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石油网|石油技术交流|石油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查看: 2959|回复: 11

Petrel变差函数基台值问题,求解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2-7 12:18
  • 签到天数: 80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5-9-16 17: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在进行变差函数设置的时候,结果不论改变什么参数,基台值都不能为1,在0.8附近波动,也不会大于1,为什么? 55.jpg

        我也查阅了很多相关建模算法及变差函数相关资料,总结起来就是,(1)基台值反映了变量在空间上的总体变异性大小,基台值越大,数据波动越大,参数变化的幅度越大。(2)在变差函数分析的过程中,块金值可能不为0,但是调整参数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块金值接近0,然后赋值为0,同时基台值必须为1。(3)在进行变差函数分析过程中,出现基台值大于1,是不允许的。但是不知道小于1行不行?没人说,但是小于1确实反映了数据的总体变异性相对较小。
    在此希望郝老师能帮忙解答!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5-9-17 08: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区的搜索半径,厚度,物源方向都是确定的,现在的问题是,设置滞后距Lag的问题。
    查了好多文献说是滞后距可以设置一个到两个井距,但是我的真实井距是200m,按照200m设置滞后距是无法收敛的(改变容差角和带宽都无法实现)。
    11.jpg (100.3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昨天 16:23 上传





    当设置到1.5倍井距的时候可以收敛。
    22.jpg (100.0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昨天 16:23 上传





    但是问题又来了。因为设置1/3倍的井距的滞后距,结果也可以收敛。
    33.jpg (103.3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昨天 16:23 上传





    同时设置1/4井距的滞后距依然可以收敛。
    44.jpg (104.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昨天 16:23 上传





            希望郝老师指点滞后距怎么设置,因为滞后距设置不一样,结果得到的变差函数也是不一样的。滞后距到底怎么设置才合理。我对研究工区是有一定认识的,但是滞后距搜索模式我也通过你给的“闲扯地质统计学”里面照片看到了,但是我在搜索1/4或者1/2井距的时候也没有看到点对数缺少多少,只是觉得是缺少了靠前的数据点才导致的不收敛。
            我查看了很多文献,都说是先确定搜索半径、物源方向和厚度,因为这个是最好确定的。然后再多次设置调整滞后距、容差角和带宽,取得合适的变差函数。但是我发现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引起变差函数的巨大变化。有个不懂得地方就是,我的搜索半径设置1550m和1551m,其他参数不变,然后1550m收敛,1551m不收敛,我很费解,这个都影响。文献上说只要搜索半径限定为:工区内相距最远的两个数据点的一半就行。但是也有人说,外国研究人员设置搜索半径要超出研究区,这样才能更好的搜索不易漏掉数据点,超出研究区范围的自然搜索不到,也不影响变差函数的分析。国外和国内都不同统一,对这个数据的设置都有自己的见解。
            郝老师您的帖子“闲扯地质统计学”,里面说到了变差函数意思是要懂得深层次的地质统计学,可能对这个理解更好一点,也没有说出针对各种情况怎么处理,虽然是软件操作但也是为了实现要达到的目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学习。
           郝老师,希望您能帮忙分析一下,我们热衷学习Petrel的同仁都能从您的指导中醍醐灌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3-8-12 20:11
  • 签到天数: 189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9-17 09: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工区的井挺多的,为啥不根据自己对油藏的认识用确定性建模的方法来做,还要用地质统计学,做的估计差别挺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5-9-17 09: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推荐你
    http://www.sunpetro.cn/thread-92927-1-1.html
    该书第二章开始专题讲解Variogram,推荐你从77页的随机函数概念读起,你会比较容易准确理解你所提问的所有问题。

    基台值部分,摘要来说,我想点评你的总结
    “基台值反映了变量在空间上的总体变异性大小”
    认识可能仍然需要再根据一些数学教程进行调整。
    简单来说,基台值只是人为划定的一个变差界限,超过这个界限之后的变差散点无法或者不必用变差函数来进行拟合。出现低于1或者高于1的值都是正常的,这只是统计变差(尤其是多点平均以后)会出现的结果,

    “在变差函数分析的过程中,块金值可能不为0,但是调整参数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块金值接近0,然后赋值为0,同时基台值必须为1。”
    应该准确的说,在早期版本Petrel中我们认为拟合变差函数时一定要变差达到1截止,这种理解是因为我们只引进了三种具有平台效应的函数,而且一般情况下石油行业确实倾向于使用固定的1作为基台值。但是,现在新版本的Petrel已经不再坚持这样的观点,可以设定自己需要的基台值(如下图)。
    Capture.PNG

    “在进行变差函数分析过程中,出现基台值大于1,是不允许的。”
    这个理解,我仍然请你查看一下我推荐的书,其实上面说得很清楚。

    关于Lag Distance,你看看从83页起至87页就会比我明白。

    简单来说,你所给出的Lag Distance参数违反了统计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样本最大化,我们一般会认为(该书84页、85页的图)
    Capture.PNG Capture.PNG
    这个Lag Distance所规定的范围内的数据点作为一个样本进入Variogram。那么,理论上来说,每个这样的范围内只有一个数据点对于我们后来的统计才最有利。当然,这样就过于理想化了,所以我们需要考虑数据的代表性。从平面变差函数(书中所谓Horizontal Plane)来说,你把Lag Distance设置那么大,其中肯定包括了很多井进入同一个范围被置换为同一个数据样本的情况。不过你给出很小的Lag Distance,1/4井距,51.5米,仍然能获取那么多准确的Semivariance值说明你的工区内的井分布真是够密集的。

