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石油网|石油技术交流|石油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查看: 6923|回复: 19

我这十几年----从事石油工作的一点点体会。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1-5-12 17:14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20-1-13 12: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抱朴守拙,求真务实


    十几年前,当我硕士毕业离开学校的时候,以为我不再需要投入特别多的精力去学习了。可是,在后来的实际工作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逼的我不得不又去学习了很多的东西,甚至比在学校时候更努力,更深入。甚至于在今年秋天,带着问题和困惑,我又重新回到了大学校园,开始了新的求学之路。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1-5-12 17:14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2: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回顾一下过去这些年的工作经历,以及在工作中的一些思考过程。
        2007年,我硕士毕业,没有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选择三大油公司,而是另辟蹊径,去了北京的一家私企,那时候的我,心中充满了光荣和梦想,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闯荡,能吃苦,会很努力,可以做的很好。
        当我来到公司,第一次看到他们力争把潜山里边每一个轴都追得清清楚楚时,我马上就对他们肃然起敬了,真是很精细,而我当时并没有想到,在不久之后,我也开始了这样的工作,这样想起来,我不得不佩服自己的适应能力,当然,还有学习能力。
    是的,人最怕“认真”两字,当我几个月后花费了若干的时间和心血把那原本满天飞的断点都归并、理顺,把上下乱窜的地震解释层各就各位的时候,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中一次莫大的提升,从态度,到方法。
        这期间开始接触双狐、卡奔等软件,并随着工作的进行,不断学习了精细地层对比、合成地震记录制作,借助相干体资料解释剖面、制作断层polygon、构造成图,等等等等,慢慢把一整套工作流程都贯通了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1-5-12 17:14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2: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后的一年,主要是对工作软件学以致用的过程,针对甲方的具体工作目标进行精细的工作。最大的体会就是:我们所做的工作,做一样就应该是一样,一定要对每一步的成果进行落实,不落实的就是无用功。只有前边的工作做扎实了,后边的工作才有意义。
        2009年主要还是熟练使用工作软件的延续,对一些平时用的不多的模块以及用的很少的一些方法进行摸索,可以用的尽量用起来,哪怕只能起到很小的辅助作用。因为多一种方法多一种手段,就多了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是对相关工作的相互验证,都能反映到最终的成果里。另外就是不再满足于做好手头工作,而是开始思考“这么做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的问题。不断的开阔思路,吸收前沿性的观点和理论,比如大民屯南部的“隐伏走滑构造”,就是当年的最新观点,这些新观点有时候能帮助解决很多以前很难解释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1-5-12 17:14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2: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这一年思考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在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后,在接受一项任务之前,首先要判断该任务的重点、难点在哪,该任务能干到什么程度,达成什么目标,完成该任务需要多长时间,不光要做到心里有数,还要第一时间进行反馈,哪些内容是必须做的,哪些内容可能是达不到初衷的,哪些内容是没有意义可以不做的,并确定工作具体该如何去进行。制定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去完成。
    但以上这些还仅仅基于正常情况,但有时候不得不经常同时面对几个项目的内容。常常是白天干这个项目的工作,晚上又干另外一个项目的内容,或者正干着这个项目,另外一个项目又很紧急的需要提供各种成果、数据。如何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多个项目,并且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好,这不仅仅是对个人工作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心理承压能力的考验。
    同时面对几项任务时,要先列出所有任务,然后按照任务的紧急程度、重要性以及难易程度进行排序,然后再一件一件的去完成。实在是事情太多的,就按几件最费时间的事情进行分块,哪一块必须在什么时间之前完成,就算是不吃不睡也得完成,不然就会影响到下一块的工作,形成连锁反应。
