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石油网|石油技术交流|石油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查看: 1499|回复: 0

认识油价金融属性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6-1 13:35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9-8-21 23: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中国石油石化》杂志8月19日讯  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和跨国资本流动的控制放松、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种种因素给国际油价带来了明显的“金融属性”。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众多,大部分都是难以准确预测的因素,如经济周期、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投机、地缘政治影响等。而国际油价的“金融属性”,使得价格的变动更为扑朔迷离。
      全球流动性过剩
      物价上涨,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原油涨价,从货币根源上看,是美国国内信用膨胀,导致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发行过多,出现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是“9·11”之后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2000年年底开始,美联储逐步降低利率,到2003年年底联邦基准利率不到1%。低利率政策和美国经济景气回升共同刺激美国非金融部门债务快速增长,2002-2007年年均增长8.4%,比1990-2001年年均增速高3个百分点。国内信用膨胀支持了流动性扩张,再加上持续的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双赤字政策的影响,美国货币当局过量发行美元。2002年以来,美国M2年均增长5.4%,导致美元资产在全球范围内过快增长,全球美元外汇储备增长过快。
      迅速增长的流动性可以通过失衡的国际收支注入世界市场,这里主要指向世界实体经济领域的传递。2002-2007年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累计3.9万亿美元;在另一方,亚洲新兴工业国和主要石油输出国积累了大量美元盈余。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在获得美元储备之后,可以用来进行石油的采购,这时输入的流动性就成为推动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的需求因素。获得美元储备的同时需要向国内相应投放基础货币,这时国际的流动性就转化为国内的流动性,国内货币供应的增加导致投资的增加并进一步导致石油进口需求的增加,间接对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波动产生影响,也可直接进入消费领域对物价上涨带来压力。最后,这些国家用手中的美元盈余购买美国证券资产,大量资金通过这种方式回流美国,进一步支持了美国的负债消费和下一轮的流动性扩张。流动性过剩在世界市场实体经济领域中的传递,已经被认为是2003年以来全球经济过热的重要推动力,对总需求的扩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石油供求紧张的矛盾。
      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当局的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货币过度膨胀,也促使市场利率不断走低。市场利率走低导致膨胀的货币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就会有大量资金涌入期货等市场,石油作为重要的期货品种,会成为套利基金的重点投资对象,投机活动是导致石油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
      2005年末,全球各类投资基金的募集额度已经达数万亿美元,但只有70%左右的基金能够找到合适的投资机会。在低资金成本的形势下,各种套利资金(以商品指数对冲基金、宏观对冲基金及养老基金三大类基金为主)纷纷进入商品市场做多,使得现货价格快速上涨,形成现货较期货升水。在这种情况下,买入现货合约不断通过远月迁仓获取展期收益。同时,以宏观对冲基金为主的基金力量所持有的部分资金是能源部门的溢出资金,反映出在能源和其他成本上涨时,市场预期现货价格将长期上涨,而目前的期货价格相对“便宜”的观点。在低资金成本、高投资回报的模式下,对冲基金对石油的大量追逐,导致其牛市的形成。
      投机活动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各国政府对金融机构和跨国资本流动的控制逐步放松,为投机资本发展创造了条件。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使得投机资本可以用较少的资金,撬动更大的交易规模,对价格产生更大影响。2001年美国股市崩盘、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和全球股市下跌,都释放出相当规模的投机资本,转而投向能源等交易。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能源价格在2007年下半年即开始了又一波上涨,在时间上惊人的一致。2002—2007年,全球能源期货和期权合同的交易量增长了1.4倍,对全球石油价格上涨有重要推动作用。
      石油的金融属性加剧了社会资本对石油的投机活动。货币、证券、不动产及其他商品都是资产的表现形式。国际资本最关注的就是风险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均衡,人们当然愿意持有低风险、高流动、高收益的资产。一般情况下,货币由于极高流动性的特点成为投资者首选。而在货币走弱(收益性降低)情况下,投资者出于均衡考虑,不得不放弃部分流动性而转向其他资产形式。这些资产形式应具有稀缺以及易于储存等特点。石油来自于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且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因此风险性较低。在主要储备货币美元走弱前提下,石油因其低风险高收益自然成为国际资本追逐对象。
