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石油网|石油技术交流|石油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查看: 1176|回复: 7

[职业规划] 【随感】重视招聘却轻视离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8-3-1 16: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先要啰嗦几句英文,因为是从Linkedin上读到的,要写清楚原作者是Keith Ong,Senior Recruitment Consultant | Unit Leader - Chemical & Healthcare at JAC Recruitment Group。
    As a recruiter for some years, it seems startling to me how so many companies focus on talent attraction but fail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staff retention.

    They might think that they could simply get external talents from their competitors or the job market as a quick solution to their problems.

    However, have they considered the following:
    1. The root causes of employees’ leaving the companies. Are these being addressed?
    2. The morale of the existing employees still with the companies. How could it be improved to drive the company’s operations forward?
    3. Are training/learning development programs in place to help employees get better in their roles? It’s a chicken-and-egg thing - you don't expect under-performing employees to be better by repeating same activity without changes in their approaches.
    4. Cultural fit of the “newcomer” in the company. Is this hiring for the better or worse?

    Obviously, remuneration packages are important as a strong motivation. However, proactive efforts of top management to recognize employees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and having strong and defined HR policies to inform employees that their very presence are valued are no less significant.

    Ultimately, it’s the people that truly define the company.

    Food for thought.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17: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Keith所说的这类问题似乎在中国这种“两条腿的人有的是”的区域里更有文化基础。

    最近碰巧看到了一个奇怪的人才周转链条:碰巧看到一个RE的个人经历,他此前的职位碰巧是我一个朋友在接,而我这个朋友的原职则刚刚被我另一个朋友争取到了。

    从年底到三月,这是中国的跳槽高峰时段,似乎所有的公司都卯足了劲头儿要在自己公司人心浮动的时候搞几个备胎。

    也难怪Keith要抱怨公司高管们对于人员流转的成本理解似乎跟他们的职位不匹配,我上面说的那三个RE都真实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都因为换工作而需要重新熟悉环境和项目,他们的公司必然也需要考虑半年的时间成本和可能比原在职人员更高的薪酬来“维稳”团队却很少针对团队自身来好好的做做铺垫。

    也是一个朋友,自己开家小公司。他手下的年青人自从毕业就在他这里,结果是数年没有涨薪,更要命的是因为进来就在打杂就数年如一日的在团队中沦为一线疲于奔命的“闲散人员”。虽然是朋友,我也劝年青人把外面衡量好了去闯闯,因为再这么干下去,朋友的团队就被他像“渍酸菜”一样泡臭了,臭味儿没准儿熏跑的不止一个“杂役”更可能熏跑几个“台柱儿”。但是他却觉得“杂役”并不值得培养,却觉得“杂役”对公司的热忱只是因为“杂役”自己找不到饭碗。结果当然是“杂役”因为在他团队中待得时间太久,除了正常“杂役”的活儿以外还承担着“Office Administrator”、“Data Administrator”等项职责,他需要隔一段时间才能知道“杂役”扎根儿在他这里一点点的成长都是给他留下一个“走后的坑”。

    不仅仅是小公司,上市公司可能更不注重团队建设,人员轮替甚至还没有小公司来得有点儿起码的人情味儿。有多少人是因为慕名而来进入了一家名企然后恹恹的看着光环褪去却无力吐槽。又有多少人是真的舍不得这个金字招牌一点一点在职业规划里把自己规划成它固定齿轮的形状,一旦离开就需要很高的成本才能完成角色转换。而且公司一旦有了规模,各种业绩评比就出了各种“不公”的抱怨,因为HR离开具体业务越远它能给出的业绩表格就越跟直接贡献无关。更奇怪的是,没有人关心这些被“低估”者的价值,无论是Top management还是HR,他们似乎更大的关注点都放在了“新鲜事物”、“新鲜血液”方向。而且,对于一个庞大到(或者官僚到)高管根本不认识自己的手下的时候,公司里传播的冷漠就足以让被“低估”者走后的“伤痕”都没有影子。

    Food for thought,绝对的!

    点评

    任何将员工视为杂役且不打算培养的公司,基本上不是公司不求上进,就是老板目光短浅。 试想一个有野心有追求的企业家怎么会容得下自己TEAM里一群杂役。杂役充斥的公司怎么可能会有大好未来。 ----杂役两年吐血回复  发表于 2018-3-4 12: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0-1-15 10:28
  • 签到天数: 85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8-3-2 01: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5-15 10:04
  • 签到天数: 94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8-3-2 21: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8-3-5 21: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LSDSYDX说:

    任何将员工视为杂役且不打算培养的公司,基本上不是公司不求上进,就是老板目光短浅。 试想一个有野心有追求的企业家怎么会容得下自己TEAM里一群杂役。杂役充斥的公司怎么可能会有大好未来。 ----杂役两年吐血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15: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LSDSYDX  


