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刘萝卜锅 于 2016-6-14 11:34 编辑
后石油时代|三桶油技术和设备全淘汰了,谁干的?
地球人都知道,物理理论上的每一次大进步,都会带来一场技术上的大颠覆,比如牛顿力学后的工业革命,电磁学后的通信技术大发展,相对论和量子论之后的空间、材料、电子和信息等技术的大爆炸等等。这就是看似闲得蛋疼的基础科学的作用。 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开端,都是创造和财富的大风口。及时挤到风口处,猪都能飞上天。 何况是高智商的人。 更何况两场技术革命一起爆发。 两片辽阔的新天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这时候,咱俩只要把工作、生活的需要与新技术联系起来,很容易产生新的创意。于是,2020年,世界专利总数从2019年的300万件激增到400余万件。你当然知道,新增部分多是量子精控、生物工程相关的技术。这样一来,创意撞车的事件就时有发生。专利这东西,先到先得。所以,在新技术革命爆发时,很多发明其实用不着多高的智慧、多强悍的技术能力,就看谁眼光准,反应快,先想到,先申请专利。 量子精控+生物工程革命,必然催生一个新物种:生化机器。这个名字看上去很恐怖,实际上也是真恐怖——如果把控不好的话。
第一台量子计算机诞生以来,出于安全考虑,人类没有制造第二台,并且在它有独立意识之前,切断了网络连接,独立供电,除了键盘、鼠标、显示器、音箱、麦克、打印机以外,不接任何外设,不用时关机断电。量子计算机出生那天,就用它改进了人工智能算法,开发了工具机:超级人工智能计算机SAI(Supe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在图像、语言等领域突飞猛进,可以通过“看”来识别世界万物,可以用“听”和“说”来与人深度交流。这样一来,不管谁想编程,都用不着学写什么代码了,只要你把想法说给计算机听,它就按要求编一个程序给你,还会自动检测和修正BUG,前提是,我们得说“清楚”。 还有个前提是,你得有一台SAI,并且它肯听你的。 大学里所谓的DNA编程专业只有5门课:《DNA信息翻译》、《怎样说人话》、《社会伦理》、《生物工程法》、《一个DNA程序员的自我修养》。重要程度按升序排列。 通过DNA编程,人类制造出了第一套纳米生化机器:蚁群。 蚁群是生命:吃喝拉撒、与外界刺激有互动、生娃等。 蚁群也是机器:工具肢体、接受和执行程序代码等。 从采集、加工原料到建造产品,一个分工完整的“蚁群”就是一个量子精控工厂,工厂的规模只有一个指标:蚁群的数量。 在不违反机器人三法则、物理定律、生命科学的前提下,蚁群可以制造出任何产品,包括其它生化机器,只要你能设计出来。所以量子精控工厂没有行业之分。 即使有机器人三法则的约束,也不排除人为制造生化机器灾难的可能。所以,SAI、蚁群技术比照“核不扩散条约”体系加强执行,以6个率先掌握技术的国家为主导,被国际社会严格管控。 全球只有6家量子精控企业,工厂辐射世界各地,由六国蚁群控制中心统一管控,国际量子精控。 其他国家和企业如果想用蚁群制造产品,可以申请定制。 DNA程序员审查比情报部门招特工都严,测试通过后必须注册上岗,所以专业虽然热门,但最后真正能上岗的少之又少。不管是注册程序员编写未经审批的设计,还是非注册程序员进行DNA编程,都属于重罪。 中国是六国之一,所以中国企业近水楼台,在创新上占了先机。饱受低油价折磨的石油企业满怀对低成本的渴望,挤到新技术革命风口前排,颠覆了石油工业技术体系: 中石油的黑金树林、中海油的海荷、中石化的藤萝园……虽然形态各异,功能有别,但原理都差不多:生化开发,也就是用生物开采油气。通过DNA编程,用蚁群制造一套生化系统,包括植物和共生细菌。这种植物的根纤维主要是一种类石墨烯管,抗高温高压,在共生菌的帮助下,可快速扎根数千米下的岩层。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天然流体,不用经过特殊处理,就可以被生化根输送到地面,所以既简单有效,又安全环保。