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擦汗 2014-2-26 09:41 |
---|
签到天数: 13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2-8-4 11: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油开发地质术语(二)
1.3.1 储集层(reservoir)
具有一定孔隙度和渗透性,能储存油、气等流体,并可在其中流动的岩层叫储集层,简称储层。常见的储集层有砾岩层、砂岩层、粉砂岩层、碳酸盐岩层、裂缝性泥岩层、具有次生孔隙和裂缝的变质岩及岩浆岩等。
1.3.2 油层(pay zone; oil layer; oil reservoir)与气层(gas bearing reservoir; gas zone)
储藏有石油的储集层叫油层,亦称储油层或含油层。储藏有天然气的储集层叫气层,亦称储气层或含气层。
1.3.3 工业油层(commercial bed)与工业气层(commercial gas zone)
指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层和气层。有无工业开采价值取决于油(气)层产能大小、埋藏深度、开采技术、油气价格、国家能源政策、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
1.3.4 油气同层(oil/gas bed)
在同一油气层中油、气具存,经测试所产油、气量符合工业标准,这种层叫油气同层。油气同层常在带气顶的油藏或带油环的气藏的气油过渡段中出现,也可自成系统出现于复杂油、气藏中。
1.3.5 油水同层(water/oil bed)
在同一油层中油、水具存,经测试产油量达到工业标准,产水量以含水率计算大于2%,这种层叫油水同层。油水同层常在具底水或边水油藏的油水过渡段中出现,也可自成油水系统出现于复杂油藏中。
1.3.6 气水同层(water/gas bed)
在同一气层中气、水具存,经测试产气量达到工业标准,产水量达到一定标准,这种层叫气水同层。它常在具底水或边水气
1.3.7 油夹层(oil intercalated bed)
指夹在气层中间的含油层。
1.3.8 水层(water layer; acquifer;aqueous layer)
在油(气)藏中,不含石油、天然气及其他气体,产水量达到规定标准的含水层叫水层。它常以边水或底水形式出现。藏的气水过渡段中出现,也可单独出现于复杂的气藏中。
1.3.9 干层(dry layer)
在油气藏中,不含石油、天然气及其他气体,又不含地层水的储集层叫干层。
1.3.10 单砂层(single sand bed;single sandstone)
在一定沉积条件下形成的、上下被不渗透层分隔,层内岩性较均一,具有一定厚度和分布范围的砂岩层或粉砂岩层叫单砂层。
1.3.11 隔层与夹层(barrier)
隔层也称阻渗层,是指在一定压差范围内能阻止流体在层组之间互相渗流的非渗透岩层。划分开发层系的隔层要求具备厚度较大、分布稳定等条件。单砂层(单油、气层)之间或内部分布不稳定的不渗透或极低渗透的薄层叫夹层。
1.3.12 砂岩体(sand body)
在各种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和分布规律,四周被非渗透层包围,互不相通的砂层叫砂岩体,简称砂体。
1.3.13 油砂体(reservoir sand)
含油的砂岩体叫油砂体。它是油层中最小的含油单元,也是注水开发油田控制油水运动相对独立的单元。油砂体是陆相碎屑岩油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因此在编制油田开发方案、进行开发动态分析和开发调整时,必须研究油砂体的性质、形态、分布状况等。
1.3.14 连通体(connecting body)
各砂体互相连通而形成复合砂体,称为连通体。连通体可以由几个甚至十几个砂体组成,形成统一的油水运动系统。
1.3.15 连通系数(percent continuity,connectivity factor)
指油砂体之间连通面积占各油砂体面积的百分数。也可用连通区井数与各油砂体总井数之比表示。
1.3.16 砂体配位数(coordinating number of sand body)
指与一个油砂体连通的油砂体个数。
1.3.17 砂体形态(sand body morphology)
指砂体的形状、大小及分布特征。砂体形态千变万化,在平面上的形态归纳起来可分为席状、条带状、透镜体状、不规则状四类。研究砂体形态不仅对确定沉积相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确定开发井网和注水方式也有重要意义。