      在过去几年内,石油正是由于成为国际资本追逐的对象才表现出了两种属性:一种是作为商品的属性,一种是金融属性。在金融属性的牵引下,石油兼容了商品期货和金融资本的特点,这就使得当期的边际需求迅速扩大,直逼价格上升。这一部分需求的增量并不是市场真正的消费需求,此时的石油在很大程度上由消费品变成投资品。不断上升的价格进一步强化了投资者预期,价格也大幅偏离了价值。
      组合避险操作是加剧石油价格波动的技术原因。石油价格的波动,起源于供求关系,但在价格上涨的过程中,作为多头的国际基金的市场交易行为是价格上涨的主要技术原因。这是因为作为定价工具的美元发行过多、货币过剩。这些货币又都集中在美国的大基金手中,它们在回避美元贬值的过程中,纷纷增加了对石油的组合投资,以求规避风险,从而出现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多头不断持续买进,现货空头方不断进行套期保值止损的局面,从而从技术角度推动石油价格一路狂涨。
      羊群效应使价格波动进一步放大。现代社会互联网的出现以及各种传媒渠道快速便捷的信息传播,使得市场瞬息万变。在对这些信息的反应过程中,市场交易的“羊群效应”和交易者的从众心理及对未来供求的预期,推动价格一路快速上涨。在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投机资本进入推高了石油价格。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促使社会资本对石油产业投资相对不足。在货币购买力不变的前提下,用于虚拟资产交易的货币越多,用于实体投资的货币量就越少。在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时,市场中会存在大量投机行为和炒作活动,投机收益远远高于实体投资利润。由于资本的本性就是追求最大利润,因此,虚拟经济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巨大的收益反差不仅会导致闲置资金的介入,而且会吸引相当部分产业资本脱离实体经济领域,进入虚拟经济系统。也就是说,由于资本逐利的本性,促使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生了“挤出效应”。
      由于“挤出效应”,实体经济领域的货币量减少,意味着购买实际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减少,从而导致货币购买力增强。由于货币的购买力是该货币汇率的长期基础,货币购买力越高,汇率就越是被高估。因此,从长期看,虚拟经济就会越膨胀。再加之由于网络经济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容易导致跟风情绪,产生群体行为,这加剧了资金流向虚拟经济市场,从而引起了本身具有投资时效性的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相对不足,导致供不应求现象发生,进而推动石油价格不断上涨。
      政策建议
      从以上我们对石油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在石油金融属性愈加明显的背景下,要想准确预测国际石油价格走势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我国政府应该降低单位GDP对石油的消耗、加大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发言权以及加大战略储备等来确保石油安全。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复杂的局面,尤其以产业结构问题为最。目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以投资和数量扩张推动的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内部高度依赖能源,而重化工业的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大都对石油的需求极为庞大。产业结构的不尽合理,使得我国经济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强度比较高,资源、能源和环境难以为继,而为了维持经济运行需要进口大量石油,造成我国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造成了不利影响。
      尽快改善我国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提高节能减排水平,降低能源消耗,是我国应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基础。
      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的迅速上扬,不但使我国企业蒙受巨大外汇损失,而且导致我国基础原材料价格和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对我国相关产业造成了直接冲击,使这些产业链面临着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的巨大压力。在宏观方面,由于进口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使国内商品物价指数明显上涨,国际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从终极意义上看,商品价格最终与商品本身的供求因素密切相关,但国际投机商的参与对现代经济的商品价格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放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世界价格定价机制越来越呈现出其特殊性。为此,随着我国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以及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加大,中国经济必须迎合这种趋势,完善期货市场,积极参与全球石油定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阳光石油网 ( 鲁ICP备2021003870号-1 )

    GMT+8, 2024-6-26 20:51 , Processed in 0.06525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