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萝卜锅 于 2021-10-15 17:50 编辑
4、光电效应与光化学
光系统II有四大功能:①吸收光能、②光生电并输送到指定位置、③拆开水分子、④精确分拣原料。
这几大功能,如果做成机器人来实现,我们可以脑补一下,它该有多复杂。
但光系统II只需外天线、内天线、反应中心三个部分就搞定。真正的结构简单,功能强大。
先是捕捉和传递光子,流程:外天线→内天线→反应中心。
光子被捕获后,一路传递到反应中心,能量转化效率超过95%,损失不到5%。效率高到没朋友。人类的光伏技术,实验室最高转化率只有47%,实际应用能达到30%就很牛了。
到了反应中心,发生光电效应,也就是光生电,拆掉水分子(光化学),并且把零件分发出去——排出氧O、压入氢H+,输走电子e-。
捕光,是上百个色素分子之间的击鼓传花;拆分,也是上百个分子的协作流水线。这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发生在10-15~10-7秒,也就是皮秒甚至飞秒之间。
皮秒什么概念?光1秒能绕地球7圈半,但1皮秒只能走0.3毫米。
那么,H+和e-去哪儿了呢?
5、电子操控——微流控技术
先说e-,我们管它叫电子甲吧。它被送进“电路II”,精准快递到“光系统I”。这里用到的是微流控技术。
人类是1970年代提出这个技术的,简单讲,就是利用微型管道,操控微小的流体。目前,我们可以用它操纵细胞,比如细胞分离、分选、聚焦等等。
每个细胞,都是百万亿至十亿亿个原子组成的大家伙。而电子在原子面前,就像乒乓球VS鸟巢体育场。能操纵细胞,人类已经牛得动不动就叉腰了。
话说电子甲,被送到光系统I干嘛呢?精准抢夺电子乙的位置。电子乙亏了吗?没有。光系统I给了它一个光子的能量,成为“获能电子”,进入“电路I”,执行下一个光荣任务去了。
可想而知,植物精确操纵电子的微流控技术,是有多变态。
但更变态的,还在后面。
6、微型水电站——膜技术、能量转换技术
电子通过电路II时,它的一部分能量,用来把H+泵入内囊体腔。干嘛呢?给水电站蓄水。
物质分布,总是倾向于平均。所以,物质总是倾向于从浓度高的一方,流向浓度低的一方。就像水水往低处流一样(势能)。
电子不断把H+泵入内囊体腔——那么,腔内的H+浓度,就比腔外高。墙里秋千墙外道,墙里H+,要往墙外跳——这就相当于水坝蓄水。
那么H+从哪儿流出腔呢?从指定通道。这里就要用到膜技术。
膜技术的功能,就是“选择性分离”。最简单的比如滤纸,可以过滤掉杂质。医学透析就是一种比较粗糙的膜技术。
我们体内的膜技术,那就不知道高端到哪里去了。最简单的,比如细胞膜,允许水、氧、有用的蛋白质进入,同时拒绝无用的蛋白质、病毒等。
类囊体膜技术也不遑多让,它不仅集成了精细复杂的装置,还能准确分离氧、氢、碳、电子等粒子,让它们各安其位。
H+的指定通道,在“ATP合成酶”里。这是一种分子级的小发电机。
H+流过,带动这台小马达,以大概100转/秒的速度,装配电池ATP。在微米级的空间顺畅运转,完美实现了“势能→机械能→化学能”的转换。
电池有了,原材料呢?
7、葡萄糖装配——分子组装技术
该电子乙“获能电子”出场了。集齐两个获能电子,就可以把流出来的H+,安装到快递小哥“NADP+”身上(还原辅酶)。快件就是e-和H+。
聊到这儿,我们不得不佩服整套工艺设计之巧妙。这套能量转换科技不仅黑,还很鸡贼——电子e-、氢离子H+不仅是动力,还是原料,真是物尽其用,吃干榨尽。
现在关键来了,核心材料C呢?这就要用到另一项黑科技了。
分子组装技术:利用原子、分子的作用力,以及运动规律,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和器件。
目前人类正在积极探索这项新技术,可以制造一些简单的结构,比如这个小马达——
灰色部分可以旋转,驱动这个小车。由于制造分子机器,三位科学家获得了201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非常了不起。但比起生物体,就是蹒跚学步阶段。
分子自组装技术,只是生物体的基操。DNA、蛋白质等复杂、精细、功能强大的结构,都是分子自组装的杰作。比如刚才那个精细美妙到天际的发电机。
下面要聊的,就是葡萄糖分子自组装技术——暗反应(没有光子参与)。
简单讲,就是抓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快递小哥送来的e-和H+,以及电池ATP、中间商“RuBP”等,组装成葡萄糖。整个工艺很复杂,就不细聊了,看图,留意一下C的动向就好——
暗反应的流程,是从3个RuBP与二氧化碳组装开始,制造出产品后,到再生3个RuBP结束,然后重新来过,是个如假包换的“循环”。
这个循环是卡尔文发现的,所以叫“卡尔文循环”。
每一次循环,输出一个产品G3P,是3碳体。集齐两个G3P,就可以组装一个葡萄糖——6碳体。
接下来,就是葡萄糖被磷酸化,“淀粉合成酶”等各种酶出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葡萄糖组装成淀粉了。暗反应过程很耗能,最终固定到淀粉中的化学能,大概不超过所吸收光能的2%。
整个工艺流程也是一言难尽,我们就聊聊装配工——能干的“酶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