在一百美元这样的“低位”运行。而我,在当时会觉得自己已经走在了“暴利边缘”。
    资产本身其实真的谈不上乐观。我一上手就已经注意到稠油和埋深会让现在的石油公司不会在短时间内把资产变现,但是那个时候疯狂的油价会让我祈望着有一天我们可以把成本也提高到一个现在根本无法想象的程度来拿到这些已经困在地下许久许久的油。
    而且,“这是一个好故事,我们这样一个资产本身就能带来投资。”
    而且,“滨里海我们已经有了一个盐下勘探区块,那个要是能试气成功,我们马上就有了进军整个滨里海的跳板;然后就是中东,然后就是欧洲;我们把中东的油不仅仅能卖给中国人,还可以卖到欧洲去——”

    这,真的是一个好故事,而且我们已经有资产在手。
    我这样想着,就把“他们”替换成了“我们”。
    风险?当然,作为行里人我们都知道风险在哪儿,风险有多大。
    但是,我们同样也因为是行里人都在低估着政治局势和供需关系可能带来的更大风险。(也许放在现在的我们,我们都会想想怎么样更加合理评估我们手上的资产和风险,更稳妥给出不同风险条件下的产能规划了。好多好多事情都教会了我们怎么去更科学的分析油藏和油藏规律。)
    好罢,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我们熟悉的专业方向的风险,资产评估过程中的风险,有时候也称为“地质风险”:

    这张图,很多学地质的人都看过、也都理解,那么我想说的问题就是:因为经常看到也认为自己理解就会经常忽视在实际项目中去应用它。
    我们且不去讨论不同维度内的细节,就说我当时拿到的几亿桶,除了发现井附近,其它很大的区域仍然处于3C或者2C这个程度,而当时的几口发现井并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的油水界面,这也就直接说明了地质情况也许不是预想的那么简单。而比其它因素都更主要的就是“采收率”,稠油热采在当时的哈国政策范畴内很难形成规模产量,更不必说稳定产量,这从一个基础上就等于把资产价值压低了很多。现在我们都知道“钱”是有“时间”概念的东西,未来的钱没有现在的钱值钱。如果我们预期一个收益在十年以后发生,那么就需要考虑时间成本的消耗而直接影响到收益。更别说现在我们谈的这个油藏在未来时间点本身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油价高的时代,也许这样的油藏还算是“鸡肋”,某些时候也算是“好故事”,但是到了2014年以后则可能连“鸡粪”都算不上了。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对任何一个资源国,包括中国在内,你想动用资源就必须给出合理的时间规划,从勘探到开发都要逐年投入。规划不合理可能会被拒绝不说,规划了超前的工作量可能会被勒令执行或者追加罚款。一块有着很大不确定性的油田,闲着就意味着成本投入,如果投入不能带动“资源量”和“储量”的利好,那就只能是看着“鸡肋”向着“鸡粪”越走越近。
    所以,在评估、开发油气藏的任何阶段我们都需要绷紧的观念不仅仅是帮助客户去规划资产,还可以进一步去帮助他们合理规划成本。尤其是要尽量明示“鸡蛋”孵出“鸡肋”,“鸡肋”埋成“鸡粪”这类风险,让客户在面对资产的时候有更大的资产处置空间。控制风险,我们可以从《明老师找油》找到很多很多信息。三十几集下来,如果我们站在外面,就从一个油藏工程师、一个地质工程师那样看过去,是看不清楚其中地震波来地震波去的细节,对罢?但是我们仍然能看见一件事儿:储层,如果交给明老师、交给他的团队就比较靠谱!为什么?因为他从几个方向在控制着储层预测过程之中的风险,他把地球物理的一切都吃透了,他能从机理到经验上给出一个风控体系。
    风控体系我是说得太正式了。
    打个比方,就好像我们进入一个黑暗的洞穴。如果我们只有一个光源,我们就会看到很多阴影;我们有了多种不同角度的光源,我们就会看到空间的范围;而我们更有了电磁波、粒子波探测源,我们就会看到山洞洞壁看似坚固不可破的岩石都暗藏玄机;......

