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3 天前 |
---|
签到天数: 247 天 [LV.8]以坛为家I
|
发表于 2012-11-5 06: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著名加拿大河流沉积学家Miall〔1985,1988)提出了河流构型要素分析方法,也有人
称之为结构要素分析法或建筑结构要素分析等。过去的沉积模式都是运用一维和二维空
间描述的,一般从岩性到沉积构造再到沉积垂向序列,相分析遵循相序递变规律,而河流相
砂体储层构型的研究把过去的二维模式转化为三维模式,引入了沉积界面的概念,强调沉积
界面的级别"Miall将河流沉积物归结为8种构型"河流相砂体储层构型的研究在国内也得到
了很快的应用,这是因为河流相砂体是最常见的油气储层,由于其非均质性较强,详细研究
其构型,有利于揭示砂体内部的非均质程度,从而帮助石油地质工作者了解油田开发后期剩
余油的分布规律"但由于钻井资料的限制,如何在地下定量表征各层次的构型特征并建立相
应的模式还需做更多的工作"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如李从先等进行了滦河的沉积考察,赖志云等对现代荆江的
河流沉积考察,姜在兴等对黄河二角洲的考察,马凤荣!王俊玲等对嫩江的现代沉积
考察,谢庆宾等对赣江!嫩江!珠江等网状河段的现代沉积考察。此外,河流沉积
的露头研究也得到了重视,如中国地质大学李思田教授在陕甘宁做的河流沉积露头精细解剖
研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开展的大同辫状河露头精细解
剖研究等"这些现代沉积考察和野外露头精细解剖为沉积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薛培华通过拒马河的现代沉积点坝的解剖,建立了点坝储层的/半连通体0模式口。
以上是文献中的内容,对于建筑结构(或储层构型),本人认为应该是油气藏精细描述和开发的一个大趋势,但是限于目前射孔技术和井下精确定位技术的发展,即使构型研究精度达到了厘米级,但是射孔精度是否能对厘米级的储层有效动用,这是一个工程技术的限制。另外,限制地震资料的分辨精度也限制了井间储层构型的研究,测井精度虽然能满足,但是仅仅限于井筒周围,对于井间广大的区域就无能为力了。
但是,无论如何,精细描述、精细开发以及精细挖潜,都缺不了砂体内部的构型与结构的精细解剖,希望楼主一如既往坚定走下去,并欢迎楼主时刻来阳光石油论坛交流心得体会,不吝赐教,诲吾不倦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