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石油网|石油技术交流|石油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查看: 3384|回复: 15

[开发地质和静态模型] 沉积相模型建到一个神马程度才算上说的过去?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6-6-30 16:07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4-1-27 10: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研究区域相关背景
    面积:2.07个平方;
          井数:760口井(其中以斜井为主);
          沉积环境:冲积扇,且研究区以扇中为主,西北部发育局部扇根;
          研究主体沉积微相:河道微相;

    图片1为Petrel中进行确定性建模Assign Value的结果
    主要做法即为将基于井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图导入到Petrel里面去,之后在Assagn Value下Settings中的Surface里面将沉积微相平面图添加进去进行约束,即可;


    图片2为Petrel中进行序贯指示模拟的结果
    此结果并未用基于井的沉积微相进行约束;


    图片3为Petrel中进行序贯指示模拟+基于井相控的结果
          主要做法为:2D trend中,将每一种相的对应的边界(来自“基于井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图”)加载到里面,作为约束;


    以上三幅图,都是基于3D grid是10*10做的,个人赶脚模型看起来比较粗糙,所以重新做了一次Increment是5*5的;
    图片4为5*5相控序贯指示模拟+基于井相控的结果

    以下为5*5模型的变差函数分析结果


    以上为我个人的陈述部分;
    我的疑问有一下几点:
    ①沉积相模型做到一个神马程度,才算是能够说得过去或者说是比较准确呢?检验这种模型准确度的标准是什么(应该不是靠和基于井的平面相图的吻合程度吧,因为根据Assign Value就可以做出和基于井的一模一样的)?Assign Value和序贯指示,究竟哪个模型更好呢(还是说看不出来好坏,向甲方展示的时候,将其均作为一种可能性摆上去)?
    ②在“基于井的沉积微相平面图”已经建立并且甲方认可的前提下,沉积相模型究竟能够发挥一个什么样的作用?为了后续的属性模型以及数值模拟提供一个基础模型?
    ③我仅仅是尝试了Assign Value和序贯指示模拟这两种方法,大家觉得还有哪些方法我可以尝试?——做相模型的时候,我非常困惑的一点就是,我就是在进行各个方法之间的尝试,赶脚摸不着主线,做起来很没有底儿。
    请教各位大牛,多谢赐教

    Assign Value的结果

    Assign Value的结果

    序贯指示模拟(非相控)

    序贯指示模拟(非相控)

    序贯指示模拟(+基于井相控)

    序贯指示模拟(+基于井相控)

    5*5序贯指示模拟(+基于井相控)

    5*5序贯指示模拟(+基于井相控)

    扇根Major direction

    扇根Major direction

    扇根Minor direction

    扇根Minor direction

    扇根Vertical direction

    扇根Vertical direction

    河道Major direction

    河道Major direction

    河道Minor direction

    河道Minor direction

    河道Vertical direction

    河道Vertical direction

    扇中Major direction

    扇中Major direction

    扇中Minor direction

    扇中Minor direction

    扇中Vertical direction

    扇中Vertical direction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3-8-12 20:11
  • 签到天数: 189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27 10: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棒的问题去探讨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6-6-30 16:07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10: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仲卿寅瑾梓墨~ 发表于 2014-1-27 10:54
    太棒的问题去探讨了!~

    希望同各位大牛们多交流,多探讨~我做了建模一段时间,但是还是赶脚一头雾水,摸不到主线的赶脚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9-17 13:59
  • 签到天数: 434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4-1-27 11: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aigkqy 于 2014-1-27 11:27 编辑

           楼主讲的很详细,我也曾经做过各种相模拟方法的尝试,始终没有抓到核心,现在的认识是,建模的目的是什么?并不是井点上都完全准确就是好模型,而是要解决井间预测的问题。建模型井上都很准,井间不清楚,这样的模型再精确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任何模型,包括相模型都必须建立在约束的基础上。

           统计学参数的理解:神马各种序贯、高斯、多点统计学,等等只是算法而已,各有各的适用性,但关键是有没有约束,如果没有约束,各种方法做一遍比较一下,选一种感觉比较好的(只是感觉、或符合先验的认识)都能解释。这种也不好验证,因为地下的谁也不敢说你错,更何况是几百万年前的河流迁移变化。
          
            相图约束的理解:你采用的相图约束有好有坏,如果相图做得好,或者井网足够密(见过二三十米的,但这种采样率对于砂体变化始终是不够的),或者是有经验老专家做的,可信度也许高些,但是如果不好,其实谁也说不清,画过平面相图的都清楚,什么砂地比、砂岩厚度等值线、测井曲线形态等等各种方法,其实随意性还是比较大的。你敢拍胸脯说按你的相图约束的模型上河道位置里打一口井,90%是砂体吗?

