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气魄篇
BP、TOTAL等国际研究机构和国内众多研究机构的反复测算和前期开发评价说明,苏里格气田的储量是落实的。有困难,但要坚定信心,因为苏里格气田的开发,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把气采出来,满足下游不断增长的需求就是最大的政治。采不出来,说什么都没有用。
——长庆油田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冉新权
每年的3月到5月,古城西安应该是一个从姹紫嫣红到绿肥红瘦的季节,是万物生长的季节。
2005年3月到5月,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对外合作部的赵建新整整瘦了16斤。
但赵建新对笔者说他无怨无悔,参与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的前期工作是他一生的荣幸。通过他和他的同仁们的工作,为我国探明储量最大的气田实现规模有效开发铺平了道路。更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一种新的合作体制从此产生。
五
20世纪末,长庆油田在三角洲成藏理论和煤成气理论的指导下,天然气勘探开始向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北部转移。2000年,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在苏里格庙附近部署的两口天然气探井相继喷出强大的天然气流,从而宣告了苏里格气田的诞生。
然而,这里却成为长庆石油人曾经的伤心之地——5年的开发及评价工作进展缓慢。
“鱼与熊掌”的命题
2001年9月7日,为实现苏里格气田的有效开发,长庆油田公司成立第三采气厂。同时明确第三采气厂负责苏里格气田的开发。
人们希望采气三厂成立后,能带来苏里格气田新的好消息。然而,接踵而来的,却是一个个开发试验失败的坏消息。根据苏2井、苏6井压裂作业后的产能情况,人们最初雄心勃勃地为苏里格气田确定了平均单井日产40万立方米的开发计划。但这一计划很快流产,此后不得不调整为25万立方米,接着是15万立方米、10万立方米、8万立方米,结果还是达不到,即使有个别井达到了,也会很快降下来。那么5万立方米总行了吧,结果还是稳不住,于是又调整到3万立方米。产量的一次次下调,使人们对苏里格气田的认识也由高产气田变为复杂气田,继而是低产气田,最后又定义为边际气田,甚至有人认为是无开发价值的气田。这一过程中,也使相对于产量分别达50亿立方米、20多亿立方米的采气一厂和采气二厂来说,年产量不足1亿立方米的采气三厂处境尴尬。
采气三厂的经历折射出了苏里格气田的巨大开发难题。然而,苏里格气田又必须实现有效开发。在整个鄂尔多斯盆地,目前发现的天然气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下古界的靖边型,属于整装的碳酸盐岩气藏;二是上古界的榆林型,属于整装的砂岩山2气藏;三是上古界的苏里格型,属于非均质性强、连通性差的盒8和山1砂岩气藏。在这三种类型气藏的探明储量中,苏里格型占55%以上。更重要的是,根据预测,在鄂尔多斯盆地10.7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中,苏里格型气藏所占比例高达70%以上。如果苏里格气田不能实现有效开发,那么,同类型的气藏就无法实现规模有效开发。
一方面,受体制、投资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苏里格气田无法实现规模有效开发。另一方面,巨大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又要求苏里格气田必须实现规模有效开发。这是一个“鱼与熊掌”的命题,在经济效益与政治责任之间,长庆油田被推向了矛盾的风口浪尖,中国石油也被推向了矛盾的风口浪尖。
正确认识苏里格气田的开发难题是必要的,但正如时任中国石油勘探板块副总经理的冉新权所说:“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苏里格气田的开发难题也不例外。长庆油区解决不了的问题,不等于中国石油集团解决不了;一段时间内解决不了的难题,不等于永远解决不了;上市企业单独解决不了的问题,与未上市企业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后不一定解决不了。”与苏里格气田开发难度相似的北美圣胡安气田已经实现了有效开发。难道苏里格气田的开发真的走入绝境了吗?
