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刘萝卜锅 于 2015-10-14 16:27 编辑
视野|勘探开发一体化思考之二 怎样实现技术的一体化? 作者:中海油研究总院开发研究院院长 胡光义
之前我们谈到勘探开发一体化具体体现在项目的一体化管理。而实现真正的“一体化”,光有项目一体化是不够滴,今天我们就说说 勘探开发技术的一体化
以知识面拓宽一体化思路
常言道“技不压身”,又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油气勘探开发人员而言,无论勘探、开发、工程、经济等等,任何领域的知识都是有用的,都可以有效拓宽我们的思路,达到融会贯通、升华理念的目的。 举个例子——若一个油田开发方案的初次评价没有经济效益,达不到公司决策的内部收益率,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怎样梳理出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点呢?这要从固定成本和非固定成本说起:对油气田开发方案而言,其固定成本以钻完井和工程建造成本为主,应对和抵消固定成本的关键是储量规模——可动用储量规模越大,抵消固定成本后还有盈余的油气产量,便可形成经济学中的“规模效益”。若方案研究人员掌握这方面的经济学知识,则会积极挖掘潜在的地质储量,尽可能增加动用储量,提升方案的经济性,从而实现技术和经济的一体化。在多年的前期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创新了储量品质分析方法,用于解决地面工程设施的部署问题,多专业配合进行“储量优化组合”,为油田“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滚动开发”策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油田的地质储量的品质变化很大,投产后对产量的贡献也差异明显。产量贡献越大,投资回收期越短,经济效益越好。因此我们通过储量品质分级、分类,在储量动用上优化组合,通过分期、分批实施开发方案,根据优质、主力储量决定地面工程规模、平面布置和管线路由等,使地面设施更“物尽其用”,也减少了一次性投资,缩短了投资回收期,大大提升了项目经济效益。由此,我们还扩大了储量品质分析的应用范畴,将油田的储量品质分析方法扩展到一个地区、一个含油气区带。除了优化组合已探明储量,也将正在勘探评价的油气储量和资源量进行分级分类,分批次优化组合动用,同时统筹区域内的油、气、水、电和设施处理能力等,实现了勘探、开发、钻采、工程、经济和环保等多方面的一体化。凡此种种,都需要多专业技术的知识,通过相互配合、协作才能达到多技术的一体化。
从需求角度达到技术和结论的一体化
开发:该区储层连通性怎么样?
勘探:储层连通性不好,厚的地方几十米,薄得地方只有几米,甚至为零。
于是,开发专业依照储层不连续的概念采用小井距部署了大量开发井——当然,这个方案的经济性很不理想。在方案研讨会上,开发人员认识到,虽然储层厚度变化大,但其油气水界面是统一的。换言之,虽储层“不连续”,但是其流体分布是连续的,其实还是一个油藏。那么,两个专业用的软件相同、技术理论相同,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为什么呢?其实是储层沉积学和勘探阶段沉积学研究角度的不同。对勘探专业来说,储层的“形状和大小”切实关乎储量的多少,而对开发专业来说,当储量规模已定,关心的焦点则是储层的非均质性问题,即影响水驱油效率的因素。因此,开发人员所谓的“连通性”指的不是影响储量多少的因素,而是影响采收率的“连通性”,此“连通”非彼“连通”,字面相同,而涵义相去甚远。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必须从需求角度达到技术和结论的一体化。
能否用勘探技术解决开发问题?
让我们来回顾一个“低渗变高渗”的“神奇”故事
渤海南部某油田在评价阶段被认为是典型的“低渗”储层油田,这就意味着投入开发后会是一个低产、低效、经济效益边际的油田。技术人员开动脑筋,用地质成岩作用理论指导储层渗透性认识——相同的沉积类型在经历相同的成岩作用过程后,其渗透率在数量级上不应有大的差异;反之,不同的沉积类型在经历成岩作用后,渗透性也应不同。通过打破常规思维,技术人员将各种沉积类型的储层样品分类详加分析,据此回归后的数据点表现出更好的相关性。“奇迹”出现了,该油田主力储层按分类回归的孔-渗公式计算的渗透率居然达到了中-高渗透率级别,该油田的储层被重新定性为中高渗——油田的价值被重新认识,项目被搞“活”了。 可见,技术本无勘探、开发的固有界限,界限和框框只存在于我们的固有偏见里。打破这个固有界限,达到技术的一体化,就能创造出解决问题的崭新模式。
一个“跨界”技术应用的实例
“断层封闭性”分析技术,本来被勘探阶段广泛用于分析油气藏成藏的侧向封闭条件,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多年来并未被开发地质人员重视和应用。随着近年海上油气田ODP研究的不断深化,开发地质人员渐渐发现,采用这项技术并不断深化,可以用来发现和评价潜在的油气储量,这是很重要的“扩边”、“挖潜”及增加储量动用的手段之一,由此衍生出“兼评价任务的开发井”——在开发方案中,我们会有意识地部署一些“开发评价井”,在开发方案实施过程中边钻探、边调整,增加了发现新储量的机会,也有效避免了低效井的产生,规避了投资风险,增加了效益。
“油藏高度”是几个专业形成的
渤海海域的明下段油藏,油层厚度较薄,评价井通常很难钻遇油水界面,这给评估油藏地质储量带来很大不确定性。试想,若储量评估结果比实际储量多,就会造成工程设施闲置和浪费;若储量评估少于实际储量,则建成的工程设施便捉襟见肘,不得不改建或扩建,对工期和费用造成显著影响和浪费。
因此,在工程建造前合理认识油水界面,是正确评估地质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多年来困扰技术人员的技术难题。于是开发地质专家开动脑筋,从勘探领域油藏成藏理论出发,找寻蛛丝马迹,结合断层侧向封闭性理论,研发出“区域油藏幅度”图版。经验证,根据该图版预测的油水界面完全符合区域规律,也符合油藏工程专业理论,开发方案阶段的油水界面预测的难题终被攻克,油田开发的风险也可得以有效规避,由此保证了工程设施规模的合理区间,实现了效率、资源与经济性全面优化的目的。
该案例中,专业人员引用了勘探阶段的油藏成藏理论和断层侧向封闭性理论,解决了开发前期研究的难题,且完全符合开发专业各项理论检验,充分说明技术“一体化”是创新成果和高速高效的重要法宝,在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性是显著的。
版权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