           个人感觉比较好的做法:有地震约束就完全不同的,地震约束与统计学同时使用,一般能达到最佳效果,不仅井上符合,井间的预测性也很好(建模的目的不就是要预测井间的变化嘛)。地震属性分析、地震相、或者波阻抗反演、统计学岩性反演,做得好的话能比较准确的刻画平面和剖面砂体、河流展布和变化,根据我做的几个项目,资料品质较好话,这种模型的井间预测准确性还是很高的。利用这个结果约束相建模岂不更准确。

          以上都是个人理解,期待郝版主解答,也期待更深刻理解......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3-8-12 20:11
  • 签到天数: 189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27 14: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baigkqy 发表于 2014-1-27 11:07
    楼主讲的很详细,我也曾经做过各种相模拟方法的尝试,始终没有抓到核心,现在的认识是,建模的目的 ...

    说的观点比较赞同,综合各方面的手段来达到提高井间预测的准确性的目的,目前来说也是比较有效的相建模方式,地震属性和储层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还是比较合理,当然也要结合构造,古沉积背景,反演数据等等!~
    不过要满足甲方的要求是关键!~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4-1-28 05: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①沉积相模型做到一个神马程度,才算是能够说得过去或者说是比较准确呢?检验这种模型准确度的标准是什么(应该不是靠和基于井的平面相图的吻合程度吧,因为根据Assign Value就可以做出和基于井的一模一样的)?Assign Value和序贯指示,究竟哪个模型更好呢(还是说看不出来好坏,向甲方展示的时候,将其均作为一种可能性摆上去)?
    如果存在一个“甲方”,则“做到神马程度”也许就很大程度会被甲方左右,我们一般还是要在了解了甲方的需求以后才好确定“向甲方展示”些什么。

    好罢,这是个技术层面以前的事情,但是非常重要,所以我先提出来放在这儿:与需求方的沟通永远是第一位的。

    然后我们说:需求方的要求或者期望之内(一般他们提出的要求会相对比较高才对)我们技术层面可以达到的数据基础如何。我们非常高兴你的工区在仅仅2个平方公里内就有760口井。在这样一个大致等边三角形的范围中(你的图示范围)我们预估边长约2000米,则大约可以50米井距的程度均匀铺满整个建模范围了。所以因为这样密集的井的分布,我猜想需求方的要求也是会非常之高的,呵呵。那么对于扇三角洲并且集中于扇中这种特定的沉积环境来说需求方也许希望能够通过建模来确定储层的连通关系和准确空间分布的期望是比较大的。而在你的研究前期,对于这个扇基础研究是否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则我从描述上还不能判断。我个人建议,你的前期研究能够多大程度的理解了储层的连通关系,你的模型就要做到神马程度。

    至于说“相图”和“SIS”的结果,我们现在还不能评价其好坏——至少我现在能了解到的情况是不能帮助你去完成这个评价的。我只是需要提醒你:所谓“相图”是把三维空间的分布用叠合的方式表达在二维俯视图上,所以你的“模型”和“相图”的关系来说,——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是模型比相图更加“立体”和“细致”才对。

    SIS希望做出比较连续的河道效果肯定不能单纯使用Variogram参数控制,约束体的参考也许更加重要,照baigkqy的建议,这么密集的井如果还有品质比较好的地震数据体和反演数据体确实对于你的成果的预测能力会有非常大的助益。


    单纯说SIS使用Variogram的情况,我们看到你的扇根部分的统计是有规律的,范围240x180虽然跟你的相图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至少说明了这个部分的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使用,因为我们能够看到多个统计结果出现在块金值和基台值之间。与此相比,真正你希望的河道和所谓“扇中”则不十分理想,统计数据来看都是一两个过渡点后就跃升至基台值,甚至主次变程的区别都不明显。也正是在这样的参数控制之下你的无相图约束(你称为“非相控”者)结果才显得相对比较杂乱。我个人建议你先参考目前相图——如果如你所说需求方已经认可了这个成果——来适度放大Variogram的参数来试试。然后我们还需要可能从井跟井的单井对比上来判断一下是否确实有依据某些井之间是连通的。

