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石油网|石油技术交流|石油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查看: 5472|回复: 11

[职业规划] 【随感】我们的人生目标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20-8-5 10: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世界第一大油服公司宣布大尺度裁员2.1万,这是上周的新闻。我当时在休假,没有看什么新闻。这里想提醒诸位的是:不是因为油价,而是因为疫情。

    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我们看到的还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它所激发的各种更为扭曲的“孤立主义”策略肯定会发酵出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些后果我们现在也是可以通过这些大公司的运营策略看得更真切些。

    Annotation 2020-08-03 113121.png

    2.1万是什么概念?据目前我们看到的slb.com介绍他们也仅有8.5万员工,则这一次裁员将是近四分之一的程度。感觉我们将要进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前夜了。

    我暂时先把这个宏观背景放在这里,说一个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却未必被所有人仔细思考过的小问题:穷和闲,哪一个更可怕
    第一步,自然是物质贫乏可怕,也就是穷的压力最大。但是大家其实没有注意到我并没有把“饿”排进来,也就是我们没有讨论“生存”。如果达到了“饿”的级别,达到了“生存受限”的级别,这些讨论都是多余的,还是赶紧去奔饭要紧!我们解决了“饿”或“生存”——也就是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之后,穷和闲哪个更紧迫呢?

    提醒一下:穷和闲是两个不同维度的世界,其实是不容易比较的,但是我们常常会用物质的尺度(也“穷”的尺度)继续去进行这种比较,所以我们更加容易得出穷对我们的压迫,而较少感受到闲对我们的压迫。

    我为何要说这个?

    不知道有多少人去年看过韩国电影《寄生虫》,感受到穷人的无耻和无奈并存的那种“生存压力”。他们的状态就是“穷”,他们没有稳定收入,经常需要维持朝不保夕的生计。但是细看下来你会发现他们并未达到“生存”级别的压力,他们只是在生存边缘无法上升的压力。电影艺术化的提醒我们这种压力带来的心理异化问题的同时也展示着经济持续下行给每个家庭到每个穷人施展的逼迫。

    不客气的说:我们都在进入这个状态的路上,还不仅仅是油气行业。

    是的,我们会随着经济下行渐渐丧失那种“只要努力就有回报”的自信,进而我们也会失去对于未来的预期,可能相当多数人在这个阶段同时丧失了自我实现的基本动力,然后我们才真正进入了并不直接饥饿但是更为窘迫的“贫穷”状态——一种近乎《寄生虫》电影表达的基本心态。

    伴随着这种贫穷状态的持续,低就业率和低消费率会导致我们最为窘迫的“近视贫穷”阶段。我们自然没有知识和技能储备,但是具有某个职位的人员其实也只是最初进入角色的时候门口开的比较大放进去的,他们在知识和技能上未见得一定高于失去工作的人。换一个更为通俗的说法:社会大多数的角色都具有更高的可替换性,但是也更容易被占有者利用自身优势用知识和技能以外的资源对非占位人员进行封锁性打压。到了这个程度,事实上,职位占有者和职位失去者都是相同的心态,他们都需要利用他们能动用的一切来窃取职位,而无法为职位本身设定的规划更多操心——就像动物界里种内竞争激烈之后会让觅食变得不那么重要(如果还不理解,就看看人类,真正有多少战争是为了食物在开打?)

    下一个问题:你希望在这个阶段做什么?在贫穷逼近的时代,你还记得自己当初设立的人生目标么?

    (未完待续)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7: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oseph 于 2020-8-7 09:14 编辑

    如果诸位跟我一样时刻在反思自己的人生,并且尽量希望夯实自己决策和别人决策对我人生的影响力,就很容易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尤其是我们可以类比着去借鉴其他熟人的人生经历时——一件极为重要、但是很多教科书未必写得足够直白的事实:

    无知并不是愚昧的基础。无知可以通过学习来变得有知,愚昧却可能因为不合理的归因导致知识积累并未增加决策合理性

    是的,就是说“知识改变命运”的表达里存在着某种过于绝对化和过于简单化的误区。这口号在某种程度上诱使我们的教育机制里过于强烈的信息输送,而没有给出足够的智慧修行空间。

    就像我刚刚来阳光开版块来讨论一些事情的时候,除去建模和地质方面的事情以外我特意增加了职业规划这个条目,为的就是能够让大家在减少软件技巧探索上的精力花费的同时也能更为有效率的思考一些职业规划方面的事情。