这种采油方式,省去了钻井等成本,也不用像抽油机那样持续供电,除了最初的种植环节主要靠人工,之后从生长到采油,多是生物活动,系统维护费用低,所以成本大幅下降,就算是非常规油气,也撑得住30美元的油价。 那时,智能城市已经全球一体化,信息、物流、信用系统高度发达,不管你要定制什么产品,只要通过身份识别系统登录,在供需窗提交订单,付款后等待收货即可,系统会自动为你优选厂商,传统工厂优先。必须用量子精控技术生产的产品,提交蚁群控制中心审查订单、调配生产。 传统工业加上蚁群,生产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全球需要,只要原料和能源够用。 然而偏偏就不够用,尤其是碳。 前面说过,地球上并不缺少碳,但是,用它来加工产品,就必须考虑两个字:成本。经济成本、环境成本。 实际上,环境成本最终也是经济成本。 2021年,碳资源紧张的新闻刚一发布,网上就一片骂声,主要观点有: 碳循环不行吗?比如从排泄物、垃圾里提取碳再利用啊! 就算岩石圈、生态圈的碳不能采,破坏环境,但我们有量子精控技术啊,拆开别的原子,制造成碳原子不就行了? 所谓碳资源紧张,明明就是阴谋家、利益集团下的一盘大棋,这么明显的大阴谋看不出来,要么是装傻要么是真傻…… 于是专家照例出来辟谣。胡勇和马光春还记得,当初在公司茶水间,张海茹给大家读辟谣贴时的喜感场景: 从排泄物、垃圾里的确可以提取出碳,但成本比直接采煤、采油高,这是捡麦穗和收割麦子的区别。从经济上讲,你要是厂商,你选哪个?另外,从道德上讲,排泄物、垃圾经过现代垃圾处理厂的生态处理,产生能源供我们使用,副产品也在利用啊:无机部分主要作为建筑原料,有机部分主要作为肥料,已经分别进入了社会循环和自然循环,对经济、生态都有好处,不用再搞人工碳循环了。尤其是人类破坏环境这么多年,现在有能力保护环境了,这些有机副产品对于恢复沙漠化土壤等等,用处大着㖏! 至于把别的原子拆开做成碳原子,只要你真正了解这是怎样一种过程,就知道这个想法是怎样的天真烂漫。了解这个过程之前,我们记住几个关键字:能量守恒定律。 实际上,早在量子精控技术诞生前几十年,人类就已经可以拆、装原子了,“拆原子”有个昵称叫做“核裂变”,而“装原子”有个马甲叫“核聚变”,想要核裂变、聚变,不能靠做思想政治工作让它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你必须先付出一定代价:能量。 传统的核裂变、核聚变效率不高,比如铀-235,就算没人搭理它,这家伙自己也会裂变。它的原子核可以被热中子打破,放出核能,同时还扔出两三个中子,打碎其他铀-235原子核,引发链式核裂变。 听起来效率挺高,然而广岛爆炸的“小男孩”,铀利用率只有1.2%,后来的内爆式核弹铀利用率只超过了20%。第四代核反应堆“快堆”的铀利用率倒是超过了60%,但是速度慢啊。所以,就算是利用放射性元素的先天特长来搞,效率也不理想,何况是那些“稳定”的元素,所谓稳定,就是原子核不好拆,就算勉强拆开,也不是碳。你用核反应堆的搞法去制造碳,那是搞不出来的。 还有一种拆装原子核的传统办法,就是加速器,把粒子加速、对撞,来拆装原子核,就像两军对射,子弹碰巧撞在一起,合成一个就是核聚变,撞碎了就是核裂变,这个效率更低,就不说了。 真正能把任意原子拆装成碳的,还真就是量子精控,量子精控主要靠三种技术,分别是激光、中子、磁的精确控制,实际上只有一种技术,就是靠纳米机器人实现的粒子聚焦技术。这也很好理解,人要是能在头发丝上刻字,那就是大师级的水准,但是,一个有思想的细菌在头发丝上刻字,就像一个力工挖沟那样平常。DNA编程技术让纳米机器人可以在微观世界实现人的构想。 激光和中子精确聚焦,可以精确打击原子核,而激光和磁的精确聚焦,可以精确控制粒子,这两种技术结合,就可以实现拆分和组装原子核。 根据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不管是控制还是测量,粒子的位置误差越小,付出的能量代价越大,所以不管是拆还是装原子,都必须付出巨大的能量代价。 拆的过程:用“磁-光囚禁阱”固定住原子,用中子打碎原子核,放出能量、射线、核碎片(更小的原子核),这就完成了强拆任务,也就是一次核裂变。 装的过程:用“囚禁阱”来精控原子核,用激光制造瞬间高温高压,克服斥力,把小原子核压在一起,压进“强相互作用力”(简称“强力”)的势力范围,小原子核就被捆在一起,成了个大原子核,同时释放出能量和射线,这就完成了建设任务,也就是一次核聚变。 