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1-11 00:20 |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Joseph 于 2013-12-23 14:15 编辑
这确实是一牢骚,但是是经过我的血的教训换来的牢骚。
大约七八年前,我当时的老板给我推荐一本“余市委”的名著,让我学习。这本书的定位在书皮上写的很清楚“清华大学职业经理训练中心推荐用书”。我真的用心学习了很多次,就如同大学时代曾经多次阅读毛泽东选集一样认真。那时,还舍不得糟蹋了书,另买一本笔记本专门去作笔记和心得。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此类“管理”书,也是第一次接触到“管理学”这个概念。于是管理就被具象化为一些条目和行为准则了。
前一阵儿我学习项目管理的一本《Project Management: A Managerial Approach》是从西三旗地摊上化20元买的旧书。(这书的第七版在中国有译本)因为是精装,还因为是英文,所以老板不肯让到15块或者更低了。页码多了三成,价钱却只有前者的一半。所以我开始在书上直接写心得和笔记。但是,当这书我看到一少半,我就知道这将是改变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的一本书,虽然这书是在前者之前近20年出版的。我甚至还隐隐感到后悔没有更早选择,哪怕价贵十倍。如果能从这本书开始学习管理学,即便这不是真正的管理学,也能让我更加清楚管理学的本质。今天我读完了第三遍,对于远在地球另一面的两位作者充满了敬意与感激。
Project_Management,_7th_Edition_(0470226218).pdf
(6.74 MB, 下载次数: 298)
我个人参与的项目很多了,也积攒了一点项目管理的土经验,有些经验也能和“余市委”的名著靠上,有些经验则是直接借用了余的。但是这书却系统帮我梳理了这十余年来作项目以及别人当项目管理者的经验教训。
管理类书其实最怕的就是根本不懂的人在那里造一个空中楼阁,不管那个设计多么漂亮,结构多么严谨也都是不能操作的。给你找出十种管理者误区,然后对症下药。如果你在大学学习MBA之类的东西,你肯定比较容易被这种思考带动,觉得作者看到问题的关键并给出了明确的操作指南。但是,如果你自己操刀干过若干项目就会发现此类文字的空泛、绝对和求全责备会拖累你的管理实绩。就比方说,我的个性并非现在写文章这么平和和理性。经我建议而在公司不能完成见习期的年轻人也有几个,被我叫到小会议室小声厉色的训斥的同事则更多。通常来说如果我的立意是好的,则老板对于我的情绪都能有所包容。但是这并非说我那“完美主义”的“细节决定成败”理念就合理了。再好比说,现在我经常需要管理合作方的研究项目,这些项目肯定还不如原来在服务公司的时候自己作为一个Team Leader的操作空间大,对于项目的实施细节必然是通过合作方的Project Manager的再次传递而执行。如果一定要设定一个自己要求的指标,则项目的运行状况总是很难让我这样的人满意。于是怎么办?只好抓大放小、求同存异。把几个关键的指标提前说出来,有些问题会严厉到不容合作方再找理由解释,但是在另外一些地方则尽量采取鼓励和倾听的态度。对于合作方的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我一般却不会采取简单批评的态度(很多年轻的管理者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而是更多的让他们团队的成员能够理解我的工作流程改进建议。
其实,至少四十年前国外的真正从事管理学研究的人就开始理解人的不完善和互补。基于此,他们的管理理念不再强调对于管理者的重塑或者对于被管理者的所谓改造式培养。比方说,他们正视团队的矛盾和冲突,把处理矛盾和冲突作为管理业务的一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来研究。他们强调的不是在矛盾和冲突中去调和或者辨明是非,提出了管理者面对各种矛盾与冲突不会有完美的解决方案,而是强调在可执行的层面、可操作的层面如何开阔视野的同时让项目的目标始终不被忘记。管理者的姿态固然没有很多流行册子中所展现的那么平板,但是相信所有见过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各种争执与纠葛的人都可以由此反思自己当时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为今后的矛盾突破口预留更多可谈判、可检索的空间。再比如,空谈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甚至强调管理者自己就凭一己之力完成了多项系统的构建是不符合现实的。因为,所有的管理都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些自己以为自己可以构建起一个系统的人也不过是找到了一些盲从者和暂时屈居者而已,而管理学者发现这种人格不平等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团队在构建梯队层次时阻力极大。因为盲从者只服从一个或者若干固定的管理者,而暂时屈居者则把精力用于学习公司的某项技术或理念。这样的层级只需到两层以上,扁平管理时期的信息系统和响应机制就全部变成了制约。真正的管理信息系统从来不是一个完善的,而应该是开放的、多出入口的、不断因为经验与教训在调整的东西。
所以,从深层面来说,管理其实也是修行,也是理解自然的一个过程。那些试图用人力来制造完美,那些试图用名言警句来教育别人去作管理的人如果不是理想主义者,就是别有用心。那些让人去背诵或者模仿的写七八条目、十几条目真经都是“伪管理”,因为他们还不曾从管理本质的角度去尝试思考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