第三条道路
采气三厂的前期评价和先导试验,从宏观上证明了四个方面的客观现实:第一,苏里格气田的储量是落实的。5年的开发评价中,不仅长庆油田和国内相关研究机构都做了大量工作,而国际上包括BP、道达尔等国际著名的石油公司都参与了开发评价,经过反复测算,都证实苏里格气田5336亿立方米的探明储量是落实的。第二,基本明确了苏里格气田开发的主体技术。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逐步看清了苏里格气田开发的主体技术思路。第三,形成了“依靠科技,创新机制,简化开采,苏里格气田是可以有效、经济开发”的总体认识。第四,初步明确了“提高Ⅰ+Ⅱ类井比例、简化地面工程,降低综合建井成本”的开发思路。可问题的关键是,要降低综合建井成本,起决定作用或者说起主导作用的是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必须通过提高钻井速度、降低油管和套管投资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不仅不能获得气田开发中的任何利益,还会丧失一些本来可得到的利益。这种“赔本赚吆喝”的生意,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没有积极性。因此,如果说技术是制约气田开发的一个瓶颈的话,那么,体制又成为制约气田开发的第二个瓶颈。
在苏里格气田开发遇到重重困难的时候,中国石油集团内部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一种开发苏里格气田的新思路。他们认为,制约苏里格气田实现规模有效开发的关键性问题只有两个,那就是降低开发成本、提高高产井的成功率。苏里格气田的确存在低压、低渗、低产和单井控制储量少、储层非均质性强的问题,但在苏里格气田面积2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要想打一口一点气都没有的空井,也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在“三低”气藏中,存在渗透率相对较高、丰度也相对较高的“甜点”。无论是井位优选还是降低成本,技术问题只是一个方面,在长庆油田公司长期探索并形成技术思路之后,关键的是要解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
中国石油集团内部重组时,为了避免内部在资源勘探开发方面的竞争,一方面,未上市企业失去了作为法人实体直接大规模参与油气资源开发的资格。另一方面,作为上市企业的核心资产,已经探明的巨量油气资源交由另一个或几个法人实体去开发,没有先例。有人甚至认为,让非上市企业大规模参与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有违当初内部重组之初衷。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未上市企业所属的钻井、测井、地面建设、压裂等工程技术服务队伍早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并通过关联交易的形式与油田公司建立了一对一的服务关系,缺乏适度的竞争。同时,由于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利润来源正是油田公司的成本,因此,降低成本缺乏原动力。然而,要想实现苏里格气田的规模有效开发,只有打破体制的藩篱,就需要打破这种体制的约束。这需要气魄,一种敢于打破常规的气魄。
其实,苏里格气田的开发,早已引起了中国石油集团领导层的关注和牵挂。2005年1月22日,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上,时任中国石油集团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中国石油总裁的蒋洁敏就做出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苏里格气田开发步伐”的指示。此后不久,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以下简称勘探板块)主管天然气业务的副总经理冉新权博士接到调往长庆油田工作的调令,调往长庆油田分公司担任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纪委书记和工会主席。在7天后到任的这位副总经理众多的分工中,第一项职责就和实现苏里格气田的规模开发直接相关。这一切,似乎预示着什么重大事件将要发生。
果不其然,4月15日,长庆油田公司向中国石油勘探板块呈报了《关于“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意见”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提出了有关合作开发苏里格气田的21个原则性问题。首先明确了合作开发的原则,即“简化开采,创新机制,依靠科技,走低成本开发之路”。接着又提出了合作开发的总体目标,即近期建成10亿立方米年生产能力,中期建成30亿立方米年生产能力,远期建成50亿立方米年生产能力。同时强调了合作管理方式,即统一编制总体开发规划,统一划分合作区块,统一建设主干输气管网,统一集气、净化、外输和销售;分区安排产能建设规模和进度,分区管理。《报告》将面积为4737平方千米的合作区划分为8个独立区块,包括苏25井区、苏10井区、苏5井区、苏20井区、苏6井区、苏36-11井区、苏14井区、桃7井区和苏里格南区。