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3-10-11 18:20 |
---|
签到天数: 145 天 [LV.7]常住居民III
|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基本概念
.1. 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
2.地震解释的发展阶段: 地震构造解释阶段----在构造地质学和地震成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地下主要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落实和描述地下岩层的构造形态特征,为钻探提供有力的构造圈闭是其主要目的。地震沉积解释阶段----以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思想方法)为基础,以落实隐蔽油气藏、描述地下储层空间几何形态为主要目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阶段----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地质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3.地震子波:震源激发时产生尖脉冲,在激发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称该时刻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4.地震剖面的种类:时间剖面有两种:一是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简称水平剖面;二是叠加偏移时间剖面,简称偏移剖面。时间剖面的显示:波形剖面,变面积剖面,变密度剖面,波形加变面积剖面,彩色显示剖面,
5. 时间剖面的特点:时间剖面由图头和记录两部分组成。图头部分:位于剖面的起始部分,用以说明剖面的工区、测线号、起止桩号、剖面性质、野外施工参数和处理方法与流程,其显示内容由处理人员提出。记录部分:是时间剖面的主要部分。横轴:代表共中心点叠加道的位置,一般用CDP点号和相应的测线桩号表示。CDP点距为道距的一半,通常为25m。桩号SP,单位为米或千米。纵轴:双程反射时间T。单位为秒。速度谱:每km一组显示于剖面上方地形线: 显示于剖面上方或下方。基准面:统一或浮动的,多选在低速带之下。地震剖面上0秒所对应的海拔。视周期:相邻波峰(谷)之间的时间长度视主频:视周期的倒数。主频指频谱图上最大能量对应之频率。波峰:地震道振动向上(右)为波峰,向下(左)为波谷。
6.地震剖面上各种波的识别标志:1同相性:由于同一反射波到达相邻很近的两个检波点的路程是很相近的,因而,同一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是相近的。因而,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是相似的,所以同相轴应是一条圆滑的曲线,有一定的规律,相邻道的波形相似或渐变。(相干性)2振幅显著增强:由于野外采集和室内处理中,已采取了许多增强信噪比的措施,所以在地震剖面上,反射有效波的能量一般都大于干扰背景的能量。所以反射波的能量较强。3波形特征(动力学特征)同一反射波在相邻的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相似,即主周期、相位数等是相似的。(由于震源所激发的地震子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路程相近,传播过和中所经受的地层吸收等因素的影响也相近)。4时差变化的规律:(δk)地震剖面已经过了动校正和水平叠加,可以看作自激自收记录。在地震剖面上,一次反射波同相轴是直线;绕射波和多次波同相轴仍是弯曲的,直达波、折射波(在共炮点记录上是直线)的同相轴动较正后变成了曲线,这是在地震剖面上识别波的类型的重要依据。上述四个标志中,1,2两点用来识别在地震剖面上是否有一个波出现;3,4两点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识别波的类型特征,以及对产生这个波的界面的特点作出推断。
7.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和地质剖面的不同之处:时间剖面上的反射层与测线上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层分层界面常常不能一一对应;另外,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t0,不是深度,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所以时间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所反映的界面形态有假象。把t0变换成深度后,才能与钻井剖面或测井曲线对比。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及波形本身都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的信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界面对应的,一个界面的反射特性又与界面两边的地层岩性有关。必须经过一些特殊的处理(波阻抗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包含的“界面”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这时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直接地对比。在构造复杂或地层倾角较大时,由于偏移,反射点位置与记录点位置相差很远。地质剖面反映沿测线铅垂剖面上的地质情况(深度、分层、岩性等),而时间剖面得到的是来自三维空间的地震反射层的法线反射时间,并显示在记录点的正下方。复杂地区时间剖面具有丰富的异常波(如绕射波,凹界面的回转波)等特点。它们的同相轴形态与地质剖面完全不同,不能直接用来用地质解释。(必须经过严格处理才能用来解释,恢复真实面貌)
