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smartdou 于 2014-4-12 19:28 编辑
Joseph的《科学研究必由之路与心理定位失常》的博文对科学研究必由之路进行了探讨。主要针对有人的“ ‘否定‘是科学研究的必由之路”的论点进行了说理性论述,说明了科学研究所得结论都是有约束条件的,离开了约束条件,原来的结论将会变成谬误。我进一步体会: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条件决定结果。不同的条件产生不同的结果。在科学研究中,一个方程的解有定解条件,条件不同,解的本质及结果都发生变化。一个物理实验有条件,条件不同结果各异。但必须要强调的是:这些条件首先是真实的,是已经被科学所证实的;如果这个成立的条件是虚无缥缈的,无法被科学实验所证实,使用这样的不可靠的假设条件得到的任何结论,都不能称其为科学理论,人们同样不能接受其推论的正确性,多数情况下,这种东西就是伪科学;其次,给出一些错误的条件,得出一些错误的方程,再用这些错误的方程进行一统错误的现象解释,而用这些错误的东西去否定正确的东西,误以为是“创新”,这也是伪科学的另一种表现。
文中提到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继承性,这就说科学研究并不是“抛弃”和“否定”,是发展和继承,牛顿的一句名言,“如果说我能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都告诉我们做科研的必由之路究竟是否是不是只有“否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提出,也并没有证明牛顿力学就不再适用,就号召人们否定牛顿力学。爱因斯坦并没有那样做,因为牛顿力学没有任何错误。爱因斯坦也有一句对待研究的名言:“我只不过是一个在海滩上玩耍的顽童,无意中捡到了几个漂亮的贝壳,而人类未知的知识和事物犹如浩瀚无垠的大海,正等待着我们去努力探索”。从这些著名科学家在科研上的教诲,我没有找到他们关于科研就是“否定”前人成果的说法。如果说真正能被否定的,也可能不能称其为科学,相反,否定者的东西也难称其为“科学”,恐怕也是“伪科学”。只要前人称其为科学的东西,通常都不能被“颠覆”或者被“否定”的,只能是继承和发展而已,最多也就是个“修改”或“修正”使其更“本土化”。
关于什么是学术发展之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学术争鸣。所谓学术争鸣,是指不同学科、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人在自由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之所以要展开学术争鸣,是由科学研究本身所具有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决定的。由于科学工作者所处位置和环境、所掌握的知识及资料、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所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角度,都有诸多的不同,因而,在探索未知世界时,必然会形成许多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观点。只有通过争鸣,使不同的观点得以“亮相”,进行辩论,才能推动科学事业发展。可是有些人将正常的学术争鸣动辄冠上“伪科学”之名,给讨论者质疑者冠上“伪科学分子”之名。但对照Joseph博文中应用维基百科对伪科学的定义,对照某人的学术特征(红色字体,不要对号入座),有几条很符合。
伪科学反应了对科学运作的无知。科学界或许会对此作出回应,以惊醒大众注意那些未经证实的主张。[44] 如下是关于可能是伪科学的一些指示器: 使用模糊、夸大或无法验证的论断[编辑]- 自称是科学的,但含糊不清,缺乏具体的度量衡。[45]
- 无法使用操作型定义(例如,外人也可以检验的通用变量、属于、或对象)[46]
- 无法满足简约原则,即当众多变量出现时,无法从最简约的方式求得答案。[47]
- 使用暧昧模糊的语言,大量使用技术术语来使得文章看起来像是科学的。
- 缺乏边界条件:严谨的科学理论在限定范围上定义清晰,明确指出预测现象在何时何地适用,何时何地不适用。[48]
- 缺乏有效的对照实验,如安慰剂和双盲实验设计。
- 缺乏对经典物理和工程的基本理解。[49]
过度依赖证明而不是证伪[编辑]- 论断不允许逻辑上存在被观察和物理实验推翻的可能。(参见:可证伪性)[50]
- 论断所主张的理论没有可观测到的结果[51]对无法获得预测结果的科学主张说好听了是“推测”,说难听了是“伪科学”。(例如:歪曲论题)[52]
- 论断主张没有证伪的就是证明,或是没有证明的就是证伪(参见:诉诸无知)[53]
- 过于依赖证言、轶事证据、个人经历:这些证据可以为发现提供有利的资源(例如,生成假说),但不足以被用于证明(例如:假设检验)。[54]
- 所举证的数据似乎可以支持某一理论,但与之相反的数据被打压、被屏蔽。[55]这就是选择性偏差,对证据或数据收集上的扭曲。它也可以被称作选择效应。
- 颠倒举证责任:在科学上,证明的责任是由论断主张者承担的,而不是批评人。“伪科学”论断可能会忽略这一条,要求质疑者给予超过合理范围之内的反证(例如,对小说治疗技术的功效)。事实上,将方方面面完全证伪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这种策略将不合理的举证负担转嫁给了质疑者,而不是主张者身上。[56]
- 倾向于整全观、反对还原论:伪科学主张的支持者,特别是有机医学、替代医学、物理疗法、心理健康,常常诉诸“整全观”来拒绝负面发现。[57]
缺乏开放性,不便其他专家验证[编辑]- 在结果宣传上逃避同行评审:[58]就思想的支持者而言,有的否认现行的科学理论与他们的观点存在矛盾,回避同行评审;有时则称同行评审歧视现有的范例;有时则称现有的科学方式或标准无法对结果做出检验。这些支持者都放弃了同行给出的校对机会,逃避检查。[59]
- 有的机构、院校或刊物要求作者分享数据,以便同行可以独立检查。无法提供数据的都被判定为缺乏公开性。[60]
- 当对数据、方法论进行独立检查时,要求保护隐私或知识产权。[60]
缺乏进步[编辑]- 在主张的证据上缺乏深层次的进步[61]特伦斯·海恩斯(Terence Hines)发现作为一门学科,占星术在过去的两千年中没有任何进步。[62]
- 缺乏自省:科学研究会反错误,但是会随着时间推移自我更正。[63]但是,伪科学思想却不会这样,因为他们面对自相矛盾的证据时不会自我修复。著作《科学家与科夫斯基》[64]探究了这些细节,包括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结构》[65]也探讨了伪科学的特征。
- 实验结果的统计显著性不会随着时间提高精度,在显著性上打擦边球。通常,当实验技术改进或被重复时,结果会更加清晰。如果统计显著性不发生进步,这可能说明实验结果不过是碰巧的个案罢了。
科学问题个人化[编辑]- 束缚性的社会组织、独断专横、镇压异己、团体迷思会在缺乏理性基础的情况下强化已有的见解。为了试图证明自己是正确的,群体会将批评者视为敌人。[66]
- 通过宣称科学界在搞阴谋来镇压结果。[67]
- 攻击质疑者的动机或人格。(见诉诸人身)[68]
使用误导性的语言[编辑]- 使用表面上科学性的语言而让非专业人士相信其科学性。使用非常规的术语描述常规现象或事物。比如把水叫做一氧化二氢。又或是诉诸于某个崇高的说法,比如天然药物,另类医药常诉诸于所谓纯天然。
- 把现有的词汇以怪异的方式来使用,回避主流规范,走旁门左道。
其实,学术争鸣是学派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也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本来学术争鸣中坚持科学精神,对建设学派和推动科学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