合作开发仅限于地面坐标划定范围内上古界二叠系石盒子组8段(即盒8)和山西组1段(即山1)的探明天然气资源。合作过程中新发现的其他层位的天然气资源,合作方享有优先合作开发权,但需办理报批手续,经批准并签订补充合同后实施。苏14井区在与康菲石油公司的国际合作开发搁浅后,由长庆油田公司独立开发,形成了“5+1”合作开发模式。同时,长庆油田还递交了关于苏里格南区实行国际合作开发的报告,拟与道达尔公司进行合作开发。至此,“合作开发苏里格气田”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2005年5月25日,中国石油集团主管上游业务的副总经理王宜林在《报告》上签字。第二天,中国石油发出了《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实施意见》。这份以《报告》为主体内容的文件指出,苏里格气田合作的甲方为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乙方为中国石油集团未上市企业,合作期限原则是30年。这份来自中国石油机关的文件同时明确了甲乙方的分工,甲方负责输气干线、净化厂以及主干公路等骨干工程建设。乙方在已取得的合作区内按总体规划编制开发方案和投资计划,担负钻完井、集气支线、集气站及地面配套系统、生产操作等投资。
至此,苏里格气田的合作开发正式启动。
最终的抉择
2006年3月份,由关仕海带领的辽河石油勘探局钻井公司陕北项目部在苏10井区,使钻井周期由原来的45天创纪录地缩短到14天。不久以后,长庆石油勘探局钻井总公司70518钻井队将这一纪录改写为11天3小时。又过了一个月,这一纪录再次被改写为9天23小时,苏里格气田开发井的钻井周期历史性地进入了10天的新纪录。与此同时,单井综合建井成本下降到了810万元。而另一方面,效果较好的Ⅰ+Ⅱ类井比例由原来的62.7%提高到73.7%以上。
体制的突破,就像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一下子打开了思想的宝库。“合作开发”概念提出一年后的2006年5月29日,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联合管理委员会第二次联席会议在昆明召开。参加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的各项目部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从已经完试的开发井看,效果比预想的要好得多。一年来的实践证明,苏里格气田完全可以实现规模有效开发——信心终于来到了苏里格。
然而,一年前的2005年6月,当长庆油田公司向中国石油集团内部十余家未上市企业发出招标邀请的时候,笼罩在招投标会议上的却是怀疑和担心。2005年6月9日,长庆油田公司向各个中国石油集团内部13家有条件的未上市企业发出招标文件,与油气勘探开发主营业务阔别了6年之久的各未上市企业,纷纷投来了关注的目光。
“苏里格气田开发体制的突破,的确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但气田开发需要大量的投资,需要承担投资风险。同时,由于技术储备不足,技术上也要冒失败的风险。所以,直到递上标书的那一刻,我们心里仍然忐忑不安。”一位来自未上市企业的项目经理在向记者谈起当时的心情时,依然感慨良多。
“我们也知道,苏里格气田是一块硬骨头,是世界级的开发难题,所以,当时我们的压力是很大的,但我们也相信,通过发挥集团公司的整体优势,苏里格气田的规模有效开发是能够实现的,所以我们也是有信心的。”另一位全过程参与投标的项目经理也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心理。
“当时我们共发出了14份标书,首先是集团公司领导大力支持,为招投标活动创造条件;其次长庆油田公司全方位地提供各种条件;同时,各勘探局或管理局领导都热心参与,使得招标工作进展很顺利。”长庆油田公司副总地质师张明录对记者说。
虽然有怀疑也有担心,但勇气与决心还是在最后一刻占了上风,2005年7月30日,当投标截止日期到来时,14家未上市企业毅然向长庆油田公司投出凝重的一标。长庆油田公司组织了由中国石油集团内部各路专家组成的评标小组,经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评标,有5家未上市企业获得合作开发苏里格气田的资格。9月上旬,8个独立区块中的7个已经名花有主。其中苏6、苏36-11区块被长庆石油勘探局拿下,苏10区块归入辽河石油勘探局名下,苏5、桃7两个区块被四川石油管理局收入囊中,大港油田集团有限公司直取苏20区块,华北石油管理局稳拿苏25区块。苏14区块在与康菲公司的合作谈判搁浅后,由长庆油田公司独立自主开发。至此,8个区块的开发主体都已落实。同时,苏里格气田南区与道达尔石油公司的合作开发谈判也进入实质阶段,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2005年11月27日,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的5个项目经理部成立。此后,分别来自长庆石油勘探局、辽河石油勘探局、四川石油管理局、大港油田集团有限公司、华北石油管理局的工程技术队伍相继开进毛乌素沙漠,沉寂了5年多的苏里格气田再次焕发生机。
六
