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石油网|石油技术交流|石油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查看: 2360|回复: 2

[资料贴] 剩余油与残余油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1-20 10: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一个油藏经过一次和二次采油后,还有相当数量的石油仍然存留在油藏岩石之中成为残留油。根据目前开采工艺、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程度的高低,残留油可简单地分为两部分,即剩余油和残余油。剩余油是指开采到目前为止,还残留在地下的可采储量,在数值上等于可采储量与累积采油量之差。它是在目前的工艺技术措施下能采出的油,但由于开发方式,开发策略或开发方案的不当而仍剩余在地下的油。残余油是指开发到废弃为止,还残留在地下的地质储量,等于地质储量与最终累积采油量之差。它是在目前的工艺技术条件下不能采出的油,或者是在目前的工艺技术条件下,进行进一步的开采无经济效益的油。1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方法
        剩余油研究的目的是明确具体油田的挖潜方向和挖潜措施。根据国内外究状况,归纳出以下几种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方法:
1.1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是利用油田生产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来研究剩余油分布,是一种直接而方便的方法。根据研究结果采取的调整措施,特别是单并调整措施,往往迅速见效,因而在我国应用十分普遍。早在1965年,由玉门石油管理局采油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合作研制了一套小层动态分析方法,对我国第一个注水油藏老君庙油田L层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取得很大成功。
1.2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层饱和度,可以计算整个油层中饱和度在空间上和随时间的变化,并可预测未来饱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这一方法主要用于两方面:①利用动态拟合的方法确定实际油藏中的含油饱和度分布,直接指导生产,这已在国内外油田开发中普遍使用;②进行不同地质条件、不同驱动方式油层内饱和度分布的机理研究,我国早在1980年就应用这种技术,揭示了微旋回性对水驱油层饱和度分布的定量影响。
1.3沉积相方法
        油层的沉积相类型以至层理等微沉积相类型不同,在注水开发后都会形成特定的剩余油分布特点。河道沉积是我国陆相沉积油田中最普遍的一种沉积类型,又可分为河床相、过渡相、河漫相。油层注水后,注入水首先沿河床相主流线底部高渗透部位急剧突进,使剩余油分布在河床相上部中低渗透部位和河漫相中。因此河床相的生产井水淹后,封堵出水层或转注,将有利于剩余油的开采,改善开发效果。我国许多油田都采用了这套方法并见到成效。
1.4检查井、观察井研究方法
        利用油基泥浆取心、密闭取心和大直径取心方法,在水淹油层取心,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这种常用的方法在我国已大量使用。利用取心资料的试验结果,可以用于多方面的研究,例如提高采收率方法的油层饱和度评价,为水淹层饱和度的测井解释提供基础资料,为研究注水后油层参数的变化提供基础数据,以及为剩余油的微观研究提供实物等。这种岩心的剩余油研究虽属于“小规模”范畴,但由于它的价值巨大而倍受重视。通过观察并研究油层含油饱和度的变化和底水油藏油水界面的变化。是一种直接而又准确的方法,在油田开发特别是底水驱油藏的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目前,我国大多数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期,因此搞清楚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意义重大。一般来说,剩余油存在于如下三个部位:
2.1构造高部位
        地层在成岩过程中,由干差异压实作用,砂泥岩往往互为消涨,使地层顶面起伏不大,因此地层顶面构造图显示为光滑的曲线。但在地层内部,特别是砂岩加厚的地方,砂岩顶面往往在局部形成微构造高点;同时,由于重力分异作用,剩余油往往集中于这些高点,使其在油田开发后期成为剩余油富集区。
2.2砂岩边部利余油   
        在砂体边部,一般储层物性相对较差,受砂体分布形态的限制,注采井网难于完善,注水井点主要分布于砂体内部。在油田投人开发早期,由于受当时土艺条件的限制.边部油井产能较低,因此采出程度较低。进人油田开发后期,高渗透油层已水淹,剩余油相对赋存于砂体边部的低渗透区域。特别是边部无注水井点的砂体,将成为后期调整挖潜的重点区域。
2.3断层附近
        受断层控制的构造油藏,一般采用边缘或边缘加点状注水方式开发,在断层附近的高部位一般为生产井。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注入水域边水逐步向高部位推进,最后导致高部位油井水淹或高含水。而从油层顶面构造图上看,油井与断层距离较近,已无挖潜余地。但对于处于断层上升盘的构造油藏。越往下圈闭面积越大,若通过精细构造解释,作大比例目的层构造图,就会发现油井与断层之问仍有构造高点存在,且断层倾角越级范围越大。再结合目前定向钻井技术,往往可钻遇较多油层,获得很好的调整效果。
3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
3.1沉积条件的控制作用   
        沉积条件不仅决定了碎屑岩的沉积韵律特征、沉积层理类型,同时也控制了砂岩的空间分布和沉积微相展布以及储层的非均质性。沉积韵律决定了油层的水淹类型和水洗程度:正韵律油层下部物性和粒度较上部高,纵向渗透率级差大,下部常有高渗透或特高渗透段,油层下部水推进速度快,水洗充分,剩余油集中于油层的中上部;反韵律油层上部物性和粒度高于下部,注入水的水线推进速度是上部高于下部。但由于重力作用使水下沉,减缓了油层上部的水线推进速度,扩大了下部的水洗厚度,故剩余油多富集在油层的中上部;复合韵律油层水淹相对复杂,其水淹强度和水洗程度介于上述韵律型油层之间。沉积构造决定了水驱效果的好坏:水平层理由于基本平行于层面,分布稳定,延伸距离远,必然使注入水沿相对高的渗透纹层驱油,水驱油布彻底,造成水驱油效果差,因而剩余油相对富集。
3.2储层非均质性的控制作用
        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平面上储层非均质性程度越高的区域,剩余油饱和度相对高。反之,则别余油饱和度相对低。储层非均质性越强,水驱油效率越低,因此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区域也可以考虑为今后挖潜的方向。
3.3构造特征的控制作用
        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剩余油在不同时期受构造因素控制的程度是不同的。在中低含水开发时期,剩余油主要受断块构造的控制。到特高含水期,背斜构造虽然页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局部的微型构造,尤其是微断鼻构造对剩余油分布起到了主要的控制作用,这时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构造高部位。此外,断层的封闭与开启与否对剩余油富集也起到控制作用。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说是完美的。必须多学科综合起来研究才有可能接近地下的情况,接近于真实。目前,精细油藏描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测并资料的精细解释、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多网格多节点分阶段数值模拟等都陆续被应用到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之中,这将大大提高地下剩余油的采出程度。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4-25 10:20
  • 签到天数: 86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3-10-11 11: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学习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11 13:40
  • 签到天数: 39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4-3-5 10: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阳光石油网 ( 鲁ICP备2021003870号-1 )

    GMT+8, 2024-6-2 12:07 , Processed in 0.0594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