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石油网|石油技术交流|石油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查看: 1689|回复: 2

[职业规划] 至少,外企也不都是好处,就说“流转岗位”或“国际雇员”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8-3-14 17: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其实在《国企、外企和私企》那个长帖子里谈过的观点:没有出资方差异导致的“极致优劣”,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

    之所以立题放在这儿是因为最近听到若干小朋友讨论到有些“外企”、“名企”到学校搞校招的时候“过度营销”的问题。

    听到的情况看起来还是比较严重的,有些情况已经不是信息不对等那么简单,而是刻意修饰了。

    试举一例。

    某“知名外企”,学生们本已经因为其名气趋之若鹜,似乎已经不必让Recruiter再费神在工作环境、晋升通道、生涯规划进行偏离公司实情的宣讲了。但是HR进入校园,最常用的一个宣传点却是“我们会每隔几年跟您商量发展方向,规划出未来几年的不同领域拓展或者不同地域调动,促进员工自我提升”。

    paal-slb.JPG

    1997年以普通RE身份入职,14年之后他已经经历过COO的洗礼要接过老爵士Andrew Gould的权杖。多好的诠释着“几年”一个台阶。

    虽然朋友跟我说现在HR们习惯于说这个台阶5年一次,但是在我熟悉的环境中一般三年。

    需要附带解释一下,这类“豪华游轮”级别的超级航母员工有着很多互相抵牾的层级设置。所谓“三年必须流转”的要求是针对一群特定员工来说的,中国人一般会称他们为“国际雇员”。然后绝大多数我们看到的中国员工,包括绝大多数去校园宣讲的HR们自己,是Local,中国说法就说“本土员工”。简单点儿说,“本土员工”是越接地气越好,流转什么的最好是不要。但是为了提振士气,“本土”也有因为其它区域需要而转成“大区流转雇员(Geomarket Mobile Employee,GM)”或者直接跨了Area去做“国际雇员(International Mobile Employee,IM)”的。每年都应该有一些非常被认可的员工可以获得这样的机会,其他Local们则最好是不要提出“轮转”请求。我的确见过从软件部门转到咨询部门的案例,说明这样的通道在两个专业功能类似部门之间存在,但是前提仍然是需要两个部门的主管都认可你的工作和你的流转。

    好了,说回到44岁就拿下OFS桂冠的Paal,如果三年一个流转期他的十四年只够五个职位,而据资料看:他曾经是沙特区域的RE,这个时候他归亚太区(MEA)管;然后还有经历是里海Geomarket Manager,似乎还有过销售和技术支持的角色,归独联体(CIS)区,这个时候他肯定是IM了;然后呢,他至少还就任过HR副总经理、Group副总经理、COO等等要职。这样算下来,Paal老兄在这家名企里其实没有哪个角色能踏踏实实的做三年——这有点儿像我在《国企、外企和私企》开篇提及的一位CNPC高管的经历有些类似——他必须是保持着某种上升势头一直扎进一个核心决策层去。这么好一个“流转”案例,细细想来却知道他的提升肯定不是公司的“流转机制”所造成,倒是他能适时跨越到管理层级并适时提升自己在更高决策层里的间接影响力可能是问题的关键了。

    不是我们没有或者有什么样的可能跃升?而是真的需要思考一下我们对于我们的直接主管和间接主管的影响力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我们的影响力是足够大的还是足够无视的?如果我们能尽早考虑清楚我们的直接主管和间接主管的需求并能真正帮助他们从短的和长的角度来规划实现他们的需求,则我们的提升也许就有了很大的机会。只是不幸,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少考虑直接领导和间接领导的需求,即便我们开始考虑我们也没有真的分清主次和实施顺序。很多时候,人是因为站在了什么平台才理解什么样的高度应该思考的问题,认识到那个层级所需要的资源。但是,人也就说因为没有机缘去站一站、看一看自己想去的地方的高度、机制、资源,把更多的思考投向层级带来的个人福利、保障等等需要公司去思考的问题,精力投放偏差可能就让我们中的很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

    直白点,你是替自己多想一些,还是替你老板多想一些,慢慢的就有了分野,慢慢就有了本质的差异。

    名企与否并不那么重要,“国际雇员”也不都是可爱的。我认识的有些国人为了保住IM身份疲于奔命一般在各区域各部门各级别的Managers之间游说,那种惶恐可能反而是Local了一辈子的人无法相见的。而所有这些人,都是普通的雇员,都在为了自己的“温饱”、自己的“小康”奋斗,所以他们都压力山大而没能走到某些HR口中的“生动例子”的格局上去。

    真的,不是企业名气或者“IM”不“IM”的事儿,而是我们怎么放下自己去看职业发展的归属。是这样没错罢?
  • TA的每日心情

    2015-2-18 00:33
  • 签到天数: 57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8-3-15 07: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直白点,你是替自己多想一些,还是替你老板多想一些,慢慢的就有了分野,慢慢就有了本质的差异。"
    郝老师一针见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8-3-15 16: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记得两位来自国际名企的有很多“轮岗机会”的“国际雇员”的对话:1.和我一样工作的,基本都离婚了,老婆/老公和孩子受不了几年一个国家,而且去哪基本也不能控制。2.我的孩子是什么文化背景?我的孩子没文化。在哪都待不了三五年,看起来会的语言多点,实际都是半文盲级别的听说读写,没有文化积淀和文化背景。非要说有文化背景,是国际文化背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阳光石油网 ( 鲁ICP备2021003870号-1 )

    GMT+8, 2025-1-9 06:32 , Processed in 0.05291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