    虽然应该承认过于压低员工成长空间的公司并不适合我们生存,但是对于成长而言,有时候可能不利于生存的环境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Edward “Bear” Michael Grylls在Man vs Wild经常给我们这种感受(附带说一句,在军队里经常被称为”大熊“的家伙不知道为啥到了中国会成了”贝尔“。好像有时候神奇就是这样发生的,就像Lag Distance会被叫做滞后距)



    国企在我入职的时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还是有很好的师徒制和”传帮带“系统的,但是没三年磨砺也不算是入行。


    我虽然是第二年就开始主持生产项目,第三年就独立完成科研项目了,但是好像一直到了第五年才算是”出徒“了。我这样的情况还算是当时单位里让人羡慕的,有些比我更早毕业的同事曾经帮着师傅削铅笔、递橡皮就足足跟了一整年。


    当时六十年代末毕业的”老大学生“正好是六十年代生人们的师傅,很多”姿势“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们可能无法想象的。举一个小例子,当时有师兄因为上班时间接了女友从另一个油田打来的电话(注意:八零年代没有手机这种东西)说话时间稍长就被几个老师傅轮番教训,最后完全不敢接电话,女友也没有再继续谈下去。


    这种情况在现在看起来很可笑,可是在很多八零年代毕业的人心中却几乎是常态。他们当中甚至有工作了三五年还没有主持过项目的,比如曾经有个师兄早我四年毕业却比我还晚一年独立主持项目。


    作为一项副产品,他们的耐力也是越往后出生的人越不能模仿的。


    类似的,八零年代毕业的人要远比八零年代出生的人更理解热情和奉献,他们对于集体主义的信仰可能是始终如一在身体力行,而后来的人则越来越现实、越来越个性。只是太现实和太个性有时候也会造成人的视野局限、团队协作滞后。


    不及时调整员工期望值的公司/老板并非是个别公司/老板自身问题,更可能是人力资源市场供应充足,形成强烈的”需方市场“而导致需方有”老子库存充足“的底气。跟这个情况有些类似的是像前几年有些外企——包括我的老东家SLB——随意招人之后再随意裁人,根本原因是主管机构对于外企裁员没有严厉的制裁措施,让他们渐渐滋生出一种不道德的用人习惯。


    同样是SLB的事儿:2010年,因为经济危机影响财务状况比原来紧张,我才有幸第一次在公司里看到了”新人面试“环节,也第一次感到公司对于这些热切希望入职的人的那种漠视和轻蔑——每个人都被HR像叫犯人一样用号码来代替名字。HR有了什么样的特权可以如此蔑视自己以后的同事呢?我想了很久,一直到我被HR叫到楼上去谈”协议解除劳动合同“都还没有真的想明白这些”高贵白领“们的”肮脏逻辑“。即便说这算不上是SLB的亚文化,但却实实在在是SLB CHG的亚文化,而且类似的亚文化在很多外企中都有蔓延。不是因为别的,他们手里的资源折算成权力的时候看起来真的不轻,没有人能在这种每天扔掉几桶简历的过程中不渐渐把人物化为一个一个”参数匹配“——有过一个HR发的帖子中抱怨她的工作是每十五秒要判断一份简历是否进入下一流程,她读简历只能按关键字筛选着看,这样的过程何谈”应聘者的对等尊严“?


    所以有时候真的觉得公司大起来或者层级严苛起来以后就变得让人很难真的爱上它,你越是深入想它的运行你越不清楚它的运行,甚至还有,同一个HR部门,一面要求员工平等待人,一面却随意丢弃应聘人信息、对应聘人呼来喝去的矛盾情形。


    不管怎么说,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社会百态中的一种,不理解他们的逻辑也要坦然承认他们的存在。对这种事儿,要么我们在自己开公司的时候给自己敲敲警钟,要么我们就兹当是眼前的雾霾——该喘气还得喘气,该吸到肺里还得吸到肺里——接受了现状然后继续坚强活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0-10 15:03
  • 签到天数: 42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9-7-19 14: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生毕业一年还在干着公司干着杂事的我,其实今天是怀着满腔怨愤的,因为不受重视的经历累积到了一个点突然被一个火星点燃,今天在论坛辗转看了郝老师的一些人生经验的帖子。或许广大上游人都是这样熬过来的,聪明的运气好的熬的时间就短点,但在广大金融、互联网和培训机构的同学们扎推炫耀的时候,难免因为工资和尊严而黯然神伤,觉得未来前途暗淡。可能在这个看中经验的行业,耐下性子来慢慢熬才是常态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阳光币 +25 贡献 +10 收起 理由
    Joseph + 25 + 10 夏日奖励,欢迎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阳光石油网 ( 鲁ICP备2021003870号-1 )

    GMT+8, 2024-5-17 19:27 , Processed in 0.07228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