    另外,就我个人理解来说,扇三角洲这样强动力水流条件下同时会存在后期河道对前期沉积的某种切割和改造以及“泥沙俱下”的情况。所谓“泥沙俱下”就是因水动力过强,携带的砂砾来不及很好分选就已经沉降在河床上,即便是在河道上也未必都是好的储层——我现在的工作区域跟你的情况有一定程度的类似,在这一点上来说——所以单井划分相带应该更多考虑到河道砂的变化,而不能一味把好储层都归于河道砂而把差储层或者较细成分统统排除在河道以外。从目前存在的扇三角洲解剖情况来看其实很难说河道与河道间的明显界限,将今比古,我们更容易相信这样的扇三角洲也不那么好分辨其中哪些部分跟哪些部分是同一个河道的产物。所以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把这些考虑先梳理出来,把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的风险也都思考进去再行建模,你对于模型的期望没有那么高以后,你对于成果的可用程度才更有把握。

    供参考。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4-1-28 05: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②在“基于井的沉积微相平面图”已经建立并且甲方认可的前提下,沉积相模型究竟能够发挥一个什么样的作用?为了后续的属性模型以及数值模拟提供一个基础模型?
    前面其实已经不小心说出来了:相模型最理想的效果是它是三维的展示,同时它的俯视图可以跟你的相图很大程度的一致。相模型究竟要发挥怎样的作用我想不能统统的一概而论,有些区域很重要,而有些区域就比较次要。我个人的观点来说,你所在的研究区,真正吸引需求方的并非相模型、而是“好储层”分布模型。“好储层”分布模型才是数值模拟的基础,相模型其实是你分析数据的中间成果,它只是对地质学家比较重要罢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4-1-28 06: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③我仅仅是尝试了Assign Value和序贯指示模拟这两种方法,大家觉得还有哪些方法我可以尝试?——做相模型的时候,我非常困惑的一点就是,我就是在进行各个方法之间的尝试,赶脚摸不着主线,做起来很没有底儿。
    这是两个也许有些关联但是并不成为因果关系的问题了。第一、方法选择。第二、方法评价。

    我们先从建议的角度说。至少你还可以考虑到的方法还有“多点”和“截断高斯”叠合“河道模拟”等选择。

    那么,这么多方法、这么多成果该怎么去评价,就如同你在第一个问题中质问的一样:是不是我们可以因为“等概率”实现就随便拿一个实现成果或者并列几个成果算是“交差完案”了呢?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其实仍然会归结到你的基础研究程度如何——包括哪些部分的落实的,哪些部分是不确定的。中国传统研究习惯于走地质概念模型的方式直接套入实践,比方说简单把“河道”对等于“好储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从概念模型向数值模型过渡过程中的“思维惯性”。其实,概念化模型(或者概念模型 Conceptual Model)是比较粗糙的框架性质的表述,有时候我们会承认这大致可以算是Conceptual Framework,这样的工作不可或缺,因为没有这么宏观的认识就可能犯一些原则性错误。但是直接使用这样的Conceptual Model来指导我们的生产工作则常常会让我们手足无措,因为我们在Conceptual Model的阶段考虑到的因素太过简化,而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核实的信息又太过庞杂。我觉得,应该适度增加从Conceptual Model向Facies Model的研究周期和更新周期,并且应该逐步把Facies Model再推进到Litho Model上也要更多做一些基础研究再实现。维其如此,我们才更容易在研究过程中“有底儿”。当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了,并非一个两个个人的职责。但是这样的渐进过程希望可以缓冲你对于成果期望的压力。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28 23: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773377 于 2014-2-5 07:41 编辑

    我觉得比“模型好不好”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个模型拿来干嘛”——你不能指望建一个模出来,抽油的那伙能拿着预测压降,注水的那伙能拿着看注水极限,教书的还能拿这个模型去讲解沉积过程。

    任何建模的算法、理论、经验和数据处理,都必然伴随着对原始数据的部分丢弃。所以建模的目的远比模型本身重要,建模本身只是一串计算机的加法,哪怕是所谓“随机”的运算,其实还是加法——当然我这种重点性的对比说的是一般工作人员,不包括专门研究算法的科研人员。《生活大爆炸》里校长问四个主角:'What are we working for?' 谢尔顿大义凛然地回答:'Science!',校长一语道破:'Money!'.

