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石油网|石油技术交流|石油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查看: 270|回复: 2

与病毒共存的若干常识---别急,看完再喷:)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2-1 09:26
  • 签到天数: 66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1-8-16 09: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刘萝卜锅 于 2021-8-16 09:09 编辑

    0.jpg
    品质源于技术 服务源于态度
    这是阿什卡微信公众号第907篇原创文章
    首发于2021年8月15日


    如果有谁打算与病毒不共戴天,在喊出“有你无我、你死我活”的豪言壮语之前,最好先复习一些不超过中学课本的常识。


    1、早在人类出现以前,病毒就在这个世界居住、繁衍生息。是的,地球自古以来就是病毒的固有家园,它们无处不在,自然界的每一寸土壤,每一滴水,每一片树叶,每一缕空气,都是它们的领地。当然,它不是独占,而是与其他物种共存,由内而外的共存。


    2、物种共存,是地球生物圈的基本运作模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展其能,各谋其生,相爱相杀,相互利用,共同成就了生物圈的物质循环、能量转移,这才有了地球生命的生生不息。


    01-生物圈分工.jpg


    3、对生命而言,延续即正义。生命形式越简单,生存条件就越简单,也就更容易延续。所以,生命形式复杂化,只是生命演化的方向之一,而不是整体的必然趋势。从生命力来看,复杂生物并不代表生命的发展要求、前进方向和根本利益。


    4、所以,在地球上,多数生命体,保持了生命开始的简单模式。换句话说,原始形式的生命,仍是、并且必将始终是地球生命的主体。我们以生命骨架“碳”的含量作为砝码,PK一下各种生命存在的体量:


    02-生物占比.jpg

    地球生物含碳总量对比


    病毒的总体量甩人类三条街,个体数量更是人类望尘莫及。


    03.jpg


    5、如果,地球上没有复杂生命,微生物等简单生命仍然可以存续;但反过来,如果没有简单生命,复杂生命就无从谈起。


    6、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生物圈这种大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个体小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人体运转、生命活动,是人体细胞、微生物,同穿一条裤子共谋完成的。


    7、人体离不开微生物。比如肠道菌群,可以为我们分解食物、合成氨基酸和维生素、调节代谢、对抗病原体、建立免疫系统……哪一项都是性命攸关。


    8、每个人体内,有38万亿个细菌,数量比人体细胞还多,重量只占人体的1%~3%,大概3斤左右,而病毒有380万亿个,数量碾压细菌与人体细胞的总和,但总体积只有两颗黄豆那么大。


    9、病毒对人体的作用,近几年才开始研究,所以还不明朗,但它们与人体细胞、菌群之间相互作用,影响人体机能是确定的,比如噬菌体——专门搞细菌的病毒,它在人体内,除了影响菌群结构之外,还在人体尿道中发挥某些功能性的作用。


    10、人类基因99.9%相同,但菌群结构差异较大,即使是同卵双胞胎,菌群结构也不一样,某些方面,细菌对人类个体的命运、健康、行为的影响,甚至超过基因。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2-1 09:26
  • 签到天数: 66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1-8-16 09: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11、生命形式的多样化,本质上是基因变异、基因交流的多样化——


    基因变异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内因,复制的随机错误导致变异;二是外因,辐射、化学、微生物破坏等因素导致的基因变异。


    基因交流主要也有两种路径:一是同一物种之间,通过有性生殖,交流、改造祖传的基因,而有性生殖,从单细胞生物就开始了;二是不同物种之间,可以直接或间接实现基因交流,比如细菌和放线菌之间,就可以通过接触,实现基因重组,这叫接合。又比如噬菌体,可以把一种细胞的DNA,带进另一种细胞中,这叫转导。甚至,有些病毒会通过“逆转录”等转基因技术,把自己的基因直接塞进寄主基因,成为寄主基因的一个片段。


    不得不说,基因交流的形式,在促进生物的多样化工作中,效率更高。


    12、人类基因中,包括很多病毒的DNA片段,至少已发现了两个完整的病毒基因组。目前预估,人类DNA中,有大概8%来自病毒。


    13、病毒是我们生存环境的一部分,是我们人体生态运作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基因的一部分。任何人想做到与病毒“有你无我、你死我活”,那只能自己从世界上消失。与病毒共存,是既成事实、生存条件,而不是可以左右的议题。


    14、即使只针对让我们生病的病菌,我们也无法做到让它们从世界上消失,比如在全球每年杀死60万人的流感病毒,每年杀死70万人的艾滋病病毒,每年杀死上百万人的肺结核病菌,等等。这当然不是我们愿意如此、希望如此,而是只好如此——不是主观上不想清零,而是客观上无法清零。共存,我们是被动的,无奈的——


    15、因为不论是给个体治病,还是为群体防疫,都必须在“病菌危害、防治成本、防治收益”等方面进行权衡与取舍。危害大的病病毒,值得花更高的成本去消灭,比如对致死率高达30%的天花病毒,人类采取普遍接种牛痘疫苗的办法,全球配合打持久战,这才逐渐消灭了天花,而不是一声号令,迅速归零。


    16、因为疫情防治,需要人群配合。致死率越高的病毒,人们主动防治的配合度越高,比如致死率高达90%的埃博拉病毒,人们唯恐避之而不及。致死率11%的非典,也在人类积极的防治下偃旗息鼓。反之,致死率越不吓人,人的配合度就越低。所以凶猛的埃博拉病毒致死总人数,反而远远不如我们习以为常的流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2-1 09:26
  • 签到天数: 66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1-8-16 09: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17、我们常讲抄作业,用学习来类比防疫,但二者迥然不同。学习上,差生的成绩再差,也不影响优等生的成绩。新冠防疫上,想要长久保持优异,就不能有差生。不同国家的行政执行力,不同群体的防疫配合度,不通医疗水平下的防治手段,参差不齐,无法统一。病毒只要在一个区域仍在传染,就可以在其他区域卷土重来。也就是在病毒防治上,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单个区域实现长期清零,第15条不能不考量。到底怎么做,需要“全球环境、疫情发展、疫苗效果、自身需要……”各种定量和变量的综合考量。


    18、哪种本来“不坏”的病毒,会变异成害人的病毒,我们无法预知。已知害人的病毒,又会变异出什么新花样,怎么应对是最好的,我们依旧无法预知。


    19、面对复杂体系,我们不可能像先知一样,祭出一套确定性的招数,就此解决想解决的问题。只能推测多种可能,向好前行,在与现实的互动中摸索总结、修补纠偏,解决能解决的问题。这不是投降主义,而是现实主义。


    20、世界如此复杂,人与病毒,是否共存,如何共存,如何对待某一种病毒,我们只能实事求是,根据现有条件,及时采集分析信息,运用探索中不断丰富的知识库,谨慎预测趋势,严格对照现实,持续优化手段。正如IPM油气生产一体化模拟与优化系统所做的那样,找到现实与理想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拿到了最优解。


    PS:本文主旨绝非反对“清零”,更不是非要与新冠共存,而是主张实事求是,根据国内外疫情变化的实际情况,顺势而为,相机而动。仅此而已。

    -END-

    相关链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阳光石油网 ( 鲁ICP备2021003870号-1 )

    GMT+8, 2024-5-19 22:36 , Processed in 0.06667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