囚禁、打碎、高温高压,都要付出巨大能量代价,这就相当于你想要玛莎拉蒂,方法不是直接买玛莎拉蒂,而是买布加迪,雇王思聪拆掉,再组装成玛莎拉蒂。又费钱又费事。 还有一个技术难题,核聚变、核裂变释放的射线和能量方向是随机的,慢慢地少量生产,问题不大,如果大量快速生产,那就是小型核弹爆炸,会直接摧毁蚁群。 又有人灵机一动:把核裂变、聚变的能量收集起来去搞裂变、聚变多好啊! 这个想法太聪明了,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永动机。 然而,就算我们把能量守恒定律扔到一边蹲墙角,有个技术问题也没法解决:我们得把“能量收集器”挡在纳米机器人与原料之间,才可以做到收集能量,同时不摧毁机器人,这种东西既然可以挡住射线和能量,那也就可以挡住机器人发出的激光、中子和磁场,它就没法加工原料了——这不是比永动机还狗血的死循环么? 这位网友问,既然量子精控技术不能量产原子核,怎么叫皮米技术革命呢? 量子精控用来制造普通元素,自然是成本太高。然而,用它来制造一些特殊结构的东西,就值得了。 所谓原子核,就是“强力”把质子和中子绑在一起。而所谓强力,就是质子、中子里的夸克小伙伴相互扔“胶子”,把大家胶在一起。胶子扔得不远,所以强力虽然强,但势力范围极小,加上斥力、弱相互作用力(简称“弱力”)的“捣乱”,一些类型的原子核、体型太大的原子核都不稳定。有了量子精控技术,通过对质子、中子进行激光和磁的微处理,可以改变夸克的性质,扔的胶子多一些,远一些,这样,增加了力度和力程,就能把更多的中子和质子绑在一起,并且保持稳定,翻译过来就是:可以造出元素周期表中没有的物质,包括更大的原子核,更结实、更稳定的结构等等。特殊材料自有特殊用途,比如航空航天中,某些需要耐高温高压高辐射的关键部位,等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成本虽然高,但价值更高,这就是皮米革命的意义。 胡勇的发明,就是用了这种技术。 这是一套纳米生化机器人勘探系统,叫做“洛阳铲”。它可以钻入地下岩层,分析地下矿物,并且把矿物的成分、深度等信息源源不断地传到地面,进行数据处理。这比传统的地震波勘探准确得多,又比传统的钻井取芯省钱得多。 但是,有很多技术难题:靠生化机器人消耗能量钻入地下岩层,又慢又费能量,机器磨损恢复也很费时间,垂直向下的线路很难校准…… 而胡勇解决这些难题,只用了一招:机器人的头部含“超大中子核”,这玩意儿的体积比原子核大,却比原子小很多,而质量比原子核又大许多,这样一来,它仅靠质量,就可以撕开周围电子的电磁力网,沿着引力垂直钻入地下,就像把铅球放在嫩豆腐上,既能钻进去,速度又可以控制得不太快,足以完成分析和发送数据的任务,因为极其细小,所以这种钻探还不破坏岩层环境,简直就是完美! 然而马光春觉得还不够完美。他提出“洛阳铲地球仪”计划:在全球定期进行“洛阳铲”勘探,每次勘察的精度是每平方公里196点位,RMS建模系统即时读取“洛阳铲”传回的数据,利用SAI强大的处理能力,建立地球内部精密结构数字模型,同时用[url=]Dionisos[/url]进行地层反演,并根据最新采集的数据,模拟地层变化未来趋势。这样,只需一个模型,不仅精确掌握地球内部结构和资源,还可以预测地层演化趋势,这个系统并入供需网,用户可以输入三维坐标,按立方公里付费查询地下矿产,又准又省钱。这项技术除了终结传统矿产勘查行业,还带来了其他福利,比如可以预测一小时内的地震,准确率达95%以上,而地震预测是免费共享的,深受各国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好评。 这是阿什卡公司转型的起点。 马光春去碳资源部任职后,“洛阳铲地球仪”的建设仍在进行,基本覆盖了全球,剩下的事,就是错位勘察新数据,不断提“高洛阳铲地球仪”的描述精度和预测准确度。 胡勇知道,马光春这次找他,一定与洛阳铲生化机器人的异动有关。
(关注微信号 每期早看到↘)
--------------版权声明--------------
阿什卡原创文章 转发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