    沉积相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相控的参数。所以问题就回到“这个模型能否完成对某项过程的模拟?”比方说,建模目的是为了对采油或注水进行压力模拟,那么只要相模型的形态和学界公认的沉积过程没有太大出入,没有不合逻辑的突变,那就是“正确的”。那“好不好”呢?如果不需要对现有的孔渗数据进行太多编辑,就能直接套在相模型上,模拟器跑出来的结果和历史曲线大致能够相符,那就够了。至于某个没井的地方是不是真的有条河道,管他呢。真想知道啊?新钻一口井去啊。又不想去?那我就是对的!重点是,你靠你们老板吃饭,老板靠甲方吃饭,都不是靠地下那么“真实的”岩性吃饭。当年本门老先生曰:地质学家要有跳大神的本事。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6-6-30 16:07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2-3 11: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Joseph 发表于 2014-1-28 05:35
    如果存在一个“甲方”,则“做到神马程度”也许就很大程度会被甲方左右,我们一般还是要在了解了甲方的需求 ...

         首先继续完善一下关于项目的相关背景:
    1.    项目针对的核心目标:隔夹层;
    2.    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对隔夹层进行精细解剖,从而对隔夹层进行分类,实现隔夹层的有效预测;
    3.    项目已经完成的内容:总体可以说是“接近尾声”,只剩下建模和数模两部分,之前已完成的工作量包括——①地层对比(对某油层组内部进行精细划分,对比划分的级别至小层,平均每个小层厚度在20m左右);②岩心相、测井相的建立;③各个小层“基于井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图”;④隔夹层识别标准的确定;⑤研究区所有井目的层段的隔夹层解释(即所有井的隔夹层数据表已经建立);
    4.    甲方对于建模着重关注的点:①实现模型内隔夹层的精细刻画;②POR、PERM模型;——相比之下对相模型不怎么重视,但是个人感觉只有先把相模型建立的比较精确,在相控基础上得到的POR和PERM模型才能比较准确(不知道这种理解对不对);
    5.    关于地震、反演:合同并不涉及这些内容,但是提供给了我们三维数据——我比较质疑的是:即使我们做了地震属性切片,或是反演,地震资料的分辨率精度摆在那儿,提取出来的属性切片或是相关的反演切片真的能够起到约束模型的作用嘛——我研究的目的层是小层(平均20m左右),无论是地震属性也好还是切片也好,要是想图像能够尽可能精确反映这个小层的信息,那么前提是追的层位要准确,如果在追层过程中都不能有很大把握究竟追的准不准,那么出来的图像真的能够用的上吗(追层的过程中,我发现除了油层组顶部的同相轴比较稳定之外,其余各个小层顶部的均没有较连续稳定的同相轴,极容易追串层,合成记录要做的很密才行,有的时候井上标定的分层,具体落到地震剖面上标定到哪一处才能整体说的通,还需要再衡量,不一定都以井上标定的为准,总之对追的地震层位的准确性,我心里特别没有底儿)
    对于Joseph的观点,我不太明白以下几个地方,能否请您再指点一二:

    1.    我能够明白您说的“前期研究能够多大程度的理解了储层的联通关系,模型就要做到神马程度”,但是我不知道怎么才能让模型尽可能全面反映前期研究的所有成果,不知道具体可以通过哪些手段来实现——我的理解是:相模型/隔夹层模型,先把单井数据加载上去,之后Facies Modeling中好好调节Variogram,加入基于井的沉积微相边界(如果有做的比较好的属性切片或是反演切片的话,那么可以加载进去进行约束),从而使模型尽可能准确;至于POR/PERM模型,在相控/地震/反演数据体控制的基础上好好调节Variogram——这就是目前我对于相模型/隔夹层模型、POR/PERM模型想采取的做法,您觉得我这种做法可以嘛
    2.  您判断Variogram是否调整的足够理想的依据是什么?
    先说一下我的个人理解——
    ①  数据点是否都能落在拟合出来的Variogram上面;
    ②  Major direction和Minor direction和相图上面河道与河道之间的条带性,是否能够匹配上(Majordirection我将其理解成顺着物源方向,河道能走多远;Minor direction我理解为垂直于物源方向单河道的宽度,如果这两个参数能和基于井的相图上面的距离匹配的较一致即可);
    ③   Nugget和Sill之间的数据点是否多,毕竟这之间的数据点才是有效可用的;
    再请问一下对于Nugget的一点疑问:有些培训视频中提及,调整出来的Nugget应该是越接近0越好——您同意这个观点吗?如果我能够让Nugget和Sill之间的数据点比较多的话,是不是就足够了,即使Nugget不是很接近0是不是也没有关系?

    期待您的回复,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阳光石油网 ( 鲁ICP备2021003870号-1 )

    GMT+8, 2024-6-4 17:08 , Processed in 0.10386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