1.3.18 透镜体(lenticular body)
泛指形似透镜状分布的岩层或岩体。它中间厚周边薄,且被非渗透岩层封闭。如有烃源条件,则可能形成岩性油(气)藏。
1.3.19 含油产状( occurrence of oiliness )
指岩心劈开的新鲜面上含油面积大小及含油饱满程度所划分的等级。一般分为饱含油、含油、油浸、油斑、油迹五级。
饱含油:含油面积与岩心面积之比大于95%,含油饱满,油润感强,染手,岩性均匀,原油味浓,滴水试验水滴呈圆珠状。
含油:含油面积65%~95%,含油欠饱满,有不含油斑块,颜色较浅,手捻后染手。
油浸:含油面积35%~65%,含油不饱满,呈条带状分布,岩性不均匀,油润感弱,不染手。
油斑:含油面积5%~35%,含油极不饱满,呈斑块状、条带状分布,无油脂感。
油迹:含油面积小于5%,含油呈零星状分布,岩性很细。
1.3.20 钻遇率(probability of penetration)
指钻遇油(气)层井数占统计区总井数的百分数。它是表示油(气)层分布面积大小的一个参数。
1.3.21 砂岩厚度(the height of sands)
指用砂岩和粉砂岩的物性、电性标准划分出的储层厚度。
1.3.22 油(气)层厚度(the height of oil(gas)layer )
指用油(气)层物性和电性标准划分出的储层厚度。
1.3.23 含油砂岩厚度(the height of oily sands)
指油层中具有油浸、油斑以上含油产状部分的厚度。
1.3.24 有效厚度(net pay thickness; effective pay thickness)
指在现代开采工艺技术条件下,油(气)层中具有产油(气)能力部分的厚度,即在油(气)层厚度中扣除夹层及不出油(气)部分的厚度。
1.3.25 尖灭(wedge out; wedge edge; thin out; pinch-out; finger out)
岩层厚度逐渐变薄,以至消失叫尖灭。
1.3.26 油(气)层尖灭(oil (gas) layer wedge out)
油(气)层厚度变薄直至为零,或因岩性、物性变化而不含油气可统称油(气)层尖灭。
1.3.27 尖灭区(fringe)
分布不稳定的差油(气)层中间出现油(气)层厚度为零的地区称为尖灭区,俗称开“天窗”。
1.3.28 岩性(lithology; lithological character)
指反映岩石性质及特征的一些属性,如沉积岩的颜色、物质成分、结构、构造、胶结物及胶结类型、特殊矿物等。
1.3.29 继承色(inherited color)
碎屑岩的颜色继承母岩的颜色叫继承色。如长石砂岩呈浅红色。是因为花岗质母岩中的长石颗粒呈浅红色。
1.3.30 原生色(primary color)
指在沉积及早期成岩过程中自生矿物造成的颜色。如海绿石砂岩呈绿色,是因为其中有绿色的自生矿物海绿石的缘故。
1.3.31 次生色(secondary color)
经后生或风化作用后,使原生组分发生次生变化,由新生成的次生矿物所造成的颜色叫次生色。如海绿石砂岩风化后由绿色变成黄褐色或褐红色。
1.3.32 矿物碎屑与岩屑(well cutting; rock waste; rock debris; rock chips; lithoclast; drilling cutting; debris; cutting; chips; bit cuttings; drilling returns)
矿物碎屑是指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各种矿物颗粒。组成沉积岩的矿物碎屑约160多种,常见的约20种,最常见的为石英、长石、云母等数种。
岩屑是指母岩破碎后的碎块及颗粒。岩屑主要来自花岗岩、喷出岩、片麻岩、片岩、燧石等,是判断母岩性质最重要的标志。
1.3.33 鲕粒(oolith; ooid)
指具有核心和同心层结构的球状颗粒。其核心一般由陆源碎屑、骨骸等组成,同心层主要由泥质、方解石组成。鲕及其核心大小、鲕外壳碳酸盐的排列方式,以及同心层的多少,能反应碳酸盐的沉积速度和水体的搅动强弱程度。
1.3.34 生物颗粒(biologic pellet)
指由生物的硬体残骸组成的颗粒。它是碳酸盐岩的主要组分。
1.3.35 藻粒(algal pellet)
指与藻类有成因关系的颗粒。常见的有藻灰结核、藻团块、藻屑、藻鲕粒等。
1.3.36 晶粒(crystalline grain;cell)
指碳酸盐岩的结晶颗粒。根据粒度可分为砾晶、砂晶、粉晶、泥晶等;根据晶粒形态可分为自形晶、半自形晶、他形晶等。
1.3.37 基质(matrix)