8. 真倾角:倾斜界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当测线垂直走向时,射线平面与地层界面的交线与测线的夹角,ψ。视倾角:当测线斜交地层走向时,射线平面与地层界面的交线与测线之间的夹角,φ。真深度:从地面一点O垂直于地表水平面向下引垂线,与倾斜地层相交于P,则OP为真深度。只有在偏移剖面上,当测线垂直走向时,才能求得真深度。法线深度:从地面一点O向倾斜地层引垂线,得垂足M,OM为法线深度。与倾向平行的经过偏移的测线上读得的或任意方向测线的叠加剖面上显示的深度。视铅垂深度:从地面一点O,垂直于射线平面与地平面的交线引垂线与倾斜地层有一交点N,则ON为视铅垂深度。当测线垂直走向时,视铅垂深度等于真深度,但不等于法线深度。当测线方向斜交地层走向时,偏移剖面上量得的深度是视铅垂深度。
9.偏移-----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显示出来的反射点位置沿地层下倾方向偏离了反射点的真实位置,这种现象就称为偏移。偏移归位----地震剖面的偏移归位,就是把水平叠加剖面上偏移了的反射层,进行“反偏移”,使地层的真实位置形态得到恢复,有时常常把这一工作也称为“偏移”。
10.均匀介质情况下的时间剖面偏移校正:这种校正分两步进行:1.水平偏移校正?x
2.深度校正?h
11. 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分辨率:分为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垂直分辨率----指在纵向上能分辨岩层的最小厚度(指用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薄层的厚度)。水平分辨率----也叫横向分辨率,是指地震在横向上能分辨地质体的最小宽度。指在横向上确定地质体(如断层点、尖灭点)位置和边界的精确程度。
产生分辨能力问题的原因
① 从地震波本身来说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波动,是遵循波动地震学的规律,只有在一定近似之下才遵循几何地震学的规律。
② 地震脉冲总是具有一定的延续时间,而不是一个尖脉冲。
12. 第一菲涅尔带:在三维空间,波前是一个面,随时间向前推移,当遇到反射界面时就会产生反射。当初至波波前越过反射界面时,在初至波波前1/4λ处相应相位的波前刚和反射面相切,人们把这时初至波波前切割反射界面的宽度叫第一菲涅尔带。
如图,在O点自激自收,到达O点最快的是来自界面上O′点的绕射子波。界面上在O′点两侧的绕射子波到达O点时间要依次稍晚一些。离开O′点一定距离的点,若它产生的绕射波与O′产生的绕射波到达O点的时差达到半个周期,就不能起互相加强的作用了。
若在界面上0′点两侧的C、C′点产生的绕射子波与0′点产生的绕射子波到达O点的时差为T/2,则认为C、C′以内的点产生的绕射子波在O点是加强的,C、C′以内的点产生的绕射波在O点不再相互加强,我们以O为圆心,OC′为半径画圆,则:在反射界面上画出的范围(圆内包括的界央段CC′),叫做产生的波在界面上的(第一)菲涅尔带。
13. 提高横向分辨能力的办法主要是提高频率和进行偏移归位使绕射波收敛。
14. 地震子波的种类;根据子波能量分布状况分为三种:1最小相位子波:有时称为前载子波,能量集中前端;由于大多数脉冲地震震源产生的原始脉冲是接近最小相位的,因此,地震子波一般是最小相位子波。2零相位子波:能量主要集中在中间,且波形对称。3最大相位子波:能量集中在尾部。
15. 绕射波:根据惠更斯原理(几何地震学),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界面上任何一种不规则体(地层岩性的突变点),例如断层的断棱、地层的尖灭点、不整合面上的突起点等,这些不规则突起点会形成新的点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向四周传播,由这种新的点震源产生的波叫绕射波
16. 物理地震学的基本观点就是认为绕射是最基本的,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所有小面积元产生的绕射波的总合。这种绕射又称为广义绕射。由断棱、尖灭点等到产生的地震绕射波则称为狭义绕射。
17. 断面波--在时间剖面上,断面波是一种反射波,它是由断层面上产生的反射形成的异常波,简称断面波。
18. 回转波:概念在地震勘探中最有实际意义的是一种回转型凹界面产生的反射波-回转波。回转波的形成和特点回转波实质上就是凹界面上的反射波。另一方面,由于它是在凹界面上形成的,时距曲线形状可能很复杂,具有交结点和回转点,即界面上的反射点坐标和时距曲线上的点的坐标,不是单一对应的关系。例如界面上某两个点的反射可能同时到达地面的同一个观测点。这是回转波与平面界面反射波相比的特殊性。
19.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流程:
20. 构造解释的主要内容:包括剖面解释、空间解释、综合解释。(剖面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基础,主要在时间剖面上进行,剖面解释的主要任务是在时间剖面上确定断层、构造、不整合面和地质异常体等地质现象。剖面解释还包把时间剖面转换成深度剖面,为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发展史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包括基干测线对比、全区测线对比、复杂剖面解释。空间解释主要是指断层的平面组合、构造等值线的勾绘、等深度构造图和地层等厚度图的制作等。即要把各条剖面上所确定的地质现象在平面上统一起来,这样才能较全面地反映地下构造的真实形态,也是构造解释的最终成果。)综合解释是在剖面解释和空间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其它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对含油气盆地的性质、沉积特征、构造展布规律、油气富集规律作出综合评价和有利区块的预测。