    当然,我知道这很难,很难很难。

    到了逆境阶段,尤其难一些。

    我只是在想:如果你跟我一样,是一个对于未来到底如何不愿意在事前完全确认——除去死亡这个终结点以外,其实即使是死亡我也不希望自己清楚知道自己是怎样和何时死去的——的人,那么我们就是喜欢看Groundhog Day的人,也是喜欢看Fight Club的人,那么其实我们就不怕冒险,不怕改变,不怕学习更多新的知识和技能。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我觉得是不断挖掘自己的愚昧点(或者叫做自欺点),不断探索自己的实地儿所在。

    在我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见过大量尸位素餐的官员。他们永远可以讲最正确也最没有操作性的话,他们讲话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或者为了别人的面子。类似“第一点,一定要从可选的圈闭里选择最好的打,一定要论证好圈闭的成藏要素。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放过,放过就是对公司对前线的不负责任。第二点,一定要严控成本,高于成本上限的井坚决不打。我们打井为了什么?为了更多更好的产油......第三点.....”一般都有五六点。如果你刚刚入行,会觉得这人眼界宽定位高思路清晰简直就是人才难得,只有干了三五年的一线人员才知道这些所谓的建议一条都无法在实施角度上发挥一毛钱作用。这就是官僚,在很多公司——无分中资外资、无分国企私企——普遍存在着,你必须理解这种存在给我们带来的骚扰和好处:最低的一个好处,就是提醒自己在任何一个年纪和任何一个场合都不要这样无知——其实,应该说是“愚昧”,因为这人肯定是有足够的知识的,却缺乏足够的智慧

    我的职业规划,确切来说,我的人生规划,是针对自己来负责的。所以很多时候我看起来既不近人情也不接受别人的建议。我对于要求和建议的理解永远都是:你能负责你才有建议权;如果你说仅供参考,那么你只是个信息而不算是建议。在我看起来建议是具有排他性的、决策性的指导,所以建议的目标就是让对方能够按照某个方针去有效执行(跟命令比较起来,建议可能只是没有业绩指标的要求)。但是信息则是平等而且永远只是参考价值的。你可能会注意到,我刚刚来这个论坛的时候跟现在的想法会不同,会强烈的建议你去如何如何。现在则不会,更多的只是讲一下我自己在如何思考。这就是信息,而不是建议。

    我对自己的最低要求:不断脱离愚昧

    (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08: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退潮是我们这一世代和我们之后的几个世代都不曾经历的,所以我们其实是完全一样的没有经验和没有方案。

    我举一个短期的例子罢。

    大概五年前,就是上一次油价下降到二十多块的时候,一个从中国调到加拿大的朋友失业了。他一开始还坚持要等油气行业复苏,而且也真的继续在油气行业内寻找到更多机会,很快他找到了另一家规模较小的油企。虽然待遇和公司发展方向都跟之前有了很大不同,但是他还是很快适应了新的节奏。可是他的一年合同到头,新雇主没有跟他续签,不是他的业务能力或者合作的问题,而是他们公司陷入了财务问题。他再次想找工作的时候发现第二波更为严重的油价下跌开始了。他甚至开始考虑中国、非洲、南美等外国机会,但是这样的机会也都在开始裁员,他说第一次感受到“哀鸿遍野”到底是什么感觉。

    什么是“哀鸿遍野”?按照这个朋友的描述,当时加拿大的能源是它的重要产业,一旦开始行业性不景气就会带动油气行业的大批失业者向其它更少收入的服务业、销售业蔓延。如果不能及时制止住油气行业的不景气,很多门槛较低的行业就开始遭受冲击。而更为悲惨的是一些老专家,他们转行的可能性较低,学习新技能的效率也变得比较差,就会长期困于这种无业状态。

    无业状态并不马上导致挨饿,可以吃积蓄,可以吃救济。但是,摧毁了很多人再一次寻找就业的信心,有些人宁可自己先注册一个小公司来打零工也不想像我朋友这样刚刚受雇转身再来一次伤害了。

    (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1: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有趣的流行说法叫做“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而贫穷最为直接的限制并非是基于钱的考虑,而是基于稳定发展或者暂时挫折之后的发展空间上的考虑——换言之,我们真正被扼杀的,我们真正被戕害的不是想象力,而是我们对于未来的愿景

    当我们对于未来的发展开始失去信心,我们的规划就会变得越来越短促。

    我也给大家举个例子:如果你观察过周围的小贩或者出租车司机,你会发现“迷信”在他们中间的流行度要高于理论研究人员,而一般私营老板对迷信的态度则介于小贩和理论研究人员之间的某个位置。请问这是为什么?