“我今天来,主要是听听我们长庆油田还有哪些没有服务到位,看看大家还有什么需要我们长庆油田做的。”在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联管会第二次联席会议上,长庆油田公司总经理王道富的一席话,迎来与会者一片热烈的掌声。
从苏里格气田联合开发五个项目经理部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形成了以“统一规划部署,统一组织机构,统一技术政策,统一外部协调,统一生产调度,统一后勤支持”为主要内容的运行机制。正如中国石油集团总经理蒋洁敏所说,苏里格气田形成了“资料、信息、技术共享”的和谐局面,使“宝石花”在苏里格闪闪发光。
有朋自远方来
“集团公司在苏里格气田开发上,敢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突破体制上的禁区,实现体制上的创新,这一点,是实现苏里格气田规模有效开发的关键。可以说,没有体制上的创新,就没有苏里格的规模有效开发。通过这种体制创新,使苏里格气田用市场的力量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有机体,其效果胜似一场‘石油会战’,但形式上既不同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会战,也不是单打独斗的一盘散沙,最大特点就是集团公司的整体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得到了维护。也真正体现了集团公司‘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2006年7月22日,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第五项目部经理、来自华北石油管理局的李建荣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
然而,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华北石油管理局开赴苏里格气田的前夜,李建荣的心情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华北油田作为20世纪80年代崛起于渤海湾中部的一个大油田,年产量曾高达1700多万吨,但到20世纪末,产量已经迅速下降至500万吨左右。而当时按照大庆油田规模建立的“大而全、小而全”却没有随原油产量的下降而有所改观,尤其是庞大员工基数无法降下来,生产经营也陷入困境。苏里格气田的合作开发后,华北石油管理局制作了详细的投标方案和标书,并顺利通过了评标,拿下了苏25井区的合作开发权。然而,就在全局上下充满期待地为开进毛乌素沙漠大干一场而做准备时,一种传闻伴着华北平原深秋季节的北风,飘进了员工们的耳鼓:“苏里格气田根本就没有当时说的那么多储量,风险很大,投资回报率根本就没有保证。”、“‘苏里格神话’本身就是一个谎言,所谓合作开发,是这个谎言的继续,目的就是为中国石油找一个台阶下而已。”、“要是能开发,长庆油田早就自己干了,还等你去开发?”等等。当今世界上,传言的能量有时候是很大的。华北石油管理局组建的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第五项目部就是在这种质疑声中,顶风冒雪开进了毛乌素沙漠。
李建荣他们的心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踏实。像华北一样,经过半年多的实践,长庆、辽河、四川、大港的心情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积极性和能动性都调动了起来。
2005年11月27日,在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联合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长庆油田公司总经理王道富在会上指出:苏里格气田是我国迄今陆上探明储量最大的整装特低渗气田,承载着重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国内外影响十分巨大。实现苏里格气田的成功开发,对于加快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推动我国特低渗气田开发,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因此,在气价上,长庆油田的井口气价是每立方米0.66元(后涨为0.77元),而从各合作方收气的井口气价则是每立方米0.8元。在地面工程上,集气干线和天然气处理厂都由长庆油田承担。在市场销售上,天然气全部由中国石油统一销售,解除了合作方在销售方面的后顾之忧。在技术上,数年来长庆油田投资近10亿元取得的技术将无偿与合作方实现共享。
2006年1月9日,长庆油田公司召开苏里格气田开发工作总结会议。会上,冉新权进一步指出:长庆油田公司相关单位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合作方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长庆油田与各合作方一样,怀着发挥集团公司整体优势的愿望,本着确保集团整体利益和向国家安全平稳供气的目标,共聚毛乌素沙漠,共谋苏里格开发大计。
2005年9月2日,冉新权代表长庆油田分公司与五个合作方签订这份重要的《合同》。至此,苏里格气田的合作开发,完成了所有的法律手续,长庆石油勘探局、辽河石油勘探局、四川石油管理局、大港油田集团有限公司、华北石油管理局的开发健儿们整装待发。