21.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具体步骤:1确定反射标准层,主要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选择特别明显的反射同相轴,结合地质解释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2波的对比,运用地震波在传播规律方面的知识,对地震剖面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把不同剖面间真正属于地下同一地层的反射波识别出来。3根据反射波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结合各种典型构造样式类比与分析,解释剖面上同相轴所反映的各种构造地质现象,以及其相关的地质响应与成因机理等。4根据工区内地震剖面解释,作出反映某一地层起伏变化的构造图;并根据有关含油气方面地震地质信息,对其含油气性作出评价。
22. 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和方法:时间剖面的对比实际上反射标准层的对比,就是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有效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过程。
反射波对比的基本原则---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四个标志:1同相性2振幅显著增强3波形相似4波的连续性(反射波在横向上的相位、波形和振幅保持一定的距离,并持续一定的长度)----时差变化规律
23. 实际对比方法:1收集并掌握地质资料:在剖面对比工作开始之前,解释人员必须收集工区和邻区的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质和盆地内地层、构造等方面的资料。地震剖面解释=地质情况+地震资料+解释技巧。2重点研究标准层反射同相轴(单一同相轴的基本对比方法)反射波同相轴具线状延伸特征,相邻记录道的同一同相轴应为一连续的曲线,相邻界面的同相轴应大体平行。3相位对比:强相位对比:就是选择同一反射层位,波形变化稳定、能量强、特征明显的波进行对比和横向追踪。在地质条件简单的地区是可行的。多相位对比:在地质条件变化或波的干涉时,单相位对比比较困难,这时,可根据反射波相邻相位之间的关系,进行多相位对比。4波组和波系对比:所谓波组,是指比较靠近的两个以上的反射界面产生的反射波的组合,一般是由某一标准波及相邻的几个反射波组成,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各波出现次序和时间间隔都有一定的规律,波组之间是一些振幅比较弱的同相轴。波系是指由两个以上的波组所组成的反射波系列,表现为波组之间特征明显,时间间隔稳定,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5研究异常波(绕射波、断面波和回转波)6剖面间的对比:在工区范围不大、地下地质情况较稳定的地区,相邻平行测线上各时间剖面所反映的地层层位、构造形态、断层尖灭等地质现象都应基本相似,可以利用相邻剖面相互参照对比。7对比次序---遵循先简单、后复杂的对比原则
24. 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1.对比剖面的选择:坳陷深、厚度大、地层全、反射质量好,有钻井通过等。2.对比层位选择:目的层附近及其上下,反射清楚,易追踪。3.反射层位代号Tx,x=1,2,3,…g,自上而下编排。Pt1,Pt2,…Jt1,Jt2,Jt3等为准噶尔盆地的编排方法。g一般代表基底层位。4.对比标记,逐层分色标记、涂相位峰、谷、拐点均可。5.强相位对比6.多相位对比7.波组、波系对比
25. 复杂情况下时间剖面可能造成假象的因素主要有:1几何因素造成的假象。2处理造成的假象。3与速度有关的假象。4表层变化引起的假象。
26.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主要特征:1反射波同相轴错断。其特点是断距不大,延伸较短,破碎带较窄。中小型断层.2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然变化。同生正断层。往往是基底大断裂的反映。其特点是断距大,延伸长,破碎带宽,控制盆地边界或二级构造单元。3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由于断层错断引起两侧地层产状突变、或断层的屏蔽作用造成下盘反射同相轴凌乱并出现空白反射,一般指为边界同生大断层4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一般是小断层的反映。5异常波的出现,如:绕射波、断面波,这是识别断层的重要标志。
27. 断层模型的剖面特征,在地震图中如何识别断层(书本上)
28. 断层组合在时间剖面上的一些规律:1先主后次。先组合大规模,它们错开与限定了次级断层,与区域构造线平行。2先简单后复杂,断点组合应从上至下。3同一断层在平行的时间剖面上性质相同、断层面、断盘产状相似,断开的地层层位一致,或有规律变化。4同一断块内,地层产状变化应有规律。5断层两侧波组具明显特征,且在平行测线方向数十千米范围内特点相似。6断点组合要遵循断裂力学机制的规律,对岩石的力学性质,受力方式所产生的断裂系统要充分理解。7尽可能弄清控制断层的构造性质和成因机制。8断点的组合有一个认识-修改-再认识的过程。
29. 特殊地质现象:1不整合2披覆构造3挤压褶皱与高陡构造4底辟构造5花状构造
30. 特殊地质现象的解释:1平行不整合:在地震剖面上平行不整合由于时间间隔和岩性差异大,波阻抗差也大,反射波振幅强,波形变化大,较容易与层面反射波区别,而且由于不整合面一般凹凸不平,往往产生绕射被。2角度不整合:反射波的波形、振幅是不稳定的;上下地层的反射同相轴会出现一定的交角。 其他在书上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