    你一定要想清楚这个现象发生的原因,否则你在面对类似的困境之时也会难免陷入相同的境地。

    本质上,就是你对未来的信心程度的一种表达——越看不出未来规律的人群越倾向于外部因素会干扰他们的日常,这就是对于日常波动性的一种心理对抗。他们需要用一种可解性表达来抗拒他们现在每天不可控也不可预测的状态。

    当我们的人生航程出现紊流,什么人会相对比较镇静呢?我们中间经常经历紊流的人,我们中间对于死亡不那么抗拒的人,我们中间通过某些训练获取了紊流或者死亡知识的人。

    贫穷不一定限制想象力,但是它一定会限制我们的目标规划能力。我们能做的就是面对紊流的心态调整,——而事实上,你不做调整也最多就是选择一个迷信方式去缓冲自己的心理压力罢了,——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干预自己的行为模式。这其实并不是贫富的问题,而完全是个人心态的问题。

    最近我浏览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转了梁文道写的一个小短文,他的主题我且在这里忽略,只是他列举了一个他国中时代的例子:一个退伍军人家庭的同学,他家总是擦拭得一尘不染,他被洗得发白的衣服总是整齐而干净。梁文道认为这是中国士大夫的一种精神,叫做“安贫乐道”。而我则在其中看到了别的东西,更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东西。

    我曾经不止一次提及我年幼丧父这个情况,这也是我小时候遭遇的最大一次紊流,这一场变故几乎是颠覆了我此前所有的少年梦想,即使在当时我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飓风教会了我很多。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这些,也可以参考一些文学读物。飓风要吹走一切的时候,郝思嘉坚持告诉自己:“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其实郝思嘉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规划者,但是她是一个具有坚韧的生存力和持续执行力的人。尤其在一个动荡到无法预测未来的时代,她的这些精神带给她的经验后来证明是远大于那个受过很好教育的邻居卫希礼了。

    贫穷和富有都经历过的郝思嘉坚持着过每一天,而且是每一个全新的一天,每一个越过了失败或者失望以后迎接未必足够有希望的一天。她挖掘希望,她寻觅希望,她坚持着要培养她的生存。

    你能想见吗?郝思嘉在她贫穷而且茫然的时候,其实她的物质基础肯定远逊于现在和平时代我们这些人中的任何一个,她甚至也不是相对富裕的一个的时候,她有些东西却开始发生作用,她的哪些超越了同类的思考在激励她继续呢?如果你想不清这些,你在漩涡中就更容易看到自己逼近卫希礼的窘境。

    (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1-30 08:51
  • 签到天数: 14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20-8-6 15: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20-8-7 10: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脱离愚昧是一件比脱离无知更为艰难的过程。

    信息的摄入是每个人每天的必备功课,即便他没有主动摄入也很大程度上会产生信息交换。但是信息向知识转化,知识向智慧的转化则绝大部分未必能够按照“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的模式推进。

    也给诸位举一个例子。前一阵,我说的前一阵好像也有好几年了,流行“一万小时训练”,认为一个人进入一个行业需要大约三至五年时间才能成为专家。是不是这样呢?答案是不一定。道理也很浅显,不同的专业需要不同程度的熟练和理论基础。一个外科手术方向的专家需要多久的训练?一个成熟的相声艺人需要多久的训练?一个优秀的飞行员需要多久的训练?我个人认为除却了天份以外还可能需要远超过一万个小时的“专业浸泡”。对比而言,有些专业则可能并不需要这么长时间的肌肉习惯或者临场发挥式的训练,好比说包包子(我不是说配料一类的,只是讨论包这个工序),快递,收银,地质建模(单纯建模,不负责地质观点)等等。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确实容易接受“一万小时”这种理念,因为我们做的大多数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工序本身,而是在工序中渐渐拓展到工序相关的知识领域内。

