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石油网|石油技术交流|石油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查看: 1195|回复: 1

三十而立年,三十而夭日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8-6 14:46
  • 签到天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9-3-23 14: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国已建成各类建筑物达400多亿平方米,并每年以5亿多平方米的规模扩大。由于管理不当,我国设计寿命为50年的建筑物,实际使用寿命仅为30年,造成了资源浪费,直接把我国推向“全球最大的建筑浪费国”地位!  

    按照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相当多建筑的实际寿命与设计通则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

    与我国建筑的“短命”相比,欧美国家的建筑则非常长寿。比如英国,其建筑平均寿命在世界上居首位,可达到132年,“百年老屋”随处可见,不仅建筑质量受到高度重视,规划、设计也经过详细论证,同时,他们还注意对建筑物的维护、加固和病害处理,以延长建筑使用年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欧洲其他国家,住宅普遍平均寿命在80年以上,美国住宅平均使用年限也接近五十年。

    建筑行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占GDP总产值的17%以上。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将是最大的节约,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成为重新定义好建筑的标准!


    国内建筑“三十而夭”很普遍
    一则楼宇“成功实施定向爆破”的消息背后,几乎都是一段建筑“短命”史。譬如北京中体博物馆从1990年建成使用,到出现承重钢梁断裂等重大安全隐患,满打满算也只有15年,离重要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需达100年的要求相差太远。还有极端的例子,重庆市一幢名叫隆盛大厦的高层建筑,因为规划改变,从交房到被拆仅有6个月时间。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伟教授表示,目前国内建筑“短命”已非个案,而是相当普遍。相对于“短命”的高层建筑,民用住宅的寿命也短得可怜。至于城市高架路桥、轨道交通沿途“拆新建新”,更是屡见不鲜。此外,处于露天环境下的桥梁耐久性更加令人担忧。目前在役的混凝土桥梁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的现象十分普遍。

    短命原因:规划混乱、设计缺陷、偷工减料
    领导乱变、规划混乱:对此“短命建筑”现象,吴伟教授分析,大拆大建潮既与城市规模膨胀、人口大量迁移有关,也与一些非物质因素,譬如规划设计、建筑质量等影响所致有关。他说,城市规划短视、混乱是建筑“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中国处在一个规划爆炸的时代”,规划滞后、混乱,与未来城市发展步伐不协调,建筑质量再过硬也难逃“夭折”厄运。而造成规划不合理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人为因素。政府主管部门本应立足现实,统筹兼顾历史和未来之需,科学制定城市的总体规划,并严格执行已批准的规划,但事实上,很多地方规划的随意性强。

    有“西湖第一高楼”之称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教学主楼被爆破拆除,尽管其设计使用寿命100年,但实际使用不过13年。负责任的建筑专家们心有担忧,“这是一个规划爆炸、建设飞速的年代,还是一个建筑‘短命症’流行的时代。”因为规划短视、设计缺陷、偷工减料,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50年罕见、30年普遍”,不及国标规定最低使用年限的60%。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高拯指出,一些地方甚至存在“规划跟着领导变”的怪现象,领导换一届规划就得调一回。一些“年富力强”的建筑因此被拆除时有发生。

    出卖灵魂、设计缺陷:使得建筑“未老先衰”,不堪续用。一些开发商为最大化降低成本,往往以牺牲建筑的某些功能,尤其是“超前”功能为代价。在利益驱使下,现在设计单位也越来越迁就开发商,即便有心为使用者着想,也会因开发商的反对、设计时间的限制作罢。最少50年的使用寿命理念对于设计机构而言已淡化,一些建筑怪胎在中国诞生也就不足为怪。

    偷工减料、质量低劣:是建筑“短命症”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廷钰认为,房屋作为一件成品,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相当多的部门环环相扣才能完成。涉及到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监理以及人防、卫生等相关部门。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把关不严或者敷衍了事,整个建筑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以黑龙江省为例,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省只有有限的几家设计和施工单位,那时的建筑无论在设计还是施工上,都符合当时的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进入九十年代后,全省仅设计单位就有600多家,一度出现‘谁都能搞设计、谁都能搞施工’的混乱局面,从那时起建筑质量开始下降。经过整顿后有所好转。尽管如此,由于设计不合理或施工方粗制滥造、偷工减料以及缺乏对建筑的后期保养和维修,同样会影响建筑寿命。比较典型的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违背了基本建设程序,势必缩短建筑使用寿命。还有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建造项目的过程中采取“抽筋”的方式来减少建筑成本,已经是业内半公开的秘密。”

