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教育部近日公布了2009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者名单,我校刘清友教授被评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9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总共153人。刘清友是迄今为止四川省省属高校唯一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986年,刘清友毕业于我校矿机专业并留校工作,1991年获重庆大学精密制造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获西南石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完成了在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并回校工作,是我校第一个回校工作的博士后。2000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评为博士生导师,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目前担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科研基金、四川省专家、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等评审专家;担任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四川省机械振动工程协会常务理事,全国计算机仿真协会理事,世界石油工程师协会(SPE)会员等;担任中国机械工程、石油学报等5种刊物审稿专家。
先后五次到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阿联酋和泰国等学习、参加学术交流和考察,提高了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刘清友教授主要从事石油机械工程、油气井装备、管柱力学、岩石破碎与钻头及计算机仿真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针对开发深部油气资源缺乏深井钻井的理论基础和高速长寿命石油钻头难题,在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四川省和中国石油等项目的资助下,通过多学科交叉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性研究思路,围绕深井钻柱系统动力学、深井岩石力学及破碎学和高速石油钻头设计分析等重要基础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开发了深井勘探开发专用仿真分析软件6套,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长寿命钻头系列新产品。形成了一套满足深井快速钻井需要的石油钻头基础理论、实验技术、新产品研发技术体系,打破了少数国家在深井钻井技术领域多年的垄断地位。其研究成果为我国石油制造企业和国内外钻井公司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完善和发展了油气井管柱理论模型,为高效、安全开发复杂地层的深部油气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提高了我国深井钻井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部;发表学术论文174篇,被三大检索收录62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54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6次,大会特邀报告4次;撰写专著3部。
刘清友教授积极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和研究生教育工作,重视人才培养,坚持教书育人,注重言传身教,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先后承担本专科、硕士、博士生课程11门,积极参加各种教学实践环节;共培养硕、博士生50余人、博士后4人,先后有10人次获省级以上奖励;领导和建设的油气井工程力学与装备创新团队已发展成为一支研究基础扎实、研究方向稳定、管理机制先进,并具备较强科技创新和攻关能力的学术团队。
刘清友教授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津特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高校十佳青年教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南充市十大杰出青年”、“南充市科技贡献奖”等荣誉称号以及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第十一届能源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奖”和“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等。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于1998年共同启动实施的高层次人才计划。长江学者包括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聘任范围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每年各招聘100名左右,奖金为每人每年人民币10万元。“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要求聘任单位给予配套经费支持其研究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