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石油网|石油技术交流|石油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查看: 1966|回复: 1

长江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9-7 09:16
  • 签到天数: 47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0-6-8 09: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长江大学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荆州的长江大学,是中央与湖北省共建、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的综合性大学,是湖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



    学校培养层次齐全,现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0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研究生、普通本(专)科生、外国留学生34000余人。有2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2个湖北省特色学科,13个重点学科设有“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有20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中心;有2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学校在石油科学与技术、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荆楚文化研究等领域鲜明,成绩卓著。



    学校现有教职工3189人,专任教师214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34人,副教授50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39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7人。现有全国优秀教师和湖北名师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省政府专项津贴的专家48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7人,湖北省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32人;现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58人,“双聘院士”2人,“楚天学者”13人。



    学校科研成果显著,近五年来,共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800余项,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9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3项,国家“863”、“973”计划16项,国际合作项目25项;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20余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1项;出版学术专著60多部,发表论文140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791篇。



    学校武汉科研教学基地2011年将完成石油科学技术学科群的建设,研究生学院和石油科学技术学科群将迁入武汉科研教学基地。国家三大石油公司已投入巨资,在武汉教学科研基地建设了重点实验室,每年还将投入1000万元共建重点实验室,旨在加强我国南方地区和海洋石油的勘探与开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是长江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其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翁文波先生。50多年来,利用石油行业和传统优势,克服种种困难,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其所属二级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均分别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地质工程”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应用地球物理”和“有机地球化学”等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008年被评为“湖北省优势学科”;拥有教育部“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石油集团公司“物探重点实验室”、“测井重点实验室”、“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同时还拥有1个“油气勘探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长江大学研究基地和1个湖北省石油学科研究生创新基地。拥有“资源勘查工程”和“勘查技术与工程”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沉积岩石学”和“生产测井原理”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省级精品课程。该学科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与职称层次较高的学科队伍,现有教师158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52人、讲师4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75人,博士生导师15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专家6人,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8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中石油集团公司和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双聘院士2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4人,湖北名师1人。



    长江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优势明显,在油气资源勘查、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和油气地质工程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在油藏描述与评价方面,提出了储层层次分析和建模思想。创造了依据基准面旋回划分识别流动单元、依据流动单元评价储层的表征方法,在国内率先将露头信息与地下地质资料相结合,建立了精细储层地质模型,将沉积建筑结构分析法应用于高含水期油田储层建筑结构研究,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运用到高含水期油气藏描述和建模中,并将GIS技术应用于储层建模等方面的研究。



    在油气资源勘探与评价方面,以自身专利技术为基础开发了油藏描述信息处理的系统软件,研制出以AVO异常属性参数的提取为基础的地下储层含气性检测技术。在国内首先提出基于多方位属性差异的储层裂缝表征技术。从四维角度讨论断层封闭演化,从混沌系统论的角度研究断层封闭系统的构成。



    在应用沉积学方面,首次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发现并系统地研究了内波、内潮汐沉积,开创了世界沉积学研究的新领域。首次在国内提出并论证了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观音桥段深海成因。发现了早—中奥陶世以及中-晚侏罗世生物礁,填补了两项国内空白;湖盆沉积模拟实验室为亚洲唯一的此类实验室,对国内实验沉积学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在复杂介质电磁响应理论、高分辨率电磁成像理论、四维瞬变电磁勘探应用技术、油藏地球物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VSP与地震层析成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浅层介质的非均匀性等特点,进行电磁波、地震波传播的相关理论研究,并在浅层地震、浅层电磁方法和地质B超的方法理论与仪器研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大地电磁感应研究和电磁勘探方法理论与应用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有国内首家用于油气勘探的电磁模拟实验室,成功解决了复杂地表、地质条件下常规勘探技术难以解决的难题,研究成果已在油气勘探中广泛应用;对低产液、高含水、三相流动油井储层动态评价等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提出并实现了高温高压生产条件下持水率计刻度方法和三相产液剖面解释的优化处理新方法。



    在应用成像测井资料评价复杂地层油气藏中,提出了电阻率、声波和核磁共振成像测井解释方法,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油气评价方法;在声波测井理论、核磁共振测井基础理论以及信息分辨率测井理论等方面开展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国内测井仪器的研制、开发中,为中国特色测井技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生产测井、核磁测井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在应用地球化学方面,以石油天然气和烃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原油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特征的详细剖析和对烃源岩类型、丰度和成熟度的评价,指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和方向;将油气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由烃源岩转向储集岩和油藏,应用领域从油气勘探逐渐转向油田开发和采油过程,拓宽了油气地球化学的研究范畴,使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贯穿于石油工业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全过程;把浅层地表与地下生物圈中的极端微生物、微生物与地质介质相互作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在矿产资源与相关环境领域中的应用相结合,形成油气勘探或剩余油开采的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本源微生物提高采收率和石油微生物修复技术。



    在油气地质工程方面,提出了油藏动态分析的灰色预测、油水井之间灰色关联分析等系统方法;首次提出了矢量化井网新概念,系统开展非均质注水开发油田注采井网优化控制理论研究。研制和开发出了动态地质模型低渗非达西渗流的油藏数值模拟器与聚合物驱油藏数值模拟器;提出了“山形”流动曲线和自喷井流压上升的测试资料分析方法。



    长江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办学历史悠久,为我国的石油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八五”以来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成果,其中“油藏描述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煤成油的形成环境和成烃机理”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7年)、“低熟油气的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深层盐膏岩蠕变规律及其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近五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5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830篇,其中被SCI、EI、ISTP等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5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出版学术专著29部、教材12部。目前承担国家“863”、“973”、国家“十五”科技攻关等各类科研项目368项,年均科研经费达到3740万元。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2-21 08:36
  • 签到天数: 290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0-6-21 15: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阳光石油网 ( 鲁ICP备2021003870号-1 )

    GMT+8, 2025-1-21 03:23 , Processed in 0.06876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