    忘记是什么时间了,一个年青的同行给做一个专业软件的培训,软件已经很熟练。我问了一下,大约软件已经有了十年的接触,就忍不住提醒他多关注一下用户的最终目标到底是什么。看着他客套的眼神和习惯性的礼貌,我就知道他在软件培训这个领域比较难成为专家,不是因为别的,只是能够看出来他的上进心不足。Steve Jobs提醒我们“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其实我们还是能够从最开始的阶段就看出一个人是否有着那种饥渴感,——不管是原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眼睛里闪着灼热的光芒,对于未来充满了期待。这样的人,哪怕是会经历过如同郝思嘉那样的磨难,只要他保持着这种状态没有太大的改变,他就仍然会在相对的时间内不停提升自己去适应生存环境并达到他原定预期的某个高度附近。但是,如果上进心不足,则即使他出身名校、入职五百强,最后也成绩平平。——请诸位拍着自己的良心想一想:清华北大的入学者没有一个会比我们这种石油地质类院校的成绩差,但是他们中最差的人却肯定在毕业后大约十年左右变得远不如我们这些高考失利者中的佼佼者,不是吗?

    我不知道各位同行哪一位喜欢看社会心理学之类的东西,你要知道,任何一个群体都会渐渐产生差异和分化,新的分化群体还要按照运行再一次发生差异和分化。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基本社会属性会因为他在群体中的位置和期望而不断的改变。有些人迎接这种改变,有些人抗拒这种改变。抗拒这种改变的人我举一个例子“北大毕业生杀猪事件”的始作俑者和推波助澜者,而这些推波助澜者中的绝大部分也同样在自己的人生规划上存在着“已经差不多,已经奋斗过”的心态。

    再举一个例子是每年高考都在盯着“高考状元”,那么针对高考状元有人系统统计过他们在高校在职场的发展又是怎样的吗?我想不一定每个高考状元都最后走完了他们的人生规划,甚至可能相当比例的高考状元后来在职场中反而是很平庸的。可惜我们没有BBC,帮助我们拍一个纪录片,五年设一个checkshot,对比二十个高考状元和二十个高考中表现平平的人,我们真的会看到他们不断在变换所居人群的时候会渐渐发生差异化和期望变化的路线图。

    换言之,即便你暂时一个阶段成功了,也无法在平庸心态下继续保持某种成功的优势。你如果希望自己能够脱离那种贫穷带来的局限,你需要的就是永远不要让思考停息,永远不要让自己放弃。

    (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2-18 10:22
  • 签到天数: 520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20-8-9 23:04:47 来自阳光石油论坛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刚过一年,我已经处于了一个项目经理的角色,好多地方需要学习但是确实已经没任何时间看书了,并且每次汇报就感觉自己在忽悠。好着急啊,行业里有真心做技术的乙方私企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20-8-10 00: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ninedays 发表于 2020-8-9 23:04
    刚过一年,我已经处于了一个项目经理的角色,好多地方需要学习但是确实已经没任何时间看书了,并且每次汇报 ...

    首先还是恭喜职位变迁,不管如何,经历不同的角色都是自己的财富。

    关于乙方是不是“忽悠”,或者如我在《没有星星的夜空》第一集中让一个兄弟更为直接的问法:“我们不是骗子罢?”我相信这是很多人都在职场需要经历的一种直觉感受。

    其实即便是做甲方,仍然面临类似的问题——比如,是否需要在业绩上欺骗总部?是否需要在业绩上欺骗股民?是否需要在业绩上欺骗资源国主管部门?等等等等,甚至可以公开讨论,公开表达以欺骗为目标的“大义为先”、“集体为先”、“国家为先”(就仿佛乙方的公司为先、业绩为主是一个意思)等等论断。

    只是这件事我觉得本质上是这样,——虽然我遇到的有些老板、有些领导未必认同我的视野,——决策在我们这个行业总是机会和风险并存,最有价值的建议永远都是能说清楚机遇所在方向和风险所在方向的,而不是拍胸脯打包票、擂大鼓唱高调的一面之辞,人为雇主做事是一个维度,说清利弊之后劝客户选择自己也是一个维度,只要有信心自己在做自己希望做成的事情;也能够在不弄虚作假的情况下跟客户(私下)沟通清楚他决策的处境,这就不是欺骗,而是功德。