    形同虚设、监而不理:也是建筑短命的诱因。施工环节的质量问题本可通过监理避免,但房地产领域广泛存在监管不严现象,使得监理公司没有起好第三方监督作用。

    一个愿忽悠,一个愿“上当”:“除了真正的质量问题,开发商编造的建筑质量理由值得关注”。张庭钰说,比如,开发商要开发一片小区,在其范围内有一座30年左右的建筑物还在使用,他会找借口“这个房子地基不牢、墙体开裂,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然后向使用者和有关管理部门游说,挖空心思将旧建筑拆除取得土地开发权。在开发商眼中,旧建筑的拆迁补偿费用完全可以在日后加大层高和密度的新建筑中加倍“捞”回来。

    “短命建筑”浪费惊人
    建筑“短命症”流行,不仅造成经济负担、资源浪费、环境压力,还会导致一些权属纠纷。举其要者,其害有三。

    贻害之一:就其经济价值而言,“除旧布新”工程耗资巨大。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白玉琴说,以某三星级大酒店为例,拆除前它的建筑面积1.3万多平方米、19层高,在原址上兴建8万多平方米的写字楼,算算它的修建、管护、拆除和重建费用,总造价至少需要1.2亿元以上的人民币。上海市长宁区住宅发展局高级经济师顾海波也算了一笔“建筑短命”浪费账:2005年全国城镇住宅建筑面积达99.58亿平方米,以平均每平方米建安造价1000元计算,如其使用寿命由平均30年增加为50年,则可节约6.67万亿元,可用来建造100万元一所的希望小学667万所。

    贻害之二:大量尚处于设计使用年限内的建筑被拆除,还会造成资源耗费,并因产生大量粉尘和废弃物,增加环境负荷。我国著名土木工程专家、工程院院士陈肇元不无担忧地说:“‘短命建筑’的后果相当严重,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更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如不采取措施,今天建成的工程二三十年后甚至在更短的时间内又将翻修或拆除重建,我们就会陷入永无休止的大建、大修、大拆与重建的怪圈之中。”他直言,“短命建筑”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相悖,与科学发展观严重背离。尽管今天我国的建设规模还未达到高峰,可是烧制水泥用的优质矿料已感短缺,配制混凝土的砂石在许多地方已十分紧张。一些地区开采砂石已经严重毁损河床、破坏植被,沿海地区如宁波、舟山等地因滥用海砂已给一些工程带来了重大隐患。面对今后每年将要消耗的大量混凝土,按照传统的取用方法恐怕将难以为继。因此,要尽快研究解决办法。”

    贻害之三:现在商品房住宅的产权是70年,比其平均使用寿命周期要长40年,建筑“短命”所造成的“权证在、物业亡”的脱节现象,将引发一连串的社会问题。

    如何杜绝建筑“短命”现象
    究竟该如何避免新一波“短命建筑”的涌现?来上海不下40次的法国建筑师、凡尔赛建筑学院院长尼古拉米之林在上海接受采访时说,“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是重新定义建筑的一个机会,选材合理、经济、节能将成为一个好建筑必不可少的指标。”

    他主张,其一,由于现代生活对适应性、可变性的需要,建筑还不应该是一个功能被规定得很死的空间,而是可以发展的。其二,城市应该在对经济效益的逻辑、理性思考之外,发展一种从生活的历史感、艺术感角度考虑问题的“感性的城市规划”。这是目前中国面临的挑战。“比如黄浦江两岸沿着陆家嘴往南、往东方向,高楼的立面像一排排门板,阻挡了江上游客的视线。苏州河则在楼区的夹缝中几乎成为峡谷、地沟。这类现象以前在欧洲、法国也出现过,十年后人们就后悔了。”

    借鉴国际成熟经验,推进建筑工业化,不失为治本之策。从事节能建材和住宅工业化研究的一位集团总裁说,推广工业化结构体系和通用部品体系,提高建筑物的工厂预制程度,基本实现施工现场的作业组装装配,能确保建筑物寿命在“工厂预制”环节得到保证,并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还可节约可观的能源和材料。他认为,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筑工业化的一般节材率可达20%左右、节水率达60%以上,“如果与国际先进水准看齐,比照当前我国住宅建造和使用的物耗水平,至少还有节能30%~50%、节水15%~20%的潜力。”