那么,等待五家合作方的会是什么呢?
七
“合作,其实就是会战。多少年了,每当想起石油会战,我就热血澎湃,真想去苏里格看一看。”听了记者在苏里格气田的采访经历,一位北京的同仁表达了无限的向往。
是啊,由合作到形成会战之势,这是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中体制和机制创新带来的必然结果,但这种会战完全不同于上世纪那种千军万马、不计成本的会战,它首先是技术攻关的会战。
从2005年底,第一支钻井队冒着风雪潜入毛乌素。半年后的今天,近百支工程技术队伍分头挺进,已经对苏里格形成合围之势。
围歼储层
从2005年9月2日华北石油管理局中标苏25区块,成立第五项目经理部,到2006年2月18日该项目部第一口评价开发井——苏25-8-1井鸣机开钻,整整用了5个半月的时间。当月25日,该项目部第二口评价开发井苏25-13-5也开始向地层钻进。到2006年5月底,该项目部完钻的评价开发井只有4口。第五项目部成为苏里格气合作开发的5个项目经理部中开发井最少的一个。此间有传闻说,华北石油管理局是在观望。
2006年5月29日,传闻终于被否定。记者从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管理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获悉,钻井进度慢是因为第五项目经理部前期的工作重点是加深地质研究和储层预测。这4口评价开发井中,I类井3口,Ⅲ类井1口,结果好于预期,他们的努力收到了满意的效果。而华北石油管理局主要领导则做出明确指示:苏25区块的开发要加快节奏,工作量不受年度部署影响,华北石油管理局将全力以赴给予支持。
至此,中国石油集团参与开发苏里格气田的五路大军中,最后一场围歼天然气储层的战斗也以胜利而告终。此前,以“高起点、高标准、快节奏”为准则进军苏里格的辽河石油勘探局已经完钻开发井或评价开发井33口,其中Ⅰ+Ⅱ类井比例达到81.3%。而由长庆石油勘探局组成的第一项目部在苏6和苏36-11两个区块已经完钻的18口开发井中,Ⅰ+Ⅱ类井比例达到了72%;由四川石油管理局组成的第三项目部完钻的13口评价开发井,更是把Ⅰ+Ⅱ类井比例提高到了89%;由大港油田集团公司组成的第四项目部的苏20区块Ⅰ+Ⅱ类井比例也大幅度提高。截至5月29日,苏里格气田Ⅰ+Ⅱ类井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的第一个战略意图提前实现:新钻开发井的Ⅰ+Ⅱ类井比例由一年前的62%提升至73.7%。更重要的是,进入第二季度以后,大部分项目部完钻的新井中,Ⅰ+Ⅱ类井比例已经超过了80%。
在苏里格气田,由于极强的非均质性,此地致密,而彼地相对疏松,此地的储层与彼地的储层虽同处一个层位,却是不连通的,加之低渗、低压、低丰度特性,难以形成同一个压力体系。这样,如果一口井正好打在致密的位置,即使目的层选对了,仍然是低产井,数百万元的投资还是打了水漂。因此,在苏里格气田,要实现有效开发,首先要解决的是井位优选问题。然而,如果你以为选好井位就是万事大吉,那你又大错特错了。在其他气田,找到了砂体,就意味着找到了储层,而在苏里格,有效储层只是砂体中的一个个小层,这些小层又在纵向上被致密的隔层所隔断,如果一口井没能找到真正的储层,即使打到了砂体,那么这口井的投资同样是白扔了。因此,有人形象地比喻,在苏里格气田,寻找储层就好比在沙堆里面挑芝麻。正是由于单井控制储量少、总产量低,本来开发效益就比较低,如果一口开发井失败,几口开发井的效益就会被“吞噬”掉,因此必须慎之又慎。这就是为什么第五项目部仅确定第一口开发井就用了近半年时间的原因。
面对这样的世界级难题,在三维多波、二维多波等先进技术均未收到满意效果的情况下,高精度二维数字地震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各项目部探索出了适合苏里格气田的井位优选和储层预测技术,大大提高了钻井成功率。
2007年3月,记者从有关方面得到了“5+1”合作模式实施一年的结果。2006年,五个项目经理部和长庆油田采气三厂共完钻新井312口,其中Ⅰ+Ⅱ类井比例达85.43%。一年前,在地质认识更为准确、储层认识较为清晰的苏6井区,Ⅰ+Ⅱ类井的比例只有62%,一年间,提高幅度达23个百分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你无法看到硝烟,但这的确是一场战争,一场人类智慧与复杂地层的战争。现在,第一份战报从苏里格开发一线传来:我们赢了。
井筒之役
苏里格气田的合作开发,搭建了一个竞争的平台,也搭建了一个团结协作的平台和技术交流的平台,各项目部除了各展其能、亮出看家绝活外,不设技术壁垒,强调技术共享和交流。同时,苏里格气田的开发,也是发挥中国石油集团整体优势的典范之作。根据未上市企业缺乏勘探开发技术力量的实际情况,各项目部所在地区的油田公司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第二项目部领导班子的6名成员中,来自辽河油田公司的就占了4位。长庆油田公司除了对各项目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外,更是全力配合第一项目部对苏6和苏36-11区块的开发。华北油田公司也派出了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等专家进入项目部,配合苏25区块的开发……“在苏里格,我又一次找到石油大家庭的感觉。”一位在乌审旗一线的工程师这样对记者说。
