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石油网|石油技术交流|石油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查看: 759|回复: 0

[摘要] 工业学大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3-19 09: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工业学大庆
文/李寻
   2013年11月20日——23日,本刊记者李寻、简直、商昭一行三人,到大庆油田进行采访和参观,总共完成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对大庆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崔永强博士及其研究团队进行了三次专访。
2、参观大庆油田采油三厂员工培训基地。
3、参观大庆油田钻井二公司钻井队。
4、参观王进喜纪念馆。
关于崔博士研究团队的采访已另有专文奉上,此处不多赘言,只是重点谈在后三项工作中的收获和感悟。
对采油三厂员工培训中心和1202钻井队的参观,得到了采油三厂副总工程师张佳民先生的大力支持,他陪同我们参观学习,在每个关节点上都进行了专业深入的讲解,令我们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这里先行谢过!
一、“令人眼红”的员工技能培训基地
采油三厂的员工培训基地建于2012年3月,总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主要包括油田开发、采油工程、采油设备、低成本管理、网络培训教学、企业文化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七个培训单元。体现“七化”特色培训,即:抽象理论有形化、地下设施地面化、内部结构剖面化、工艺流程系统化、技能训练实战化、隐性技术显性化、培训教学数字化。该基地不仅为本厂培训员工,还为中石油股份分司和大庆油田其它采油厂培训各类骨干。迄今为止已办过200多期培训班,培训上万人次。同进还接待了来自美国、哈萨克斯坦、苏丹等十多个国家专家的考察。国内《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媒体单位也来参观考察过。
基地位于一栋二层楼中,楼内每个房间都放满了设备实物和展板、模型,这只是培养采油专业员工的基地(不涉及物探、钻井等其它专业),采油工程在石油院校中只是一个专业,虽然有实验室但绝不会有这么大的规模,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实物,所以,对我们这些从石油高校来的人来讲,看到这样的培训基地,确实感到有些“眼红”,羡慕啊!
这个培训基地完全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而建立的,因为一般的学生,不论是技校生还是本科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其实都是半清楚、半糊涂的。工程、机械这类东西,如果不是亲手操作过,只凭纸上谈兵,那是不会干活儿的。所以从学校出来的学生经过这个环节的培训再上岗位,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这个培训中心的“教具”(各种实物、模型)非常完整,小到一个常用的工具、一块仪表,大到完整的工艺流程管线,都以可视、可动的实物形象呈现在员工面前,同进还编有彩色的印刷教材。一般大学的《石油工程》教材都是黑白印刷的,在反映机械实物上,远不如彩色照片直观有效。
当然,即便学校实验室的实物教具和这里一样完善,也无法取代企业的这个培训环节,因为大量的岗位作业细则各企业有不同的规定,学校是无从知道的,而这里的工作人员在长期现场工作中积累出来的经验与智慧,也是一般学校教师无法具备的,更不用说企业文化了,如果不是亲身融入到这个企业之中,是永远体会不到它的企业精神的。
二、严峻的资源形势
大庆油田自从1959年松基三井出油到现在,已经累计为国家生产石油20多亿吨,期间连续27年稳产5000万吨,现在年产量稳产在4000万吨以上。但连年的开采,也使石油储量迅速下降,资源形势日趋严峻。目前,大庆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开采阶段,主力油井的含水率高达95%,就是说要灌进去20吨水才能带出一吨油来,这相当于一锅开水上飘着的那层油花而已。
油层含水率是个逐渐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油田的干部职工们,想尽办法,提高采收率。主要是两方面的办法,一是加密井网,二是采用注水和聚合物的驱、采油技术。正是这些技术的不断应用,才使得大庆油田的产量保持在现在的水平上。按美国和中东的标准,这类油井早就弃而不用了。
目前,注水和注聚合物几乎已是标准的采油工艺,而井网密度也越来越大,井距已从1985年的平均500-600m调整到现在的230m左右,从井网平面分布图上看,密密麻麻的像筛子一样。
这种情况让我们的心情感到非常沉重,一方面,我们看到大庆人已经竭尽全力,将设备能力和管理能力都发挥到极致,才达到目前的产能水平;另一方面,地下石油资源消耗已经接近尾声。照这样的进度,未来十年很难保证年产4000万吨的目标,就算这十年保住了,那么十年后呢?如果再没有新的勘探发现,资源枯竭来临的速度可能要超过人们的想像。大庆油田不仅是中国最大的陆上油田,也是地质储量条件最好的油田,大庆油田尚且如此,其它油田的情况就更可想而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阳光石油网 ( 鲁ICP备2021003870号-1 )

GMT+8, 2025-2-24 02:04 , Processed in 0.05469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