    同济大学建筑规划学教授吴伟认为,要避免规划的失误和建筑短命造成巨大浪费,规划应有一个通盘、长远的考虑,且须回归到政府职责上来。法律应该明确规划必须坚持公开化、前瞻性和相对稳定性原则,从老百姓和政府的共同角度出发来考量。如政府应该通过税收引导、强制标准等手段,大力培育和扶持建筑制造业,推广节能长寿建材建筑。

    黑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李文芳说,建筑“短命症”与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监管甚至不作为密切相关。借鉴以往经验,需要将过去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逐步过渡到严格依靠法规进行管理的方式。此外,还要采取措施对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从一个建筑的规划阶段,就要求有关部门从其科学性和前瞻性上下功夫,使其符合所在地域的整体发展需要。在建设施工阶段,要对施工企业采取全方位的制约机制,除了政府部门的制约以外,还要有工程保险单位、银行、舆论、工会、法律等方面的有效约束。同时提高从事建筑单位的准入门槛,建立有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竞争。同时,由政府监督对建筑领域的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质量意识教育。除在建筑过程中加强监管以确保建筑质量外,更要在建成后搞好质量验收,并对后期维护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这样,才可能杜绝建筑‘短命’现象的发生。”

    城市设计可避免“建设性破坏”。九三学社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设计工作,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环境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建议案》中指出,我国城市设计普遍存在重局部轻系统、重形式轻思想、重中间轻两头的现象;因而城市整体设计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且容易造成“拆新建新”的现象。   

    民盟中央在提案中提出,目前我国有15%至20%以上的用地都是违规用地或违规批地。建议加快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立法。 

    陈守义委员建议,应提高社会公众的规划参与,对城市规划在编制阶段除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还要将规划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公众的意见,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共同推动城市设计的具体实施与落实,还可进一步实行城市设计公众听证制度。

    中国老教授协会土木建筑委员会主任唐业清说,我国人口众多,人均住房面积相对较低,如何对现有的建筑进行维护、加固改造、处理各类病害,将成为未来建筑领域的头等大事。据介绍,建筑物移位、纠倾、增层、改造加固技术是我国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与之对比,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物改造工程已达到建筑市场总量的60%以上。如今,随着我国大城市房屋建造逐渐饱和,建筑物改造的应用也日渐增多,主要应用于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古建筑物保护、古树移位等公共领域。例如北京奥林匹克体育场的改造,北京展览馆的改造,四川都江堰、天津狮子林桥等的加固和移位等。

    北京已成为全国较大的建筑浪费城市
    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向北京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提交的书面发言材料中透露,北京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年,远没有达到使用寿命五十年至七十年的设计年限。

    发言中说,据相关部门统计,二OO八年北京有公共和住宅建筑面积约五点九亿平方米,其中使用期低于五十年短寿命建筑约四亿平方米。发言称,发达国家建筑平均寿命在八十年以上,长寿命建筑达一百多年,甚至是几百年。长寿命建筑与短寿命建筑相比,延长了使用周期,可以节省大量建筑材料。发言称,人为因素是造成北京市基建工程短寿命的主要原因,例如由于规划缺乏前瞻性,不少新建的住宅使用不到十五年就要被迫腾地拆除。

    发言称,在新中国成立的五十多年里,除了重点的历史性建筑、标志性建筑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奥运工程等)外,北京的大多数旧有建筑基本是构建在比较落后的建筑体系上的。这个落后的建筑体系包括了基本的建筑材料、规划、管理、设计、施工、监理、验收、标准、法规等各个方面。发言称,在北京提高公共、住宅建筑寿命有相当大的潜力,如果规划、标准和施工质量到位,完全可以将建筑寿命提高到一百年以上。如在城市的公共标志性建筑中应大量采用天然石材做建筑材料、在市区和乡镇大力发展商品混凝土住宅建筑等等。发言称,北京市现有的商品混凝土住宅建筑还在发展,目前占现有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五左右,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大力发展商品混凝土住宅建筑,北京建筑的寿命会有相当大的改观。

    当务之急!!!   
    我们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建筑“短命”现象非常严重。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或法规,严厉禁止没有质量问题的建筑提前被拆毁,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浪费。同时,也应该对那些因质量问题“短命”的建筑的相关责任人秋后算账,严厉追究责任,使质量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延长建筑寿命,节约资源。
    http_imgload6.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鲜花 +1 贡献 +1 收起 理由
    yushan + 1 + 1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8-6 14:46
  • 签到天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09-3-23 14: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lol 来看看博士
    http_imgload45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阳光石油网 ( 鲁ICP备2021003870号-1 )

    GMT+8, 2025-2-4 13:47 , Processed in 0.07447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