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DSYDX
虽然应该承认过于压低员工成长空间的公司并不适合我们生存,但是对于成长而言,有时候可能不利于生存的环境是一个很好的训练——Edward “Bear” Michael Grylls在Man vs Wild经常给我们这种感受(附带说一句,在军队里经常被称为”大熊“的家伙不知道为啥到了中国会成了”贝尔“。好像有时候神奇就是这样发生的,就像Lag Distance会被叫做滞后距) 。
国企在我入职的时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还是有很好的师徒制和”传帮带“系统的,但是没三年磨砺也不算是入行。
我虽然是第二年就开始主持生产项目,第三年就独立完成科研项目了,但是好像一直到了第五年才算是”出徒“了。我这样的情况还算是当时单位里让人羡慕的,有些比我更早毕业的同事曾经帮着师傅削铅笔、递橡皮就足足跟了一整年。
当时六十年代末毕业的”老大学生“正好是六十年代生人们的师傅,很多”姿势“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们可能无法想象的。举一个小例子,当时有师兄因为上班时间接了女友从另一个油田打来的电话(注意:八零年代没有手机这种东西)说话时间稍长就被几个老师傅轮番教训,最后完全不敢接电话,女友也没有再继续谈下去。
这种情况在现在看起来很可笑,可是在很多八零年代毕业的人心中却几乎是常态。他们当中甚至有工作了三五年还没有主持过项目的,比如曾经有个师兄早我四年毕业却比我还晚一年独立主持项目。
作为一项副产品,他们的耐力也是越往后出生的人越不能模仿的。
类似的,八零年代毕业的人要远比八零年代出生的人更理解热情和奉献,他们对于集体主义的信仰可能是始终如一在身体力行,而后来的人则越来越现实、越来越个性。只是太现实和太个性有时候也会造成人的视野局限、团队协作滞后。
不及时调整员工期望值的公司/老板并非是个别公司/老板自身问题,更可能是人力资源市场供应充足,形成强烈的”需方市场“而导致需方有”老子库存充足“的底气。跟这个情况有些类似的是像前几年有些外企——包括我的老东家SLB——随意招人之后再随意裁人,根本原因是主管机构对于外企裁员没有严厉的制裁措施,让他们渐渐滋生出一种不道德的用人习惯。
同样是SLB的事儿:2010年,因为经济危机影响财务状况比原来紧张,我才有幸第一次在公司里看到了”新人面试“环节,也第一次感到公司对于这些热切希望入职的人的那种漠视和轻蔑——每个人都被HR像叫犯人一样用号码来代替名字。HR有了什么样的特权可以如此蔑视自己以后的同事呢?我想了很久,一直到我被HR叫到楼上去谈”协议解除劳动合同“都还没有真的想明白这些”高贵白领“们的”肮脏逻辑“。即便说这算不上是SLB的亚文化,但却实实在在是SLB CHG的亚文化,而且类似的亚文化在很多外企中都有蔓延。不是因为别的,他们手里的资源折算成权力的时候看起来真的不轻,没有人能在这种每天扔掉几桶简历的过程中不渐渐把人物化为一个一个”参数匹配“——有过一个HR发的帖子中抱怨她的工作是每十五秒要判断一份简历是否进入下一流程,她读简历只能按关键字筛选着看,这样的过程何谈”应聘者的对等尊严“?
所以有时候真的觉得公司大起来或者层级严苛起来以后就变得让人很难真的爱上它,你越是深入想它的运行你越不清楚它的运行,甚至还有,同一个HR部门,一面要求员工平等待人,一面却随意丢弃应聘人信息、对应聘人呼来喝去的矛盾情形。
不管怎么说,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社会百态中的一种,不理解他们的逻辑也要坦然承认他们的存在。对这种事儿,要么我们在自己开公司的时候给自己敲敲警钟,要么我们就兹当是眼前的雾霾——该喘气还得喘气,该吸到肺里还得吸到肺里——接受了现状然后继续坚强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