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1-11 00:20 |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
发表于 2015-9-17 08: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区的搜索半径,厚度,物源方向都是确定的,现在的问题是,设置滞后距Lag的问题。
查了好多文献说是滞后距可以设置一个到两个井距,但是我的真实井距是200m,按照200m设置滞后距是无法收敛的(改变容差角和带宽都无法实现)。
11.jpg (100.3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昨天 16:23 上传
当设置到1.5倍井距的时候可以收敛。
22.jpg (100.0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昨天 16:23 上传
但是问题又来了。因为设置1/3倍的井距的滞后距,结果也可以收敛。
33.jpg (103.3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昨天 16:23 上传
同时设置1/4井距的滞后距依然可以收敛。
44.jpg (104.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昨天 16:23 上传
希望郝老师指点滞后距怎么设置,因为滞后距设置不一样,结果得到的变差函数也是不一样的。滞后距到底怎么设置才合理。我对研究工区是有一定认识的,但是滞后距搜索模式我也通过你给的“闲扯地质统计学”里面照片看到了,但是我在搜索1/4或者1/2井距的时候也没有看到点对数缺少多少,只是觉得是缺少了靠前的数据点才导致的不收敛。
我查看了很多文献,都说是先确定搜索半径、物源方向和厚度,因为这个是最好确定的。然后再多次设置调整滞后距、容差角和带宽,取得合适的变差函数。但是我发现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引起变差函数的巨大变化。有个不懂得地方就是,我的搜索半径设置1550m和1551m,其他参数不变,然后1550m收敛,1551m不收敛,我很费解,这个都影响。文献上说只要搜索半径限定为:工区内相距最远的两个数据点的一半就行。但是也有人说,外国研究人员设置搜索半径要超出研究区,这样才能更好的搜索不易漏掉数据点,超出研究区范围的自然搜索不到,也不影响变差函数的分析。国外和国内都不同统一,对这个数据的设置都有自己的见解。
郝老师您的帖子“闲扯地质统计学”,里面说到了变差函数意思是要懂得深层次的地质统计学,可能对这个理解更好一点,也没有说出针对各种情况怎么处理,虽然是软件操作但也是为了实现要达到的目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学习。
郝老师,希望您能帮忙分析一下,我们热衷学习Petrel的同仁都能从您的指导中醍醐灌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