    最后,提醒你一句:Search Radius在做数据分析的时候不应确定,一般我们是根据Lag的不断增加,而Lag Distance相对固定(约1个井距)来外延Search Radius,并最终发现随着Lag数的增加Semivariance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值状态,我们拟合这个高值状态就启用了Sill。

    其实这些在你提及的那个《闲扯地质统计学》中都表述过了,我想你一下子未必都能关注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5-9-17 09: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偶然看到这个,与大家共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5-9-17 09: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使用地质统计学进行地质研究这个问题上,我并不认同“~仲卿寅瑾梓墨~ ”的观点。

    如果通过人脑的思考就能够从空间上确定一个物性的展布,那么根本就不需要发展出现在这样多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大数据分析了。类比着说的话,如果数据足够多,经济学家是否可以放弃经济模型而直接进行确定的经济预测呢?

    我们很多先验知识是可以通过软数据的方式投入到统计学中的,没有必要一定认为“确定”就是最好的。因为我们不能真的确定地下的岩石及物性的空间分布状态,也不能认为“确定”就是我们对于地下资源的唯一理解。退一万步来说,万一我们的“确定”偏离了真实太远怎么办?我们的“确定”缺乏一种机制可以估计我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偏离。而反过来,地质统计学虽然容易给出的总是分布的结果,从结果上我们就看到了偏离,但是这样也可以帮助我们预估我们认识存在的偏离,而不至于迷信我们的认识。

    科研工作者中很多人都是因为对于自己的观点过于确信而转入了偏执,这也是我们看到很多高级知识分子会栽在逻辑结构非常混乱的某功理论的一个诱因,不是别人让我们相信,而是我们过于相信我们自己。相比较而言,统计学家会客观得多;相比较而言,物理学家牛顿最后选择神学也是一种不夸大自我的表现,虽然中国很多人批评他这个姿态。

    题外话,不过却是肺腑之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28 16:28
  • 签到天数: 384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5-9-17 10: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Joseph 发表于 2015-9-17 09:37
    在使用地质统计学进行地质研究这个问题上,我并不认同“~仲卿寅瑾梓墨~ ”的观点。

    如果通过人脑的思考 ...

    谢谢郝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2-10 17:14
  • 签到天数: 377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5-9-17 10: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Joseph 发表于 2015-9-17 09:37
    在使用地质统计学进行地质研究这个问题上,我并不认同“~仲卿寅瑾梓墨~ ”的观点。

    如果通过人脑的思考 ...

    确实,受制于国内教育的局限性,不少国内研究者对“不确定性”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其实进一步说,我们所见到的“科学”,也并非是确定的,从哲学的角度看待科学,建构论和实在论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过。牛顿正是到最终也无法解答他的理论中存在的逻辑矛盾而最终皈依神学,而科学也正是在这种不确定性和不断的质疑中逐渐前进的。暂且不谈科学的存在性,假设“真理”确实存在,按照实在论的论断,科学是人们不断逼近真理的过程,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理论并非完全真理,那么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的认知,如何一定就是“确定”的呢?更何况,也许“不确定性”才是“真理”的一部分。我们眼前的世界都是不确定的,我们就更加不能保证我们所认识的地下地质情况是确定的了。
    当然,实际工作中,确定的结果来得要更实在一些,而“不确定性”的体现,主要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认知我们所得到的确定的结果上。
    以上为个人见解,题外话。题内话在下一条回复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2-10 17:14
  • 签到天数: 377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5-9-17 11: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帮楼主附上原帖地址:http://www.sunpetro.cn/thread-104396-1-1.html

    我在原帖中提到了我对滞后距不到一个井距时的点对数量的一些个人见解
    我刚刚又看了滞后距小于1个井距的那几个变差函数图,发现不同距离的统计量呈现规律性周期性变化的趋势,而这个周期正好与多少分之一的井距有关。按照原理上的理解,这应该正好说明了按照不到一个井距的滞后距实际是过小了,因为感觉一个比较合理的统计量变化趋势应该是一个趋势上递减的过程,就有点类似于1个井距和1.5个井距那样的变差函数图那样。

    不过确实感觉实际调整过程中,想保证一个栅格内只有一个或少数井点实在不现实,就算井网十分规则,一旦相控,实际数据点的样式就不像预想的那样规则了,也因此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差函数不理想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00:20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5-9-17 11: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到讨论版块跟帖并向两位致歉,在没有仔细核对问题情况的时候给出了结论!

    http://www.sunpetro.cn/forum.php ... p;extra=#pid150238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阳光石油网 ( 鲁ICP备2021003870号-1 )

    GMT+8, 2025-1-9 20:10 , Processed in 0.05373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