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一般而言,有机成因假说的提出主要有以下几个论据:
①石油馏分具有旋光性。生物有机质普遍具有这种旋光性,而无机质则普遍不具有这种旋光性;后来人们通过对碳质球粒陨石和地幔岩捕掳体中萃取的有机物质的研究,发现这些无机质同样具有生命物质具有的旋光性。也就是说,先前认为生命物质所特有的旋光性和生物标记物,其实在宇宙中普遍存在(不过我觉得还是最好说可能普遍存在),所以无机成因说的支持者说这些有机质的特性并非生命物质所特有。
②石油中相继发现了许多具有生物成因标志的有机化合物,如卟啉、姥鲛烷、植烷等;然而这些东西不仅在碳质球粒陨石中被发现,而且也出现在瑞典锡立延地区的超深井中。
③世界上99%以上的油气田都分布在沉积岩区,这些沉积岩中都存在富含有机质的细粒沉积物。但无机成因说认为,这些沉积盆地都对应着上地幔软流层隆起,上地幔软流层隆起愈高,则盆地的油气丰度愈大。这是因为上地幔软流层中有着丰富的地幔烃碱流体,其中的烃就是油气。
也正是因为这些发现,无机成因说似乎腰杆硬了很多——你原来认为是你特有的东西,原来不是那么特有嘛。但是仅仅通过这些就认为有机成因说是错误的,无机成因说就是正确的,显然从逻辑上还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如果发现了一个白乌鸦,你可以说“天下乌鸦一般黑”被证伪了,但是你不能说天下没有黑乌鸦了吧。
4
但是最近,有机成因说似乎终于迎来了致命的一击。这就是开篇提到的《证伪》。文章认为,有机成因说被热力学第二定律一票否决。
笔者认为,如果有机成因说真的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那它也真是死得其所了。但我们还是先看看《证伪》怎么说。
《证伪》说,2002年美、俄科学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合作发表了建立在近代原子和分子理论、量子统计力学和众数理论基础之上的化学热力学研究成果:热力学第二定律不支持石油有机成因,高压试验表明石油来自地球100km以下的深度。干酪根的成分和结构复杂,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它含有C、H、O、S、N等多种元素,没有固定的结构表达式。尽管这种不确定性,给人们对它的认识增添了诸多变数,但热力学第二定律还是从根本上否定了生命物质生成油气的可能性。
我们生活经验中以葡萄糖分子C6H12O6为代表的动植物分子是C-H-O体系,而石油分子是C-H体系。C-H-O体系的分子链越长,化学势越低、越稳定,而C-H体系的分子链越长,化学势越高、越不稳定。而所有生命分子的化学势(自由能)都低于甲烷的化学势,因而,从C-H-O体系自然演化到C-H体系的过程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所禁止!
然而这并不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一次应用于地质学。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地质学上最著名的一次应用,是开尔文爵士对于地球年龄的一次推算。他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出发,认为地球由一种炽热的状态,降温到目前的温度,时间不会超过4亿年,也就是说地球的年龄在4亿年以下(其实在他心里认为的只有几百万年)。当然他的科学预测比基督教根据圣经的计算,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结果还是错的。研究表明地球的年龄要比这大得多,目前的共识是大约是46亿年!
那么是热力学第二定律错了吗?显然不是。那么问题在哪?那是因为,任何科学定律都有它的适用条件。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针对封闭的系统提出的,可是地球不仅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典型的耗散系统,而且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层次的耗散系统。有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既有和外部的,也有内部不同部位的。
根据普里戈金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作出了新的解释,指出一种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系统在其外参数变化到某一阈值时,通过系统与外界连续不断地交换能量流和物质流,系统可以从原来无序状态转变到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这种自组织的有序结构普里戈金称之为“耗散结构”。简而言之,在无序性状态中输入一个“负熵”即可获得有序结构。
是的,“从C-H-O体系自然演化到C-H体系的过程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所禁止”,那么如果在一个耗散结构中,这一过程还一定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所禁止吗?贝纳通流的形成仅仅需要一点热,无序就变成了有序;C-H-O体系如果能够获得一个“负熵”,难道就不会自然演化到C-H体系吗?
有时我们认为概率极小的事件,它确实也在发生着,如贵州平塘藏字石上由生物化石组成的字的痕迹,其形成概率大致不会大于一只猴子敲击琴键演奏出一段《小夜曲》吧。加拿大阿塔巴斯克河的石油沥青矿难道真的就不能用有机理论解释?我们还是不要忽视生命的的力量以及生命对于地球的巨大改造吧。就拿我们的大气来说,早期的大气组成与现在有着巨大差异,形成今天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生命起到了决定性的贡献,让我们向早期的蓝藻们致敬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