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石油网|石油技术交流|石油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查看: 1144|回复: 0

[职业规划] 如何从专业角度去沟通,或者如何说服别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5-8-11 16: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李老师是油藏工程的专家,我最近正在学习油藏工程基础,所以加入了他参与的一个群。

    他最近上传了一篇2000年发表的文章《用压汞曲线确定油藏原始含油饱和度的方法研究》,其中说到压汞方法的问题的核心是因为“(压汞过程)首先将岩石抽成‘真空’的,也就是说,压汞过程中三相物质为汞、汞蒸汽和岩石,在这样一个体系中,相对于汞蒸汽而言,汞显然是润湿相,至少,汞不是绝对的非润湿相。”

    此处李老师还援引了自己1994年的论文:
    Capture_Doc88.PNG

    我对于润湿性此前恰好读过些资料,不免产生几点疑问:
    一、润湿性都是三相物质来说的吗?即,讨论润湿性是讨论液体在气体中与固体的接触关系吗?李老师的观点当然是肯定的,但是我却非常怀疑这一点。
    (参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etting

    二、即便说“汞相对于汞蒸汽的润湿性更好”也不能得出汞在这种情况下的接触夹角和表面张力的降低(如上文图3),因为相对润湿并不一定会可以推导出绝对润湿性变化。另外,对于水滴在空气中的润湿性研究也仅仅是因为空气不会影响到水的润湿性研究,即,当真空状态的时候水滴的润湿性不会发生显著改变,否则我们的润湿性研究肯定会叫做相对润湿性研究。真正会因为相临的流体发生润湿性显著改变的似乎是都是液体的油水共同贴近固体的情况。

    三、我看到的一般做这个方向的科普资料来说,汞在常温下的润湿性非常差并非因为相对于某种气体接触固体表面的效应,而是因为它的表面张力比较大。事实上,这倒是压汞实验的设计者经过了真空实验确认过的,常温下(20摄氏度)汞在光滑表面的接触角度一直没有很大变化,平均下来就取了140度。汞似乎在温度增加的情况下会出现润湿性增大的情况。
    (参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hesion_(chemistr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rface_tens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rosimetry
    http://ciks.cbt.nist.gov/~garbocz/paper10/node1.html


    李老师这些文章已经发表十几、二十余年,应该说他质疑前辈的勇气和科学精神都值得我们这些人学习和追随的,尤其是对于我这样的油藏外行来说更是如此。

    我也是受了李老师论文中这种质疑精神的鼓励,东找西找的想从自己所能随手找到的一些资料中查到点儿什么——无论是证明李老师的观点还是否定李老师的观点的一些必要依据——才好。

    不过,也受限于我这样的刚刚开始系统学习油藏工程,我会更多借鉴自己在地质行业的一些思维习惯:比如说,我质疑李老师这个重大发现的起始点就是“为什么只有李老师提出了这个理论缺陷?”按照我们地质这个行业的习惯,一处理论失误经常会被很多人从不同的应用角度给指出来,正是因为从不同应用层面指出了问题,我们才更容易找到问题的所在。所以,这个理论缺陷的指向会让我产生一种疑惑:难道真的是世人皆醉我独醒?在地质行业里肯定不会这样,我们这个团体中的聪明人多了去了,我看到地质行业对于某种理论假设的质疑通常都是从很多人那里不断的涌现。压汞实验这样一个通行了很多年的一个应用,面对诺大一个科学思考的群体,如果其设计理论存在如此直白的缺陷,是不会只面对一处质疑的。

    李老师这两篇论文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他确实发现了问题,这个问题也直接影响了生产。只是他没有论证这个问题为什么是这个理论点引发,而不是其它的实验过程的误差而引发。他在说这个问题的引发点的时候似乎马上就把实验当成了一个单纯过程,然后这个单纯过程只有理论基础会出问题。我想,即便不是油藏工程师也知道实验是一个多环节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很多事情都会干扰到最终的实验结果,而不一定都能把问题归因到理论上。我认为李老师发现的实验结果与生产实际的偏差肯定是存在,也肯定有很多油藏工程的同行都注意到并且都在想其缘由和解决方案,但是也许他们并未马上归因到李老师这个理论偏差的点上。

    油藏工程在我这样的初学者看起来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科学。既然叫做科学,就要逻辑严谨、数据充分。立论和否定都需要相应的逻辑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如果没有把这些都厘清,则可以承认自己现阶段还没有理论和数据能够论断也好。我觉得,这都是一种严谨的态度,一种做学问的风范。

    这一篇小文也不是要跟李老师求证于油藏工程的这个技术点,当然也不是要让诸位化这么久来看我如何去考证润湿性,而是希望我们每一个想要做专业、想在专业有所建树的人能够知道如何去沟通,如何能够从专业的角度说服别人。大家可以来讨论这个职业能力的问题,在我这个板块讨论应该更有其意义,也不至于在我这个板块有很多油藏专业的探索。提前谢谢大家!

    特别再次强调一句:不是要批评李老师的论文,而是希望我们从中学习到更多专业内的沟通技巧和专业内的沟通原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阳光石油网 ( 鲁ICP备2021003870号-1 )

    GMT+8, 2025-1-5 23:20 , Processed in 0.05043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