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品质源于技术 服务源于态度 这是阿什卡微信公众号的第639篇原创文章 首发于2019年5月14日 ▽ 作者:中海油研究总院开发研究院院长 胡光义
丹霞蔽日,彩虹垂天。谷水潺潺,木落翩翩…
曹丕同志对着漫天红霞吟出《丹霞蔽日行》时,应该不会想到,1700多年后,中国矿床学家冯景兰用“丹霞”二字给一种瑰丽的地貌命了名,干巴巴的地质学词典里从此有了一点诗意。
丹霞这个名字,从此不再归广东韶关丹霞山独有,只要长这样的,不管啥山,就都叫“丹霞地貌”。
看山像霞,看霞像山,是吃瓜驴友的最爱,因为这很诗意。但地质学家的诗意是无法持续12秒以上的,他们非要给丹霞地貌的形成限定几个前提条件:
(1)受到地壳运动影响,区域构造运动抬升,风化和水流作用可以沿着断裂带向下切割形成沟壑。
(2)地层受到的构造应力影响较小,基本保留原地层平行关系。
(3)陆相沉积,氧化环境使得岩石中富含铁质变成赭红色。
啰嗦这么多,其实就三点:加工工艺、条件规范、材质材料。
说到材料,我就想起一个奇怪的现象:
在我国,可以形成丹霞地貌的厚层红色砂岩、砾岩一般都产生于中生代(2.52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及其以后的陆相地层。 为啥呢?
难道是专门给爬行动物定制的景区?当然不是。
真正的原因是,在中生代以前,咱国大片面积是海洋,证据当然是海洋留下的沉积岩层。
比方说在扎尕那景区,就看到巨厚的碳酸盐岩,这些巨大规模的碳酸盐岩岩层,就是海洋沉积留给我们最好的证据。
还有,我们在冶海湖四周山崖上也看到了碳酸盐岩层,而且看到了岩层中的各种生物化石,䗴科(小螺)、菊石(大螺)和瓣腮类(贝壳)化石的存在充分证明了碳酸盐岩岩层就是中生代以前的产物。
䗴的中文名是李四光先生所命名的,因为其形态像纺纱用的纺筳,加一个虫字旁构成,是不是很形象?
䗴、菊石和瓣腮类化石都是广泛分布于古生代的典型海洋生物。
之所以说赭红色砂砾岩是晚于碳酸盐岩形成的,还有一个关键证据,就是在冶海湖西北岸悬崖上看到的地层结构关系。
我拍到的这张照片中,红线条是一条大断裂。因为断层右侧只看见红色砂砾岩,而倾斜的碳酸盐岩没有出现,使得红色砂砾岩与左侧倾斜的碳酸盐岩岩层接起来了,这意味着地层年代错位了,由此判定断层。
桔色波浪线是一条地层界线,波浪线以上是赭红色砂砾岩,也就是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波浪线以下是中生代以前的碳酸盐岩。
图中的地层关系是这样的:
碳酸盐岩岩层首先形成,然后被构造运动破坏的倾斜了,同时遭受了长时间的风化作用,而红色砂砾岩就是在这个倾斜地层的风化面上沉积形成的,所以两个地层的倾角接近垂直。这种现象在地质学上叫做“角度不整合”。它可以证明红色砂砾岩肯定形成于碳酸盐岩岩层之后。
说这个的目的,是为了推论赤壁幽谷的红色砂砾岩应该是中生代(恐龙时代),或至少应该是晚于碳酸盐岩时代的。
材料有了,什么时间加工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地质史上那场著名的构造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正是这场大戏,崛起了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
对地球来讲,这个运动就像“风拂水面,吹皱漂浮污物”一样轻描淡写,但对人来讲,就是翻天覆地的大手笔,扎尕那景区90度直立的地层,我们只能庸俗地再一次感叹人类的渺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