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oseph 于 2018-5-8 13:26 编辑
职业素质/素养的关键是什么?
前两天看一个微信公众号里提出的鲜明观点“聪明和优秀是最没用的个人标签”。作者写了很长很长的文章来论证一件事“职业形象的塑造”,说得很好,应该是一位很有HR经验的人。而职业形象塑造本身也会涉及到我们追求的形象背后的哪些基本素质/素养对我们是最有支撑的。至少,作者提出了一个基本观点:“聪明和优秀是不足以支撑职业形象的”。
底下也有评论,认为作者多少有些矫情,比较McKinsey这种“嫡系王牌师”,很多杂牌军里的聪明人就变得凤毛麟角而值得珍惜。
说实话,我个人觉得“聪明”是最符合“相对论”的一个事儿,说到极致也就是某些群落里我们公推的相对优秀或者有机智谋略的人。这种人可以存储于各种阶层的各种方向,实在无法用一个或者十万个“嫡系王牌师”去包笼(cover),有个开玩笑的说法“高手在民间”恰恰从某种意义上在提醒我们这个事实。
但是翻过来,我也觉得至少聪明并不能作为一个职业素质/素养的基础而长久使用,虽然我也认为聪明就像博士证一样具有极佳的敲门砖效果。
聪明在职场发挥作用,有时候跟“漂亮”的情况差不多,是双刃剑。
职业中最为基础的素质,我觉得是“递交成果能力”,所有的职业合作和职业发展都是基于这个基本点展开的。因为职场中最为首要的需求就是需要你能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任务。(这个排序也仅仅是依据个人多年的项目管理经验而做,并没有理论基础去如何支撑,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成果递交的优先级是这样一个次序。)
不过,递交成果能力这个概念太过笼统,实在难于在操作中去直接体现。所以我还可以再继续将这个基础做几个心理学维度的拆解:
一、自我局限性认知
自我认知是一个大学问,所以我们这里想跟大家强调的是自己的局限性认知,也就是自己能力的边界在哪里,越准确知道的人越有跟团队协作的基础和合理配置团队资源的可能性。局限性认知比较容易出现两种角度偏差就是自卑与自傲,这两者其实从本质来说是同一个东西。自卑者常常会过度敏感于别人的质疑,这跟自傲者的情况是出奇的一致;而有些自傲表现的人在内核里却处处体现的是他的自卑感。而所有这些外化反映的内在来说都是没有对自己的局限性进行合理评估。
为什么要强调递交成果能力的第一个关键是自我局限性认知(包括团队局限性认知)?
因为无论是什么任务/项目,任务需求和自身条件的配置关系都是必须要精确衡量的,越早确认其中的偏差就越可能在随后的执行中进行“培训”、“资源调配”、“降低预期”等方面的调整。
至少说,我们职业生涯中最怕遇到的两种人:一个是遇见什么都叫好,大包大揽、乱拍胸脯;另一个是遇见什么都躲,毫无职责意识。而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这两种人也并非总是这样的状态,他们最大的可能是在某些情境下出现这样的姿态。(情境的出现或者说文化的积淀才会最终让不同的人分别选择不同的行为模式,对此我们不深入讨论。)而对于我们这样的合作者来说,最要命的就是他们没有给出他们自己“递交成果能力”的底线。那么,将心比心的说,我们也同样需要避免自己没有给出合作者我们的明确底线。
自我局限性认知的另一个必要性在于更高效的优化资源。
我在私营油气公司里见到过很多同类聚集的团队,简单来说,就是某个专业的主管就招来了某个专业为主的技术团队。对一个油藏管理团队来说,这种配置其实完全可以说是一种失败。很多中国公司组建团队的首要选项是“信任”,因为我们的文化底层里——实话实说——普遍缺乏基本诚信,所以在诚信考核的成本投入会比习惯了“陌生人社会”的西式风格高很多。正是基于基本“诚信”的考虑,“知根知底”就成了很多团队选材的一个基准,也就造成了选材的局限性和专业配置角度偏转过大的局面频频出现。
但是排除掉诚信成本,——至少有些管理成员并非基于此而选择团队成员,——则团队的自我局限性认知不足会造成团队在资源管理和机会把握方面出现更高的失控几率。
二、推动和配合推动运行
严格说起来,推动运行和配合推动运行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从公司管理角度来说有时候未必需要细致分清两者的差异。
推动运行或者配合推动运行的基础有三个:一个是认清现状,一个是认清目标,一个是分解过程。每一个基础都可以从团队角度和自身角度来理解,也可能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会模糊掉很多边界。但是其实说直白点、哲学点,就是:此岸、彼岸、路线。这中间仍然有自我认知的因素在里边,但是更为重要的能力是“简化”。对于现状的简化,对于目标的简化,对于过程的简化,这是我们推动工作或者配合他人推动工作的核心能力。
技术人员的一个特质,是把问题细节化。这是他们的专业和思维习惯导致的,他们能够将问题准确的细节化本身也是在“分解过程”。但是很多技术人员在进行这个分解的过程中会出现过度的追踪子目标或者过度强调现状的不合理性,致使任务或者项目出现非理性迟滞,或者规划出过于严苛的细节。
而推动或者配合推动运行能力就是要帮助自己和同事在过程中不断看到现状中的可行性因素、目标的达成所需的步骤和风险,并且能够理解实际操作与理论推演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简单点儿说,做管理,至少你要学会给自己和给他人预留出时间和质量偏差的预估。
三、信念
有时候我们能够提交高质量的成果本身并非完全基于我们的专业能力本身,而更多是基于我们在执行过程中的学习和探索。我个人感受来说在促进团队成员进行有利的学习和探索方面,没有什么比信念更直接更高效的。
信念本身是一个很虚的概念,所以有些地方我们必须做一点贴合工作实际的分解。
比方说,我们如果有对于整个团队的信任,我们相信整个团队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素养达到某个程度,我们在递交我们自身这部分成果或者代表团队递交团队成果的时候就会更加有动力也更有自信。
再比方说,有些人会说工作其实不是在找公司而是在挑老板,除去“信任”这个条件以外还有一个层面的含义就是我们对于老板的信念认同,而老板也会认同我们这种认同。是不是?
在油企,我喜欢鼓动团队成员的一句话是“这世上没有几个人有机会在地球上按自己的构思留一个印记,但是我们能!”
在油服,我喜欢鼓动团队成员的一句话是“这世上没有什么比我们更在意你的思考价值,你的价值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我这样说不是在喊口号,而是我本人也坚信这些:我在油企,我们确实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不断让产量增长直至翻番;我在油服,我们确实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挑战行业的尖端,做出一个又一个让同行认可的标杆。
人都是需要信念的,即便是很实际的人。我此前曾经劝一个年青同事找对象的时候不要刻意去观察女孩儿是否“太实际”——“所有的女人都是这样的:她们喜欢你,她们就只享受她们对你的喜欢,这个时候她们不必实际;她们不喜欢你,她们就有各种实际框框出来。仔细想想我们自己,我们也跟她们没有本质区别。”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