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石油网|石油技术交流|石油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查看: 1440|回复: 0

中美能源合作谋求共赢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6-1 13:35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9-8-12 18: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中国经济导报8月12日讯  原定9月到访的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和能源部长朱棣文将行程提前了两个月。7月14日,他们就共同抵达北京,开始了为期3天的访华之旅。分析人士认为,两人的联袂造访,既是为美国总统奥巴马下半年的访华计划铺路,也将凸显美国在新能源与气候等问题上的战略思路。从整体上看,中美在能源环境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前景广阔。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能耗量巨大,节能环保技术开发利用领域广阔。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等方面经验丰富。加强中美两国在能源环境领域的互利合作,有助于增强中国应对能源环境问题的能力,也可为美国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商机和丰厚的回报。
      半年多来,奥巴马执政班底致力于为萎靡不振的美国经济寻找新的引导产业,而所谓的新能源经济,恰恰最能迎合白宫新主人的施政主张。美国源部长朱棣文曾在美国《新闻周刊》上发表了题为《放弃石油》的署名文章。他在文中写道,现在的奥巴马政府正采取重大措施,令能源保持独立……“通过改变我们使用能源的方式,基于美国的资源、美国的聪明才智和美国的工人,我们能够创造出来新的就业岗位和全新的产业”。
      中国的新能源市场潜力巨大。按照“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将在2005年基础上提高20%。依据2008年中国国民经济统计数字计算,中国能效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将减少3.3亿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耗。这意味着巨大的新能源市场。
      美国企业早已盯上这一商机。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为例,其自2005年就推出“绿色畅想”计划,4年间投资数十亿美元,向市场全力推出新型环保技术,销售额由2005年的100亿美元上升到现在的250亿美元。
      美国商务部《清洁能源出口指南》则指出:“中国现在缺的是能源效率技术和能源管理专长。”美国企业在中国的优势不在于价格,或者单个产品,而在于整体解决方案。据美国商务部测算,中国清洁能源市场规模到2010年将达到1860亿美元,到2020年达到5550亿美元。对急于走出经济危机的美国人来说,这块市场无疑是巨大的诱惑。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斯特恩今年6月曾透露,美方希望将煤炭效率、太阳能效率、汽油效率、碳捕捉和贮藏,建筑节能列为重点合作领域。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则提倡中美在清洁煤、碳捕集和封存、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等气候友好技术领域的合作。
      从总体上看,奥巴马能源政策实现了对布什能源政策的超越,其能源政策的真正战略意图在于改变国际资源的分配体制,建立清洁能源结构,造就一个达数十万亿美元的新型产业,大量增加国内就业需求,拉动美国经济再次崛起,使美国再次占领全球经济的制高点。
      奥巴马新能源振兴规划一个最关键的内容就是要占领技术制高点,以新技术带动能源革命,使能源产业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奥巴马在其科技新政中提到,严格限碳,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保持传统能源供给的自主和安全,支持有助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新技术研究,并决定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的研究。总之,通过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创新,美国将试图获得新能源领域的战略优势,重塑美国的国家竞争力。
      奥巴马推行新能源政策将对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前进方向产生积极影响。虽然低碳经济目前未能从根本上消除金融危机,但是已成未来的全球经济发展方向。21世纪上半叶中国发展面临的根本性挑战之一,是资源特别是能源的紧缺。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国家标准,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在奥巴马新能源政策的带动下,美国以及欧盟的一些企业有可能愿意以低价出售新能源技术,这对推动中国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个难得的历史性机会。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具有促进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开发清洁能源、勘探和发掘石油和天然气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可以为中国制定更科学合理的能源战略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阳光石油网 ( 鲁ICP备2021003870号-1 )

    GMT+8, 2025-2-3 03:13 , Processed in 0.05181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