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无机成油支持者 于 2014-10-30 14:44 编辑
准噶尔盆地可以成为验证无机成油论的实验特区—访新疆油田原勘探部主任林隆栋先生
本刊记者:李寻、常明、商昭
1 来克拉玛依之前的工作简历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林老师您好!您是我们接触到的持无机成油论观点的专家中在石油勘探第一线长期工作过的专家,也是一位从2007年全退下来后,仍然坚持身退心不离,蹲点现场,跟踪观察勘探新进展,全身心投入研究的义务探索者。执着精神堪嘉、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您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最后转向用无机成油论来解释问题,这种心理上的冲击是其他专家没有的。我们拜访您呢,一方面想请您谈一谈您是怎样从有机成油论转向无机成油论的,按照这个转变发展下去,新的勘探方向是什么;另一方面想请您谈一谈您对过去的勘探经验的总结的问题。咱们先从您是怎样接受无机成油论的谈起好吗? 林隆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以下简称林):1959年我从北京地质学院石油及天然气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地质科学研究室石油地质研究组工作,我在那里工作了7年。1966年调到新疆石油管理局(当时新疆石油管理局分北疆和南疆两个部分),到南疆参加依奇克里克油矿会战,在南疆工作了10年。在依奇克里克当1226井队地质员时,我跟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除地质员的本职工作外,工人们干什么我也干什么,搬压裂砂、捞泥浆池岩屑等等,除了架工、司钻、机工之外,别的工种我都干过。后来我参加研究组工作,当时南疆的总地质师夏公君给了我很大的指导,夏公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我们局里是数一数二的,人称“南疆的活地图”。我在那时把所有井的情况都摸了一遍。记得当井队地质员时,把要打的井和周围有关系的井的情况都在图上标注清楚,用红色笔标出油层,黄色笔标出气层,蓝色笔标出水层,什么时候打到油层,什么时候打到水层,之后就互相对比,然后作油藏剖面图、构造对比图等。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科长去北京汇报都用我作的图。在依奇克里克501高点,我研究后发现原来对构造的认识可能是错的,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这个观点得到夏公君的支持,并应用到了现在的塔里木油田的勘探工作中。我的观点提出来的时候争论得很厉害,很多人觉得他们在那里工作了多年,我刚来没多久,就一下子推翻了他们原来的认识,后来我们局里工作组张纪易去了,他亲自作图后,才同意我的观点。不久(1976年3月),我调到了克拉玛依市新疆石油管理局局机关地质处,当时,局里由于石油产量萎缩,勘探队伍陆续调往内地,原油生产和勘探都面临极为严峻的局面。
2 克-乌断裂逆掩推覆体问题 记:这是在发现克-乌断裂之前? 林:不是,克-乌断裂早就发现了。1979年,局里组织百口泉会战,既要探明、开发百口泉油田,又要勘探周边情况,我们地质处搞开发和勘探的都去了人,研究院搞开发的也去了几个,其中一个是王刚。当开发第一阶段的井打出来后,王刚找我一块根据数据画图,我们发现这个断裂怎么这么奇怪,是一条还是两条?我们两个人根据资料在图上画来画去,发现只能是一条断裂,但这个断裂上面陡下面缓,像农民犁地用的犁一样。我就把这个情况给勘探处副处长宋汉良(时任百口泉会战指挥部副总指挥)汇报了。他说不可能,这很可能是两条断裂。我说那我提供资料,你再画画看有没有别的可能。他跟管开发的余从学画了一个小时左右,画不出来两条,最后他同意了我和王刚的意见。实际上,1977年,地震方面已经发现百口泉油田西部存在两条缓断面的逆掩断裂,是在小结里面说到的,没有被人注意,但是在克-乌断裂其它地方全是高角度的逆断裂。