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品质源于技术 服务源于态度 这是阿什卡微信公众号的第615篇原创文章 首发于2019年3月1日 ▽
现代科学诞生以来,人类创造力进入大爆发模式。最近一百年,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知识财富,超过了以往几万年的总和。 所以,有良心的地球人都知道,科学是个好东西。
“科学精神好啊,真的好,科学方法棒啊,真的棒,我是热力学,你是相对论…”
这首歌人人会唱,但究竟什么是科学?恐怕“以为知道”的多,“确实知道”的少。
有人会说,科学,顾名思义,不就是"分科而学"吗?
也有人会说,我虽然说不上来,但心里清楚,知道什么是"科学的",什么是"不科学的"。
这些说法,本身就暴露出对科学的理解偏差。
比如,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门徒就享受了分科而学: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文体两开花。但你知道,那显然不是科学。
比如,“不科学”这个词组,是把“科学”当形容词用的,科学在其中大致相当于“正确”、“好的”。但是,你清楚,科学是个名词,它是中性的,并不是“好的”、“正确”的代名词。
所谓科学,是一套通过逻辑、实证等手段认知世界规律的方法体系,以及这套方法体系所产生的知识成果的总和。说某个东西不属于科学,比如艺术、哲学、文学不属于科学,只是说它不属于这套方法及其知识体系,而不是说它不好、不正确。
这套方法体系,是人类探索了几千年,走了无数弯路,历经了数不清的教训,而侥幸摘取的智慧果实,是地球人的共同财富。所以没有东方科学、西方科学之分。
如果了解科学史,你就会知道,这套方法体系的出现,并非必然。
在人类各大文明相互隔绝的时代,只有一个文明——古希腊文明,侥幸燃起了科学的星星之火。而且,在它刚刚点燃,尚未照亮人类认知夜空之际,却差点被扑灭。它的火种得以被保留,并最终重见天日,也是纯属偶然,可以说步步惊心。
为什么?因为——
科学的方法体系、思维方式,是反人性的。逻辑、实证,处处束缚,让人无法放飞自己。
科学的很多结果是反直觉、反经验的。你以为的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让人心理不爽,甚至生理不适。
你在贤者时间渐入佳境,白衣飘逸悟出宇宙真理,别人却指着民工一样提炼镭的居里夫妇,说他们的方法更靠谱…
你明明看见日月星辰都在围着地球转,别人却跑来告诉你,其实是地球在围着太阳转,太阳绕着银心转…
你吃完药,几天后感冒好了,别人却告诉你:你吃药、病好,这两件事之间,只是发生的时间先后关系,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以科学的方法去看待事物,常常令人无名火起,恨不能灭之而后快——在古代那种环境下,这套方法能保留下来,并且传承发展至今,被全人类普遍认可,本身就是个奇迹。就像小麦、大米、土豆,不管它源自哪里,它都是全人类的,值得每一个人珍惜。
如今,尽管科学以其坚硬的证据、辉煌的成果,在不断提升自身在人类认知领域的地位,也依然在面对伪科学的构陷,反科学的挑战。
据中国科协调查,在中国公众中,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群占比,2001年为1.4%;2003年为1.98%;2007年为2.25%;2010年为3.27%;2015年达到了6.2%。可以说进步相当快了,但是,要把这个比例提升到与现代社会相匹配的程度,依旧任重道远。
顺便说一句,即使在诺奖数遥遥领先的美国(截至2018年364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也只有28%。
所以说,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对于多数地球人而言,依然是雾里看花、叶公好龙。
公众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那么,作为科技公司,又该怎样对待科学呢?
阿什卡公司认为,这涉及到公司核心价值的实现问题:
我们是否能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不断进步的学习型团队”?
我们是否能够“为用户提供全球业界最好的技术、产品和服务”?
我们是否能够“帮助客户不断提高生产力和投资回报”?
这不仅取决于运作机制、主观态度,也取决于科学方法的运用,科学精神的传承。
所以,公司用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