井筒之战的胜利就是在这种大协作中完成的。天然气开发井综合建井成本的80%发生在井筒之中,开发评价阶段,苏里格的单井综合建井成本高达1200万元。在30亿立方米产能规划中,提出了单井综合建井成本810万元的目标。有人认为这一目标不可能实现。而一年后的今天,苏里格的单井建井成本已经降至720万元。这又是一个奇迹,而导致这一奇迹出现的,首先是钻井周期的缩短。了解钻井工程的人都知道,钻井周期越长,钻井成本就越高,缩短钻井周期就意味着降低钻井成本。合作开发之前,钻井周期长达45天,合作开发的号角吹响后,以PDC钻头为核心的快速钻井技术在各项目部得到推广,钻井施工流程得到优化。此后不久,第二项目部首先把单井钻井周期缩短到14天,接着第一项目部又把这一纪录改写为9天23小时。在目前大规模开发的情况下,钻井周期稳定在15天以内,比原来缩短了2/3,其结果是,钻井施工成本大幅度降低。按照国际上目前每天5万元的钻井日费计算,仅此一项,单井就可节约成本150万元。
单井综合建井成本降低的另一个原因是油套管和井口装置的国产化。由于天然气开发的高风险性,在国内,大部分气田都采用进口的油管和套管。如果实现国产化,那么每米套管就可以节约400元,每口气井就可以节约成本近160万元,加上油管国产化单井可降低成本40多万元,每口井就可节约成本200万元。长庆油田公司与中国石油集团管材研究所等单位一起开展技术攻关,成功实现苏里格气田油套管的国产化——中国石油集团的整体优势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压裂也是在井筒内进行的,此前的大规模压裂不仅成本高,而且效果不理想,在取得了井位优选和储层预测的成功之后,强调适度压裂,分压合采技术也逐步走向成熟。长庆油田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Y241封隔器进行合层求产,不仅实现了不动管柱一次分压3到4层,而且减少了井下作业对储层的伤害。此项技术在提高开采效率的同时,同样带来了成本的降低。一些项目部还探索出了简化测井技术,并很快得到推广……
2007年3月,记者了解到,在“5+1”模式中,各项目部的综合建井成本都降到了720万元以内,即使加上钻井废泥浆池治理、井场绿化、防风固沙等环境保护费用,单井综合建井费用仍可控制在800万元以内。
至此,降低成本的关键战役——井筒之役宣告胜利。
挑战压力
“地动山摇,简直就是地动山摇!就是这几口井。”记者在乌审旗采访,第二项目部的一位工程师指着地图上苏10区块的几口井位对记者说,“为了避免浪费,我们只在排液后进行了很短暂的放喷,没有进行流量测试。但这一喷,可了不得了,用地动山摇来形容强大的气势,一点都不夸张。”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第一项目部,记者在该项目部了解到,实施压裂后,14口气井的压力均在20兆帕以上,有的高达40多兆帕。这是一个好消息。
2000年8月,苏里格气田也传来过这样的好消息。苏6井在实施压裂后,强大的地层压力驱动着天然气喷薄而出,也是地动山摇,计算无阻流量高达120万立方米。然而此后,苏6井的压力迅速下降,仅5年后的2005年9月,该井的日产量已经降至0.57万立方米,累计产气量也只有1866万立方米。这就是苏里格的现实:初期产量高,压力高,但单井控制储量少,压力下降快,产量递减快。这一现实给气田开发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井口和集输装置性能要求高,投资大,但后期压力下降后,装置剩余功能大,造成的浪费也很大。这就造成了一个尖锐的矛盾:前期的高压要求井口装置必须加大投资,确保安全生产,但后期的低产和单井累计产量低的现实又要求井口装置必须压缩投资。
同样的矛盾也出现在集输系统上。了解天然气开发的人知道,如果采用高压集输,那么由于集输管道同样需要高强度的进口管材,同时还要配备压缩机,以满足气井开发后期增压外输的需要。于是,第二个挑战又出现了:采用价格昂贵的高压集输系统,势必带来成本的增加,而采用低压集输系统,则又难以确保生产初期高压或超高压情况下的安全生产。
更重要的是,在高压集输中,没有经过净化的井口气由于含有水分,在弯头、阀门等流相发生改变的地方,极易形成天然气水合物,这种像冰一样的物质,会堵塞管道,造成气井停产。为了防堵和解堵,必须在井口部位增加注入解堵剂甲醇的装置,而且还要长期注醇,同样要增加成本。如果是采用中低压集输,就可以避免管道堵塞,可问题是,气井前期的高压或超高压又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于是,第三个矛盾又跳了出来:如果采用不注醇的高压集输,那么管道堵塞问题无法解决;但如果采用不注醇的中低压集输,前期的高压也会造成管道堵塞;而采用注醇的高压集输,又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本文来自阿果石油网(www.agoil.cn)Bg0cC
“太难了,真是太难了,我们在苏里格气田开发中遇到的每一个难题,似乎全是死胡同。”长庆油田采气三厂的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据专家介绍,类似的矛盾,在全世界所有投入开发的气田中,只有苏里格表现得最突出,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压力。在油气田开发中,有一个压力系数的概念,是指井筒内油气的压力与等深水柱的压力之比。压力系数大于1,是油气井有自然产能的前提条件,但在苏里格气田,气井的压力系数一般只有0.7,普遍没有自然产能。但在实施压裂作业后,气井初产压力又比较高,而由于单井控制储量少、储层非均质性强,这种压力又会很快降下来。这就是矛盾,尖锐的矛盾。在“低成本开发”这一总体要求下,这些问题必须全部得到解决。