    工作是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你干的工作越多,接触的面越广,应对的问题越复杂,你就越能学到更多的东西,积累更多的经验,更快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1-5-12 17:14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2: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开始,不再局限于构造研究,开始更多接触地球物理应用方面的内容。在储层反演井震结合的过程中发现,该区地震与声波时差的对应关系不好,而与电阻率曲线对应较好,因此在反演的过程中,先进行了测井曲线的标准化,而后利用电阻率曲线对声波时差曲线进行了重构。这其中又涉及到各种细节问题,比如基线漂移、整体平移、异常值处理、利用高通滤波修正趋势、消除特殊岩性的影响、重构过程中两种曲线的加权系数,等等。利用重构后的曲线进行的储层反演结果,与已知井对应关系很好。不过,若干年以后,这个曾风靡一时的方法又被主流圈子所摈弃,因为这样的人为干预是功利而不符合逻辑的。当然,这是后话了。总体来看这也是探索路上的一个过程吧,偶尔走弯路是正常的,只要不是越走越远就好。同时,这样的一个思考与实践过程,正是之后取得进步的阶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1-5-12 17:14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2: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这一年有个钻后评价的项目让人印象深刻。目标区位于中北美地区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海上,钻前我们已经做了一整套工作,包括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构造分析、储层反演、资源量计算等等,但是这个项目本身也存在着资料品质差、勘探程度低等硬伤,实钻之后,与原来的预测差别较大,需要从钻后评价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针对本区特殊情况,我们与国内某油田一批资深专家每天开会研讨,历时两周总算有了一个较明确的说法。这样的思考与讨论过程对个人的成长非常有好处,由之前单一、片面的认识到各学科的综合评价,继而上升到了思维模式的高度:能确定的要肯定,不能确定的要指出来,做结论要留有余地,同时要强调依据。要对我们的工作成果做到:知道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能做到什么。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做每个项目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1-5-12 17:14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2: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是表面顺风顺水但实际暗流涌动的一年,过去主要以工作量来瓜分蛋糕的路越走越窄,取而代之的是以领先技术、特色技术来在竞争中占据先机。这就需要看清前进的方向,掌握先进的技术,别人能做的,我们要做的好;别人做的好的,我们要做的又好又快又系统。
    这一年对地球物理应用的实践更加的广泛和深入,除了最基本的属性提取、储层反演等等,对地层速度的研究及层析空变速度场建立技术、WVD流体检测、断裂识别技术、河道检测技术等等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和较熟练的应用。而这些技术,大多是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来的。这些技术的发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在出现一定成果之后,马上敏锐的意识到可能会出现不错的效果,并从频率域去做工作,并最终得到比当时任何已有方法更清晰更直观的结果,这则体现了不断寻求创新的工作态度,以及想到也能做到的执行能力。
    另外,针对该区的两大难点:低幅度构造高点不落实和油气显示与构造不匹配的问题,对该区的速度作了精细分析,提出相同层速度不同层厚导致沿层平均速度倒转的认识,并利用速度谱速度和井点速度进行佐证,找到了速度倒转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合理的速度场,并得到了可靠的时深转换结果。
    而关于油气显示与构造不匹配的问题,结合了以前在其他区块的工作经验,尤其是大民屯潜山底界的突破,考虑该区油气显示与古构造关系更为密切的可能性。为了验证这一可能性,恢复了油气充注时期的古地貌,制作古构造图,结果发现油气显示与古构造惊人的匹配,从实践角度证明了这一现象。而为了从理论上找到依据,则广泛的查阅了相关文献,并与业内人士进行了多次交流,并最终确定了该区 “断裂+构造+岩性体”有机叠合圈闭的成藏模式。如果再经过钻井能验证并推广这一模式,那将对该区是非常大的突破。
    总之,这一年是对个人成长最关键的一年,在硕士毕业前五年的积累之后,这一年自主做了很多的创新性研究工作。不仅仅是在当年圆满的完成了任务,这些思路方法和手段,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1-5-12 17:14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2: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感受最深的就是同行的压力,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我们不是在唱独角戏,而是在和其他单位比,和其他人比。在小学到大学的不断筛选下,我们这一行业人员的素质差距其实并不大,所以永远都不要以为你比别人更聪明,你只能是——比别人更努力、更用心。而从业者的经验在经历了刚开始三五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后续的提升将变的非常缓慢,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在缩小。所以,也不要轻易以为你就比别人正确,你只能比别人更用心。
    从技术角度来说,这些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摸索出了一些特色技术,例如保幅处理+分频处理+层拉平+倾角检测/反射特征/频谱特征,这些技术单独拿出来很多人都会,但是几种技术合理的综合应用,并取得不错的效果,绝大部分人就不会了。甚至,目前分频处理方法多种多样,用一个更好的软件更好的方法来获得更好的效果,再在此基础上做做工作,也能在某个时间段成为特色技术。多动脑,勤动手,不断摸索,找到适合本区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在关键点上下足功夫,细节上做的更好,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另外一个体会就是一定要实事求是。在资料允许、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取得最好效果,不过度浮夸,也就不会因为浮夸而不得不人为改变一些结果。多年来,能在老客户那里积累起良好的声誉和信任度,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了踏实苦干、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的工作成果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
