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沦落睡牛棚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些石油公司和地质学者认为,中国难以形成大油田,这就是所谓的“中国贫油论”。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德民果断拒绝了留校,主动选择了奔赴刚发现的大庆油田。
没想到,这一呆就是五十多年。
其间,有一段神奇的岁月,很多知识分子纷纷住进牛棚,王德民自然未能幸免。
但王德民并没有怨天尤人,哪怕七八月总是多雨,哪怕牛棚里翻个身就被淋湿。
来源:纪录片《人物:石油专家 王德民》
那时,王德民被分配到基层试井,白天和其他石油工人一起做体力活,100多公斤的绞车全靠他和工人抬,把千米以下的仪器摇上来,一天要测十几口井,井距500多米。到了冬天太冷,仪器无法下井,他会脱了棉袄给井口保温,靠身体的温度来完成任务。
人民网微博刊出王德民上世纪60年代与钻井工人在井场劳动的老照片
这样的强度下来,普通人早已累趴,休息时间只想名正言顺地休息,但王德民偏不,他做什么都好做到最好,亲生哥哥都评价他“是一个很倔强的人”。
来源:纪录片《人物:石油专家 王德民》
业余时间,王德民全用来搞科研,硬是将当时国际通用的“赫诺法”抛下,在1961年研究出大庆油田专属的油井压力计算公式“松辽法”,大幅度提高了测试精度。
王德民的研究脚步一迈开,就停不下来了。从1970年初起,经过400多天,上千次实验,他获得了2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许多成绩更是让国外的专家赞叹不已。也因此,国外众多高校机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都被他谢绝了。
1965年,首次研制了用钢丝起下的分层测试工艺;
1978年,他组织研究的"偏心配水工艺"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5年,主持完成的"大庆油田高产稳产注水开发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0世纪90年代,组织完成了"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攻关,推广了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应用;
21世纪,提出并组织开展了三元复合驱、泡沫复合驱、高浓度聚合物驱、用三次采油方法开发三类油层以及与化学驱配套的工艺技术等项研究工作,让大庆的可采储量又增加了8亿吨。
忘我工作中的王德民
现在看王德民,光环耀眼: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东北石油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而光环背后,不为人知的是,被批斗时的不堪,不准科研的苦闷,妻子受抄家影响患上忧郁型精神狂躁症只对他发病后家庭破碎的痛楚……这些,他从不抱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