在长期艰苦的探索之后,“井下节流”的概念被提了出来。2006年以来,由长庆油田第三采气厂主导的井下节流技术试验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与之配套的紧急截断装置实现国产化。于是,以上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价格昂贵的进口管材被国产油管所取代;不加热、不注醇、中低压集输技术投入工业化应用,通过实施“技术集成化、材料国产化、装置撬装化、服务市场化”,中国石油集团的整体实力得到发挥,各种积极因素被调动起来,苏里格气田的钻井成功率在迅速提高,而开发成本却在大幅度下降,制约该气田开发的经济和技术问题被一个个攻克。
探索篇
题记:中国石油集团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和敢于打破体制坚冰的气魄,用行动践行着“中国石油追求的不仅仅是企业利益”的庄严承诺。 如果说“三低”油藏的突破是以安塞油田为标志的话,那么“三低”气藏的突破无疑是苏里格气田。 ——作者
中国石油集团党组书记、总经理、中国石油总裁蒋洁敏说:苏里格是个大家伙,苏里格是个好家伙,苏里格是我们梦寐以求的。
中国石油副总裁胡文瑞说:漂亮的媳妇不贤惠。苏里格是个漂亮媳妇,但我们中国石油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她也贤惠起来。
长庆油田公司采气三厂厂长余浩杰说:苏里格的确是一个漂亮媳妇,其出产的天然气是国内少有的优质天然气,不含硫或其他任何有毒有害杂质,只要稍加脱水处理就可以直接供用户使用。
长庆油田公司采气三厂党委书记谭中国说:苏里格这个漂亮媳妇确实不贤惠,但我们已经摸清了她的脾气,她正在变得越来越贤惠。
事实是,面积达4万平方千米的苏里格气田,总资源量达3.8万亿立方米,只要攻破一点,就可全线获胜。6年来,担任这尖刀班和爆破组任务的就是长庆油田公司采气三厂。
九
复杂油气藏的开发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艰难过程,长庆油田采气三厂原党委书记张振红说:“苏里格气田的开发难题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但我们的大庆精神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们‘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长庆精神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是一种气概,一种无坚不摧的大无畏气概。
精神干粮
2002年春夏之交,从苏6井区到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沙丘间,有4个人在艰难前行。杨言海年龄稍大一些,也是这4个人的头儿,其余3人,蒋成银、王晓明和丁辉或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是刚从其他采气厂调来的青年技术员。
和冬季一样,5、6月份,是毛乌素沙漠气候最恶劣的季节之一。狂风卷着黄沙肆意冲撞,所到之处,太阳无辉,大地失色。杨言海、蒋成银他们脚踩在松软的沙丘上,迈出一步又向后滑回半步。正午时分,天空连一丝云彩都没有,太阳,炙热的太阳像火炉一样追着他们烤。
“杨大哥,可以喝点水了吧?”不知是谁问了一句。
“喝两口可以,但要省着点。不多了,还有一个下午呢。”杨言海舔了舔干裂的嘴唇,说。
“看,前面有棵树,走,吃饭去。”
于是,巨大的天幕成了他们的餐厅,而他们的雅座就是那棵长着稀疏枝叶的沙柳洒下的树阴。丁辉从背包里取出馒头和咸菜,一顿沙漠“大餐”开始了。
两个多月来,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干粮主要是馒头和方便面,佐餐的大多是咸菜。所不同的是,刚开始的瓶装水,变成大杯,又变成了容量更大的军用水壶。这期间,馒头吃了多少没统计,光方便面,生活部门后来统计结果表明,他们吃了足有两卡车。
“其实光我们4个,吃不了那么多方便面,虎厂长他们那一拨也吃了一车。”7月19日的采访,丁辉向笔者解释说。
丁辉说的虎厂长那一拨,是指原采气三厂厂长张虎带领下的苏1站投产组。
2002年春天,苏里格气田各项开发建设工作全面铺开。杨言海、王晓明、蒋成银和丁辉他们干的是苏里格第一条集气管线,而虎厂长他们干的是苏里格气田的第一座集气站——苏1站。这条全长81公里的输气管线,由一条集气管线和一条外输管线组成。当时的苏里格地区没有像样的公路,更没有管线伴行路,汽车无法开进去,只能把他们送到离他们的测量和施工地段最近的地区,等收工时,再在离他们最近的地点接上他们。由于当时通讯条件不发达,进了沙漠就与外界断了联系,加之当时缺少沙漠生活的经验,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在沙漠中,他们四人一步一步地走,一点一点地勘测,施工开始后,又是沿着管线监督、检验、测量,无助与寂寞的感觉时常爬上心头,但他们不怕,因为他们背有足够的干粮和水,更重要的是,开发大气田的激情和勇气鼓舞着他们,那是他们精神的干粮。