    一个项目下来,首先要对所有资料做全面评估,这个项目能做到什么程度,重点、难点在哪,可以采用哪些应对方法,预计能取得什么样的结果。然后,实时反馈。当然,这些应当基于两个前提:1、足够的经验与细致的分析确保判断基本准确;2、足够的水平确保“我做不到的别人也很难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有可能做到”。如果觉得个人判断可能会有偏差,可以成立评价组来进行评价,发挥团队的优势,聚合团队的智慧。
    这一年在频率域上下了很多功夫,也取得了一些拿得出手的成果。但是由于非地球物理科班出身,只能大概的把握其思路方法、思维方式,在具体的算法改良等方面很难更进一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1-5-12 17:14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2: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5-2017)后来,又陆续在频谱分解、亮点识别等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地球物理方法对地质研究的重要性,定量、半定量思维方式与传统定性方法对比的先进性,并且这一理念要时刻的融入到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去。我们的工作流程应该是规范的、逻辑应该是严谨的、成果应该是经得起检验的。另外,在这个基础上,要开拓思维,敢于创新,做出亮点来。
    2017年元旦之后,由于家庭的原因,从北京回到了武汉,跨行从事了近一年的金融投资工作。而敢于跨行,主要还是对个人已经养成一种科学思维方式的自信。这期间做了大量的数据统计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律的总结,拟合公式,自学编程,将自己的结论变成可执行的模式,并与实际走势进行比对。当走势与模式不匹配时,分析原因,是自己没考虑到,还是表达不到位,还是市场被操控故意反着来。然后再进行改进,并且试图从逻辑和心理学的角度去解开这些疑惑。虽然很多的基础工作看起来是非常枯燥的,但每当一个几千行的代码能够顺利执行,都会带来一阵莫名的激动,这表明,逻辑是严密的,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就这样不知不觉过了一年,好几次以为接近成功,但总是差一层窗户纸。后来才醒悟,我的优势其实还是在地质领域,在这个领域我投入过大量的精力,耗费了很多的心血,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多套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方法。而在金融领域,再努力我也还只是一个新人,仅仅努力是不能替代时间和实践的。所以,18年4月,我又重新回到了地质行业。令我感到欣喜的事,虽然一整年每天接触的全是K线图,但当我再次坐到工作站前时,过去的那些感觉,一下子全都回来了,就像昨天才刚放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1-5-12 17:14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2: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跟着老师一起做科研,时隔多年再次回到学校这种思维模式下,对很多东西又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比以前更愿意静下心来进行学习和研究。
    以我的专业——构造地质学来说,构造地质学本身就是一个很宽泛的学科,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既可以由大及小,也可以由小及大,既可以从运动学动力学的角度去思考,也可以从年代学证据学的角度去分析。因此,关于构造的学派很多,观点千差万别。因此,首先必须得通读各家观点,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体系。然后要学会分辨各类型的证据,将证据进行分级,哪些是可信度最高的,哪些有可能只是局部存在,利用逻辑关系将这些证据串联起来,使逻辑上能够自圆其说,证据上能够提供有力支持。
    例如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渤海湾海域潜山构造演化的课题,首先识别到了潜山内部的负向结构,脑子里马上想起之前在胜利油田也做过类似的项目,潜山内幕相似的结构,再对这一结构的地层进行确认,确实都处于同一个演化阶段,是由于印支期的挤压剥蚀造成的。这样就将渤海湾海域和胜利油田在时空上连为一体。之后对断裂平面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基本都是北西西向的构造格局。而在教科书中,传统观点认为印支期是华南华北板块近南北向的剪刀差式碰撞,形成的应该是近东西向的构造。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当时近东西向,后期发生了板块的右旋?还是传统观点有误?如果是右旋造成的,中生代时期的左旋从传统观点来说是比右旋作用更强的,为什么不是形成北东东向的格局呢?带着这些问题,先把区域内比较落实的构造通过剖面和切片进行了确定,发现了北西西向、近东西向和北东东向的多方向构造,然后对这些构造从成因和构造行迹的角度分成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等多个期次。之后广泛的查阅了相关资料,从太古代以来全球板块的相对变化,漂移、旋转和碰撞,到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从早期的局部发育到后期的贯通,再到次级走滑断裂在不同时期的发育特征,地层被左行或者右行的切割,不同时期低级别断裂方向的转变等等,将零零散散的确定性证据全部装进区域构造演化的框架内,最终得到一个比较明确的潜山形成演化过程认识。
    再如之前另外一个课题,生产单位对区内的构造格局、构造演化都有太多的疑问,需要我们帮助厘清。我们首先对断裂的期次进行划分,发现这些不同方向的断裂是不同期次所形成的,同样也是由于不同的构造应力背景所造成的,成功的解答了他们的疑惑。之后,利用逐层回剥的方法,将断裂和坡折对沉积的控制作用一层一层的展示出来,哪个时期开始发育,哪个时期比较活跃,哪些时期是持续发育的,这样的模式是否与应力背景匹配,等等。而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也有助于沉积和成藏模式的建立。所以,现在的构造研究不仅仅是对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本身的研究,还涉及到多学科的综合分析及应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阳光石油网 ( 鲁ICP备2021003870号-1 )

    GMT+8, 2024-6-16 02:45 , Processed in 0.07008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