    一时之利和一世之利有时候不太容易看清楚,尤其是在某个阶段,尤其是在某个中间层的位置。我比有些管理者水平高就高在我读过历史,知道历史积淀到最后还能剩下什么,而不是一味只能被胡萝卜和大棒搅动莫名。就问自己一句:如果这是自己的事业,你要怎么说服客户来体验你的产品呢?你把这个事情想明白了,别的就没有那么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21-8-1 11:51
  • 签到天数: 360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20-8-10 09:04:43 来自阳光石油论坛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功德箱也只是寺人谋生的工具,香火虽胜,泥人未取一份。本于堂前跪,怎盼三武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20-8-10 09: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昨晚的话:

    我喜欢听相声,听多了就会略略了解他们行业的生存百态。

    我喜欢听相声也是因为离开油田之后身子漂泊跟江湖人有某种互通:凭本事吃饭,凭客户打赏。(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如果说是给钱就是客户的话,我的客户永远都是老板,而我能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则是基于我希望帮助老板去解决他客户的问题。维珍集团那个传奇创始人曾经说过一句话,原话忘记了,大意就是:你想如何对待你的客户,你就如何对待你的下属,让你的下属去回报你的客户。我则因为自己不是老板,经常反用这一句,就是:你想如何对待你老板,你就如何对待你客户,因为你客户是你老板的客户,你老板最终靠他们拿钱给你发薪。)

    但是客户给你票钱和赏钱并不是看你吆喝,而是看你是不是全力在帮他。我此前有过一个老板,他喜欢说跟客户双赢,就是我帮你实现业绩,你帮我实现业绩。这是典型的销售视角,也是每一个技术都需要揣摩和学习的一个视角。很多时候,双赢都很难,因为老板真到了他算成本的时候是跟你算,你帮他“围主顾”的热情在他看起来都是白浪费他的钞票。这种情况销售遇到的其实更多,你如果愿意,跟他们交流交流就会听懂更多决策压力和决策动力的关系。但是本质上这仍是江湖思路:就算你不给客户见真东西,你给老板还是要见真东西,你至少要让他觉得他给你这么一份薪水他值了。相声经常跟观众一个套话:“能耐是假的,力气是真的。学徒我有学到学不到的地方,您包涵着听,我有一分使一分,有十分就使十分。您没看到玩意儿也不能让您白来,您看看我这一身的汗一嘴的泡也是学徒我尽心侍奉您这一段相声了!”这是撂地儿时代的话,也是为了讨一碗饭钱,但是说的是不是实话呢?也是实话,我有多大能耐使多大能耐,不藏不掖,这就叫艺德。学相声的人大多油滑,因为需要临场应变的时候很多,但是最后能从这群人里杀出来的却都有几手硬活儿——他们术语叫“把杆儿”——就是因为在众多从业人员的油滑里还是要靠某一项定力先把自己挂住,先把能耐练足。耍嘴能不能活、能不能红?能活也能红。王自健、高晓攀都是红过的(单纯说他们在相声这一个地儿,不算其它演出形式),但是要想留下,他们的基本功不扎实,他们演出持续的没卖上力气就让他们很难在后续有所发展。即令是何云伟、曹云金这样天资聪颖、基功扎实的相声演员,跑几年的套路也就没办法在笼住常客,一个不小心也就没办法靠相声为主业了。我们看看这些相声圈业态其实还是能对比出我们这个圈子的情形的,大浪淘沙,时间最能说明一切。

    抛开相声圈子不谈,也还有一层类比,让你看到不同圈子里发生的事情都是一种重复。村上春树有一本书叫做《身为职业小说家》,他就指出小说家这个行业要想成为一个职业是需要耐力和摸索出自身发展模式的,很多聪明人因为聪明就会发现写小说太煎熬而找到更快赚钱的路数,所以他们中间最终可以留下的也都是基本功扎实,所谓笔耕不辍的一类。这是小说家。我们再说一类是艺人,我可以百分百真诚的说,以我的职业观点我不会喜欢鹿晗、黄子韬这一路的明星,不是他们真诚与否,他们圈粉能力如何,而是他们明显是有能耐没力气的人,他们入演艺行这么多年基本功都谈不上,这种人三五年十来年可以,但是以此为业成为梁朝伟、迪卡普里奥这样的所谓“老戏骨”的可能已经很低了,也就是村上批评的“太聪明”的缘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阳光石油网 ( 鲁ICP备2021003870号-1 )

    GMT+8, 2024-5-19 05:31 , Processed in 0.06497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