    围绕着油藏模型我们可以从构造框架、储层展布、物性差异、压力平衡、......等等角度逐步逼近我们需要的理性思考,而且我们的理性思考都要成为一个完整运行的极致——就像我们现在要看的一个洞穴。而且我们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把明老师的思考延续到油藏分析里来,再把我们紧绷着的那一根“经济命脉”随着我们的专业知识逐步逐步渗透到我们人生的每一个决策,也许我们才会在这一团信息的迷雾里用最低的成本看清除我们要找的宝藏。
    至少,最低起码罢,你也不能像我2012年的时候那样,一个黒窟窿、一篇演讲稿、一句广告词,就吹冲锋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0: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郝老师采油-02-故事的背后,和背后的故事

    一个成熟的地质师/地质家(Sr. Geologist)为什么在明明看到了油藏开发风险的时候却觉得仍然有机会?

    恰好是有评论里提及的“有气正在产也不错”非常准确的给出了我当时同样心理状态:有产出就有现金流,有储量就有未来。

    不过,就像我提过的:做风险评估总是需要比较系统的思考,尤其是在资产和成本方面要非常细致和准确的进行计算。

    我先给大家看看浅层气藏的大致轮廓:

    有几点需要特别先声明的:

    1、为了避免泄漏油田信息:这个图为收购当年的旧构造图,断层解释后来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等值线并不是深度标尺,没有参考价值。所以在这里只作为圈闭面积量级的估值参考。

    2、这个工区(项目,Project)的全部断层为逆断层。原图是由某国内知名油服公司所制,在断层表达上竟然出现了水平断矩留白,也侧面说明了有些服务商在对不同资质的甲方存在着很大的成果质量控制差异。

    3、现在看到的这个层位的附近有一个风化壳,所以着构造高部位的储层厚度会打一个折扣。

    4、这件事虽然放在最后说,却最重要:这是一个生物降解气藏,充满度不高,圈闭范围不等于气藏范围。

    油田报给所在国的储量量级(小数点后数据有故意的篡改;单位为bcm,billion cubic meter)为:

    熟悉bcf单位的可以将表格中的数据乘以35。

    然后我们必须说说相对残酷的市场现状。事实上哈萨克是油气资源国,它疆域内的大型油气田很多。有一种说法是它在我们申报这些储量的当年就有天然气储量2000 bcm。很多时候天然气市场饱和到根本没有销售渠道,连白送都要给别人“环境保护费”以便避免政府罚款。不过幸而我当时所在的气田在谋求向中国方向输气并且是在2014年终于拿到了输气的许可。有那么一点点“小确不幸”,就像很多人也注意到的,故事进行的时间点是在输气许可排给这家公司的两年前。

    当时的天然气还只能免费提供给当地牧民用于取暖或者餐饮行业以换取当地政府对于环境破坏的谅解,而且这件馈赠式的逃避法律制裁却在2014年因为启动了出口方案而被地方政府以“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理由处罚。

    这一次处罚,就好像是一个段子里的说法了:

    单身汉坚持长时间给一个乞丐资助。后来乞丐找到他:前年你每天给两块,去年你只给一块,今年你就不给了。单身汉告诉乞丐:去年我结婚了,今年我又又了儿子。乞丐叫起来:你怎么可以用钱养活你的太太和儿子?!

    有可靠的资料表明中亚进口到海关的天然气大约是五毛钱一立方米,所以这里的储量按百分之七十的采出算都折算为销售额也有二十几亿之巨。那么肯定有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我会觉得二十几亿的可折现资产无法维持一个石油公司的持续运营呢?

    我们先要说说的就是储量表本身。

    最成问题的就是B block所估算的1C储量到2011年就基本上被确认为只有0.5bcm,也就是说在我进入公司之前真正的储量已经因为新评价井被斩了三分之一强。而为了评估这个豆一样大小的气藏,B block上部署了多口距离很近的评价井/生产井,总投入高达五百万美元。也就是说,为了确认这0.5bcm(约折1.75亿人民币的资产)已经成本投入3500万人民币。再考虑到前几年的产量其实不仅仅没有直接销售额,还为了消化天然气而增加过运行成本。问题还有就是1.75亿里相当一部分还未产生,3500万却是已经付出的。这就像此消彼长。因为我们限于数据保密的考虑不便于直接讨论产量规划,但是大致可以按照8%的通货膨胀率进行一个猜测,如果不再打新井和修井而直接生产15年,这3500万的投入保守估算到第15年可以折算为10280万。