我跟宋汉良讲,看来我们还需要很好地将整个克-乌断裂研究一下,宋汉良非常支持,就让我和贺洪义、于更生一起去搞,他们两个人自己都有事情,就给我指点了一下,说这个断裂研究院1975年就开始研究了,资料有一本厚厚的册子,有几百口井都画了图,你把那个资料看一下。之后,他们又说欧远德手边可能还有新的资料,我就找到了欧远德,他给我拿了1978年非常重要的资料。只可惜这些都没有引起他们应有的注意。也就是说克-乌断裂的逆掩性质到1979年已是第三次发现了,但第三次我们才抓到。 记:您是根据钻井的剖面数据得出来的结论? 林:是,那个时候对地震资料不是很相信,钻井之后得到的资料都是实打实的。我看了几百口井的剖面,发现只有一条断裂,上面陡下面缓,过去我们只看到了浅层陡的部分,缓的部分没看到。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承认上陡下缓这条呢,他们说因为这个地方断裂很多,不可靠。 (编者注:1979年6月中旬,开发上要安排一部钻机在油田西部进行断裂探边,由于对逆掩断裂“帽檐”的认识并没有得到认可,对于探边井甩出去多少米产生了较大的分歧,王刚等人根据“帽檐”构造认为应该甩出去500米,绝大多数地质人员认为应该甩出去250米。在开会讨论时,多数派支持甩出去250米,宋汉良表示听取大多数人的意见,甩出去250米,但是派王刚去测定井位。王刚在测定井位的时候,偷偷外甩450米。之后,按照王刚测定的井位钻了1060井。8月,1060井完钻,在1570米左右穿越了上盘古生界变质岩进入下盘中生代储油层,证实了克-乌断裂的“帽檐”结构。详细内容参见《克拉玛依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新疆油田勘探口述史》) 克-乌断裂有上百公里长,在百口泉油田西部这段(约5~6公里)已被开发井证实具逆掩性质(断面倾角小于45°),但别的地方又是怎样呢?经我独立研究后认为也具有“犁式”断裂性质,并提出要打一批预探井加以检验。那是1979年底的事。这引起大家非常激烈的反对,因为它同20多年来一直认为克-乌断裂是高角度逆断裂(断面倾角达60-80°)的传统观念严重冲突。也有些人疑虑重重,觉得我才来没几天啊,他们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了,反对这样布井。只有宋汉良、汪德宝等个别人支持我的观点。最后,宋汉良力排众议,定下了我的方案。我和研究院测量组的邓建中一起到现场测定了5口探井井位,分别是409、410、411、412、413井。钻井处做设计时都写着:“根据地质处林隆栋地质师的意见,断面倾角按45°考虑,做出此设计”的字样。当时,我处好心的刘修贵找我说:“老林,地下几千米深,人也不能钻下去看,你太冒险了,现在那个井位设计书已经写上了你的名字,如果有点偏差,打不出油来,浪费了国家这么多的钱,你会被劳改的。这是有先例的。”我一听,有点发懵,但是井位已经定了,资料我已经公开发表了,让我收回来不干,我也做不到。我说:“我没干亏心事,顾不了那么多了”。回来给我老伴说,要真的出不来油,我可能会被劳改的。我老伴很支持我,跟我说,劳改就劳改,技术犯罪不丢人,也不会把你枪毙掉的,你劳改的话,我养活孩子,也许你不劳改呢!不怕! 定下来就开始打井,1980年初,这5口井陆续开钻。说不怕,哪里真不怕。我天天往值班室跑,去看探井日报表。因为断裂帽檐都在古生界以下,古生界地层硬,难打,钻进速度慢,一旦打过了古生界,速度就加快了,实际深度比设计要浅,这下我心里就放下一个大石头。7月底5口井全完钻,全部出油,真是谢天谢地,我们局生产形势大改观。出油后又开始抢功劳了。 记:美国人说,一口出油的井有一千个父亲;如果打一口干井,就是孤儿。 林:1981年,我获得局里储量一等奖。从这以后,就比较顺利了,后来我又当了勘探处的处长。1981年,《新疆石油地质》第2期发表了我那篇文章,讲了定井位的依据,和对断裂带探索的事情。 因为克-乌断裂的陡、缓之争,把我牵进对克-乌断裂的逆掩断裂的研究中,进来之后发现,原来认为克拉玛依西边的扎依尔山是有根的,现在发现没有根,是推过来的,从西边十几公里像船一样推过来,这么一下思路就开阔了,在克拉玛依上面找克拉玛依,在克拉玛依下面找克拉玛依,在克拉玛依两边找克拉玛依。以后又发现,不单是推覆体,克-乌断裂下面还有一个古坳陷(沉积中、下古生代海相地层的古坳陷),我对这个古坳陷到底起到什么作用产生了疑问,这个问题一直缠绕在我脑海里。
(未完待续,原刊于《休闲读品·天下》2014年第三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