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层序划分,有两种思路:
第一是综合岩芯、露头、测井、地震等多种资料,识别层序界面,然后再进行体系域或四级、五级等高频层序的划分。简言之,是从粗到细的等时的地层格架的建立。
第二种是首先进行米级旋回(相当于6级的沉积旋回)的划分,然后再利用Fischer图解(新增可容纳空间图解)来研究沉积旋回在空间上的叠置关系,进行旋回级次的划分和地层对比。可以说是从细到粗来建立等时的地层格架。
我的问题是:这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在进行层序划分时,何时用第一种方法,何时用第二种方法
这个问题Anderson在1990年发表的The significance of metre-scale allocycles in the quest for a fundamental stratigraphic unit提到过,按他的观点是第二种。但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好像更多的是第一种。这是正要做的一个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在这和大家交流一下,呵呵,还没来的急去问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