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重力和杠杆不行,那就考虑一下其他什么力吧。
1570年,意大利的泰斯尼尔斯,给出了磁力永动方案——
这个有点绕,要解释下:由于爱豆磁石A的吸引,红色小球C沿着追星之路F上行,追着追着,掉进陷阱E,落到弯路G上,一路狂奔到出口D,又被磁石A吸引上行,如此反复上当不知悔改……
咳咳,在幼儿园小朋友发现漏洞前,意大利的斯特尔,也趁热提出了流水落差永动机的崭新构想,拢共两步,实现永动循环:
到了十七世纪,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提出一款更简洁的水位差永动机:
呃……难道波义耳没学过达·芬奇的连通器原理吗?所以,有的童鞋说,波义耳用的不是重力,而是毛细现象——
有位小朋友欠扁地问:这么粗的毛,水是怎么哗哗流上去的呢?搜一下揭秘视频就知道,这不是技术,而是魔术。
1775年,法国科学院正儿八经地通过了一项决议:拒绝审理任何永动机设计方案,因为永动机是不可能的。
但再大的挫败,也无法阻止人们追求永动的脚步。但走着走着,似乎踢到的铁板越来越硬。
十九世纪,热力学开始萌芽,1824年,法国的卡诺提出了“热功转换”思想。他说:动力的量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
稍后,德国的迈尔提出:机械能不可能凭空产生,热与功可以相互转化,而地球上的热源来自太阳。
于是迈尔被人们当成疯子,关进了疯人院。
德国大牛亥姆霍兹、克劳修斯研究发现,迈尔是对的,他应该进科学院,而不是疯人院。于是迈尔成了两院院士。
这时,英国的焦耳也加入了永动机发烧友行列,在1840~1848年间反复失败的实验中,他陷入了热力学深深的思考。随后,焦耳测得热功当量,扒到了电、热、功之间的转换关系——热量可以传递,也可以与其他能量互相转换,但能量的总值保持不变。至此,热力学第一定律已呼之欲出。
随后,克劳修斯和开尔文清晰表述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现在的版本是——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在转移或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这就是说,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实现。换句话说,如果你造出了第一类永动机,那就是推翻了热力学第一定律——这绝对是轻松斩获诺奖的成就——它的颠覆效果,比推翻相对论还炸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