    那么这1.75亿减去1亿的打井成本,再加上此前还有每年赋税投入、人工的投入、地震的投入、室内研究和实验等项目的投入、敷设管道的投入、购买区块的成本等等。

    大家明白得很,我们的储量不必波动到这个程度(2.7跌至0.5,剩下不足五分之一)我们都会受不了。只要想想看总储量变化的2.2bcm在投资者那里看起来就像是7.7亿(甚至在某些不熟悉行业的人会认为是十几亿)突然被人偷走了一样,无论哪个在项目运行的经理都需要反复斟酌该怎样将这个消息透露给总部。对不?

    怎么说?我追投了一个亿,资产反而少了近八个亿?里外里是不是说劳资亏了近十个亿?!那我要是再投一个亿你会不会让我......啊?!

    转眼之下,投资人对于运营团队的焦虑已经马上就要爆发了。因为更为要命的就是深层的稠油暂时根本没有技术能采出来:原来设想的蒸汽吞吐因为井太深和锅炉、油管等因素而迟迟无法形成量产;火烧技术因破坏性开采被哈萨克直接禁用;蒸汽驱、SAGD则因需要投入更多非生产井和更多贵重设备而被董事会枪毙。短短的四五年间运行团队在这个方向的花销也已经达到千万级,前景却可以说是越来越不乐观。

    那么,为什么让投资者感觉抓狂的区块仍然持续运营呢并吸引着一些人跟进呢?我觉得这中间的状态才更值得我们探讨。

    首要的因素,公司并未破产、区块可以勉力维持。对于刚刚涉足某一个投资领域的公司来说,尤其是一些在公众渠道融资的公司,他们更加关注直接业绩产生的吸引力。区块在公司自己的评估上来看是不大乐观,但是前几年的年产量肯定还是有保证的,储量也是会继续向政府申报增加的,这样的业绩下股民很难猜测到项目运行的真实情况,一旦公司通过其它优质资产的并购获得突破则整体业绩就有望不被第一口螃蟹拖累。所以我遇到的几个私营油企在第一个资产的购买上都花足了气力进行宣传,好像公司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从另一方面也都在积极将资产重新评估并质押来腾挪资金进行新区块的收购。应该说这类公司都没有把自己的资产投入放在第一个项目上,而只是以某个不明显拖累自己项目作为跳板进入行业或者区域。

    第二个因素,油价和气价预期。购买油田毕竟是很大规模的资产投入和重组,所有投资人都知道现在的油价并不是历史高位,只要电池行业没有迎来技术革命,油价攀升就只是时间问题。对于现在的投资者来说,他们甚至可以忍受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低油价零利润运行,因为这样运行的结果就是他们暂时放在地下的油可能会以数倍的利润回报自己的决策。

    第三个因素,就是技术进步预期。试想十几年前为什么人们明知道多学科融合来进行油藏分析更有价值却不敢尝试,就是因为计算机软硬件的瓶颈足以把多学科融合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互相乘积,更加直观放大了最终成果的风险。而现在随着各种“GPU集群”、“云计算”、“移动端办公”、“大数据”、“深度学习”等等技术的不断向石油行业推进和成熟,各种专业的专业内运算与模拟过程变得越来越短促,相应的外延性分析越来越变得举足轻重,没有进行外延思考的分析也变得越来越“为了分析而分析”、“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模拟而模拟”,所以就增加了专业人员向着更加综合和融合的角度发展的推动。作为投资一方,油企的老板们肯定认识到了技术推进给油田运行带来的直接的成本削减,他们会依据每年评估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成本削减而减缓对于未来投入的预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12年在哈萨克打一口水平井,水平段300米就会是五倍的直井钻井费用;这件事放到2017年就只有三倍多直井钻井费用。我们不直接说价格是因为这中间服务价格波动过大,但是水平井跟直井的价格比却说明了这项技术正在从高端走向常规。换一句话来说,他们知道他们在未来可以用更低廉的价格买到更优质的技术和服务,让他们的油田更肥、更持久、更高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0: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阳光石油网 ( 鲁ICP备2021003870号-1 )

    GMT+8, 2025-1-1 07:33 , Processed in 0.04626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