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无聊 2013-9-16 16:38 |
---|
签到天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一览江南 于 2012-6-14 09:42 编辑
原帖地址:与cllipe探讨:油气运移成藏能作为不存在低渗透储层启动压力梯度的论据吗?
http://www.sunpetro.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7076&fromuid=6995
首先非常感谢cllipe作为一个知名教授,能对一个无名小卒的疑问做了有条理的解答,本人愚钝,有些理论尚未深入透彻理解,请各位一起探讨
1、这个本人暂无新想法;
2、cllipe的意思是指低渗透中的裂缝与基质尺度相似,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您的意思是裂缝的开度和基质吼道的孔隙半径一个数量级上呢?众所周知,渗透率是半径的平方,那么,您的意思是裂缝对储层渗透率贡献值与孔隙贡献率“相当”,“否则,地层的渗透率也不会这么低”?
不知道其他人如何理解,本人对这个观点不敢苟同:众所周知,从静态尺度上来看,天然微裂缝的开度一般在300微米甚至更高,而低渗透储层孔隙吼道半径在几微米~几十微米之间,单从这个静态尺度来看,存在至少10倍的差别,而且渗透率是半径的平方关系,那么直接导致的是裂缝的渗透率至少是孔隙的100倍;不知道cllipe做过实际的岩心驱替没有,如果做过,应该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对于不存在微裂缝的(即使充填缝)的基质岩心,渗透率在1md甚至更低,但是只要存在微裂缝的岩心驱替,其渗透率往往在几十个md甚至更高的渗透率;从生产动态上来看,可以这么说,如果低渗透储层不存在微裂缝,那么ORDOS的延长组、高邮凹陷的阜宁组、惠州凹陷的珠海组、准噶尔盆地的平地泉组就无法进行工业化开发,cllipe如果做过试井解释就应该清楚,低渗透储层试井解释出来的渗透率往往比室内岩心测试、测井解释的渗透率要高1个甚至2个数量级,相信搞油藏cllipe大牛应该知道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试井解释渗透率要这么高。综上所述,无论从静态的岩心薄片镜下观察、室内实验室驱替测试以及矿产生产动态和试井解释,我都看不出“微裂缝的尺度与基质孔隙相当(潜台词:微裂缝对流体流动贡献率与基质孔隙相当)”这个观点,请cllipe指正。
3、至于成藏后低渗、成藏前高渗这个问题,我也并不认为绝对不存在这种情况。沉积成岩初期,颗粒相对疏松,压实作用有限,空隙内次生矿物(石英次生加大、粘土矿物等)相对并不发育,完全可以相对高渗;其后,油气排驱地层水充注完成,原生流体由100%地层水变成油水两相,渗流阻力增加,对于流动而言,完全可能发生非线性特征(顺便请教一下cllipe,您是否认为贾敏效应亦不存在?),即成藏前高渗、成藏后低渗,我认为这种情况不敢说是普适定律,但是,也不能认为就100%不可能发生。不知道cllipe对沉积、构造是否有研究,是否听说过“事件沉积”这一概念?短的时间尺度内,完全可以发生戏剧性变化,不是吗?
4、输导体系的问题,从cllipe的论述中,鄙人认为尚无法有效沟通,定义很明显:输导体系划分为储层、断裂、不整合及复合4大类。所以输导体系是一套由断裂、不整合或者裂缝组成的一个优势运移通道”;而先生想当然的认为输导体系即为“泥岩地层和砂岩地层两个基本部分”,因此,“若这两个部分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油气是无法完成运移的;”。似乎先生恰恰把“输导体系”中最重要的“断裂、裂缝带及不整合面”的贡献作用而有选择性的忽视掉了。
5、至于运移的动力,先生很肯定的认为“运移的动力只有浮力”鄙人感觉“只有”二字稍显武断,“生烃增压”这个概念似乎表明,运移的动力不止浮力,先生论文尚未拜读,然以此作为佐证自己的论据,尚显苍白,6、运移尺度问题我认为又大有小,不排除就地自生自储,也不能排除运移上百公里而聚集成藏。
一些粗浅的观点,不甚成熟,欢迎各位拍砖;同时,希望cllipe能对自己的观点加以扩展论述,有些理论太过高深,一句话点到懂不起。。。谢谢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