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石油网|石油技术交流|石油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查看: 353|回复: 7

层位插值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5-25 13:01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2-8-24 13: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郝老师,请教个问题,最近在用petrel解释层位,解释密度50*50,我想插值成1*1的,用了下面的这种方法 2022-08-24_134709.png

    插值后的效果是
    2022-08-24_134948.png
    我的问题是petrel的层位插值是否按照波峰波谷插值?或者我怎么能做到圆滑的插值方式,因为这个层位解释的是有波峰有波谷,所以插值的效果达不到我的要求,请问是否有别的办法?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昨天 10:03
  • 签到天数: 103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2-8-25 08: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间距50*50插值成1*1,应该是插成折线了吧?!如果这个层位同相轴连续的话,建议人为分两个区,一个是追波峰的区,一个是追波谷的区,分别在两个区应用自动追踪,然后合并在一起,波峰-波谷转化区手工调整,自动追踪可能有些地方是空洞,最后一步再应用插值,不知这样做效果是否好点?不成熟的建议,坐等大师指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22-8-26 10: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了一堆,最后不小心自己误操作都删掉了。就懒得再敲那么多字,因为近来工作很多。摘要罢:

    折线问题不是出于算法或者平滑计算能够解决,而是原始人工解释的闭合和一致性需提前做好质控。

    如果不能满足人工解释精度——不是加密程度,而是真正的质量,唉,不解释了,看懂就看懂,看不懂就跳过罢——可以抽稀原解释,然后再进行插值补空,平滑程度自然会好。

    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5-25 13:01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22-8-30 22: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Joseph 发表于 2022-8-26 10:08
    写了一堆,最后不小心自己误操作都删掉了。就懒得再敲那么多字,因为近来工作很多。摘要罢:

    折线问题不 ...

    重新解释了下层位还是不行,可能是因为该层位有波峰有波谷吧,地震上好像不认同这种追层方式,但是井上标定确实是有峰有谷的状态,郝老师,一般遇见这种情况您是倾向于改地质的分层还是改地震的追踪方法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22-8-31 13: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Scarlett 发表于 2022-8-30 22:10
    重新解释了下层位还是不行,可能是因为该层位有波峰有波谷吧,地震上好像不认同这种追层方式,但是井上标 ...

    越俎代庖。


    地震解释和钻井认识的矛盾其实在各油田都属于常见现象,这不是谁服从谁的问题,而是需要解决中间的衔接点“井-震标定”的问题。因为地球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在各自领域都有不能触碰的底线,恰好挤在了某些井上标定位置。我个人有几种不太准确的猜测(当然都是纯粹从专业来思考,不涉及实际操作):

    一种常见情形,是我们的分层本身很细致,已经跨越到地震解释的极限。波峰到波谷之间其实只有半个波长,虽然是地震特征截然相反,但它已经接近四分之一波长的极限。现在很多时候我们追求一种数据上的“细致”而没有思考数据本身的局限性就很容易产生这种不必要的“细节纠缠”。

    另外一种情形应该也相对常见。地震解释层位其实并不严格对应于测井的分层,机械将这两者进行对应是一种粗放研究时代的残留。举个例子来说,地震的波峰或者波谷其实都是波阻抗发生突变的界面,它的物理意义仅仅局限于声学特征。一般来说,大的地质界面也恰好都有声学特征的突变,不管是压实造成还是岩性组合发生了本质变化的原因,大家也都接受某个地震特征与地质分层的严格匹配。但是如果对应到小层、对应到砂体一类情况,则这种地震声学特征可能无法作为一种直接对应。换言之,地质上看到的砂组顶面在很多时候在地震上未必有我们“通过理性思考”而得到的“地质概念”所假设出来的界面,它就是不明显,它也不一定就集中在某个特定特点上。这个情况下再去强调地球物理的解释原则有时候也会成为一种羁绊。——就像测井人员经常会在解释的时候遭遇采集数据品质不合格却无力进行标准化一样,因为他们没有依据去实施这种操作,而从另一个角度,经常的,地质学家可能也会在这一点上有些苛责地球物理学家,认为分层出现的地方就一定要有地球物理特征。这就形成了双方的一种“细节纠缠”。

    我无从评议其中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也不能给出某个解决方案就一定是合理的。客观来说,我们永远都是在妥协中寻求平衡,专业上也不例外。

    就像我曾经给有些油藏工程师们点评他们的物理基础——他们多半都是最为认同自己是一个广义物理学家的,因为他们的所有基础都来源于渗流力学原则,这一点跟地球物理学家很像而跟地质学家很不像——“渗透率只是一个统计概念,在物理世界里根本没有渗透率这种东西,有的都是流动而已”。这句话,理论来说,对不对呢?是对的。但是,有用吗?是无用的。因为我们对于渗流这件事到目前为止仍然只能是从统计而再统计的物理学基础,无从按照孔喉和分子的scale去产生“真实”还原的数值模拟过程。这件事就是我们行业间隔的一个寓言:(可能是不局限于我们这个O&G行业)我们都能自以为正确的说明真像,但是我们永远依赖于别人的理解才能真正构架起我们的认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5-25 13:01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22-9-7 10: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太纠结于平衡得问题,只是很奇怪,我这个工区虽然叫小层,但是每个小层也在200米左右,地震资料是能分辨开的,地震界面真是反应的是波阻抗界面,只是如果在我岩性没有变化太大的情况下,井分层合理的情况下,有些井标定在波峰有些标定在波谷,我和甲方的认知都是认为储层含气造成的,但是这就是我想不太通的点,这样我们再去严格的按照标定的层位去追踪波峰和波谷是否合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22-9-8 20: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Scarlett 发表于 2022-9-7 10:16
    我不太纠结于平衡得问题,只是很奇怪,我这个工区虽然叫小层,但是每个小层也在200米左右,地震资料是能 ...

    如果你已经找到因为“含气”——我们也可以说是 流体性质 ——改变了储层的地震特征,那么本质上来说你的地震信号不仅仅可以用于储层分析,还可以用于流体识别了。


    我不是干地震的专业出身,地震构造解释的基础更为薄弱,我建议你去地震解释版块咨询一下相关专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5-25 13:01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22-9-10 18: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Joseph 发表于 2022-9-8 20:19
    如果你已经找到因为“含气”——我们也可以说是 流体性质 ——改变了储层的地震特征,那么本质上来说你的 ...

    嗯,是我思考的有点简单了,非常感谢郝老师,中秋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阳光石油网 ( 鲁ICP备2021003870号-1 )

    GMT+8, 2024-12-23 09:29 , Processed in 0.07547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