指充填于岩石颗粒之间的微粒物质,在碎屑岩中又称杂基。其成分为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绿泥石、长石、石英等。杂基主要来自母岩风化产物时称原杂基;经成岩作用发生重结晶称正杂基;塑性泥岩岩屑经压实作用变形,在粒间也呈杂基状态时称假杂基。
1.3.38 胶结物(cement; cementing material)
指成岩期在岩石颗粒之间起粘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主要胶结物为硅质(石英、玉髓等)、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等),其次是铁质(赤铁矿、褐铁矿等)j有时可见硫酸盐矿物(石膏、硬石膏等)、沸石类矿物(方沸石、浊沸石等)、粘土矿物(高岭石、水云母、绿泥石等)。
1.3.39 胶结物含量(proportion of cement)
指胶结物质量占岩样质量的百分数。
1.3.40 胶结类型(type of cementation; cementation type)
在碎屑岩中指胶结物、基质与碎屑颗粒之间接触关系的分类。一般可分为孔隙胶结、接触胶结、基底胶结三种主要类型。按胶结物或基质的结构、生长方式可分为:带状胶结、嵌晶胶结、再生胶结等。
1.3.41 碎屑颗粒结构(texture of fraction pellet)
指碎屑颗粒的粒度、球度、形状、圆度及颗粒表面特征等。
1.3.42 胶结物结构(texture of cement material; cement texture)
指颗粒间化学沉淀物质的晶粒大小、生长方式和重结晶程变。常见的类型有非晶质及隐晶质结构、显晶粒状结构、栉状结陶、嵌晶状结构及次生加大结构等。
1.3.43 粒度(size;particle size; granularity; grain size grade; grain size)
指岩石颗粒的大小和分级.
1.3.44 油(气)层非均质性 (inhomogeneity of oil(gas)reservior)
由于沉积环境、物质供应、水动力条件、成岩作用等影响,使油(气)储层的不同部位,在岩性、物性、产状、内部结构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油(气)层的非均质性。一般把油(气)储层非均质性分为宏观非均质性与微观非均质性两类。宏观非均质性包括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微观非均质性包括孔隙、孔道及岩石表面性质非均质性等。
1.3.45 层间非均质性(inhomogeneity of intrabed)
指各油(气)储层之间在岩性、物性、产状、产能等方面的差异。层间非均质性是造成层间矛盾的内因,是多油层注水开发油田中最为突出的矛盾。
1.3.46
指统计层段内砂层的层数,可用平均单井钻遇砂层数表示。
1.3.47 砂岩系数(sand density )
砂岩系数又称砂岩密度,是指统计层段内砂岩总厚度与地层总厚度之比。
1.3.48 平面非均质性(areal heterogeneity)
指油层平面上不同部位在岩性、物性、厚度、沉积相、产能等方面的差异。平面非均质性是造成平面矛盾的内因,是注水井开发油田三大矛盾之一。
1.3.49 层内非均质性(intraformational inhomogeneity)
指油层内部各段在岩性、物性、层理结构、韵律等方面的差异。层内非均质性是造成层内矛盾的内因,是影响油层水洗厚度大小和驱油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1.3.50 油层对比(reservoir correlation; correlation of oil layers)
在油田范围内,对已确定地层层位的含油层系中的储油层,在不同等级标志层控制下,用沉积旋回原理逐级进行横向反复对比追踪。根据油层的沉积成因采用不同的对比方法,将各级层组直到单层的层位确定下来的全部工作叫油层对比。
1.3.51 标准层(marker bed; key bed)
在岩性、矿物、古生物及测井曲线等具有显著特征,易辨认,层位稳定,能长距离追踪的岩层或岩层组合、岩层界面叫标准层。如标准化石层、油页岩、泥岩、泥灰岩、石灰岩等岩层或其组合都可成为良好的标准层。确定标准层是地层对比的基础。
1.3.52 油(气)层评价(oil(gas) reservoir evaluation)
根据油(气)层厚度、分布面积、岩性、物性、储量等指标,对油(气)层进行分类、排队称油(气)层评价。一般把油(气)层分为好、中、差三类,以作为缉合开发层系、确定注水方式和布置开发井网的依据。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