2001年9月10日,第三采气厂正式宣布成立时,只有厂长张虎、党委书记张振红、副厂长兼总地质师谭中国他们领导班子的3名成员,既没有办公地点,也没有生产科研设施,厂部所在的那个河南乡柳林小院,还是从采气一厂借来的。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冲着苏里格气田巨大的开发前景,冲着在开发大气田中施展才华的梦想,很快,一批年轻人汇聚到采气三厂。最初3个人的队伍,迅速扩大到百余人,一支年轻、精锐的气田开发建设队伍开进了苏里格气田。当时,一位极富浪漫情怀的苏里格采气人说:“我们与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寻找上古生界的梦。”“我来了,我们来到圆梦的地方!”不为别的,全为了那个诱人的“苏里格”……这群苏里格采气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成了探明面积4737平方公里、探明储量5336亿立方米的苏里格大气田的主宰。
然而,满怀激情开进苏里格气田准备大干一场的采气三厂人,遇到了世界级难题!在2001年打的数十口探井和开发评价井的基础上,2002年开始打开发生产井,一鼓作气地连打了二十多口。测试结果,揪紧了人们的心:静态解释显示,这批井的Ⅰ+Ⅱ类井比例只有百分之五十多一点。然后是压裂改造,进而是试采,结果更糟:新投产的开发井相继出现压力下降快、产量递减快的问题。大规模开发苏里格气田的航程刚一起锚,便又搁浅,采气三厂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失望情绪笼罩在采气三厂每个人的心头。
秋天从南迁大雁的翅膀上飘下来,落到了毛乌素沙漠的沙柳和青草上, 草叶变黄了,柳叶飘落了。2002年,草叶变黄的时候,集输气管线建成了,1号集气站也建成了。2002年9月20日下午17:30,苏里格气田3亿立方米先导性开发试验工程一次性成功投入运行。苏里格气田生产的天然气加入到长庆油田其他气区生产的强大天然气流中,流向北京,流向西安,流向银川,向“国庆”和“十六大”隆重献礼了!这些工程投运时,大家别提有多高兴,中国探明储量最大的气田终于向外输气了,虎厂长亲自倒流程,亲自开阀门,员工们也个个精神振奋。
然而,这些设施投入运行不久,一口口开发井的压力和产量就开始飞快地往下跌,这些设施也面临着吃不饱的困境。管道水合物堵塞、气井出水等一系列开发问题也接踵而至。“尤其是2002年底,我们的心里都是很苦恼、很彷徨的。每天在沙漠里干十几个小时,搞得灰头灰脑,晒得如同黑人,连女朋友见了面都认不出来,但这种苦和累我们都无怨无悔,让我们揪心、令我们彻夜难眠的,是产量的下跌和层出不穷的开发难题。”已经是生产科副科长的王晓明动情地对笔者说。
像行走在沙漠深处的探险者,此时,采气三厂人需要新的精神动力。
大漠情怀
在艰难的日子里,坚守在干燥沙漠的采气人,可以忍受缺水的干渴,而面对沙丘起伏的曲线,长年忍受让人想入非非的情感饥渴就不那么容易了。为了安抚火一样青春焦灼的心,厂领导多次关心青年人的婚事,尽管如此,一些员工的婚事还是因工作而变得曲折离奇。苏里格1号集气增压站站长、采气三厂采气技术状元孟占才的婚事,充满离奇色彩。他与女友戚晓莉相识在集气站。封闭在高高的院墙里,整天在压缩机、储气罐、脱水塔、加热炉和密密麻麻的管道巡查、监控、记录、维修,工作寂寞而刻板,但要求特别严格,必须分外专注而小心。站外是茫茫沙漠,站内十分封闭,与外界的联系通道,除了输气管线,就是手机电话。在这样日复一日枯燥、单调的生活里,两人的感情,实在说不上花前月下诗情画意。但站外一片无垠的沙漠,站内轰鸣的机器和淡淡的绿草,还有天上的明月、星星为他们作证,同学习、同钻研、共坚守、共命运的真情,构筑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爱情。晓莉将她找对象的事,用手机短信告诉了远在甘肃庆阳的父母,相约“五一”假日回家见面,“五一”到了,但集气站大修的黄金季节也到了,站上人手少,两人不可能同时回去,只好让父母热切的愿望落了空。接着是“十一”,可“十一”又因为工作而错过了。于是约定春节见面,正式订婚,并让孟占才的奶奶见见未来的孙媳妇。在银川家中的孟占才家长做好了一切接待未来亲家的准备。但到春节时员工轮休倒不开班,孟占才临时顶岗又一次放弃了订婚计划。女方家长生气了,孟占才这才急了,安排好工作,请好假,专程去见晓莉父母,道了歉,并说明了原委。本想这下可让双方父母见上一面,把婚订了。就在这时,接到电话,遇上不幸,奶奶突然去世了。奶奶未见上孙媳而遗憾地走了,孟占才对此特别伤心。直到2005年9月,他们登记结婚,双方家长还未曾见面。又拖到2006年2月,在厂里安排下,孟占才终于回到银川的家中举办了婚礼。没有长长的车队,没有大摆婚宴,只有甜蜜、爽朗的笑容,还有一席团圆饭。双方家长都是老石油,大手紧紧一握,儿女终身大事,就这样简单朴素地敲定了。蜜月度了一半,30亿立方米骨架工程和天然气处理厂建设工期紧,任务重,于是,他们又双双赶回到了工作岗位。
生产管理科助理工程师李攀可以说是长庆第二代石油人精神风貌的一个写照。父亲70年代初跑步上陇东,一干就是30多年。兄弟2人先后“子承父业”进入石油行业,堪称“石油世家”。如今,古稀父亲虽然已退休在家,却不赋闲,自觉承担起了养育第三代石油人的重任。每逢一家团聚时,父亲总是以老石油的骄傲与严肃告诫他们,“家里的事情,小孩子的成长,你们都别操心,多把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不要落伍。你们工作干好了,我和你妈最高兴。”他2002年7月从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毕业之际,恰逢采气三厂如火如荼开发评价苏里格气田之时,千载难逢的感慨促成了他义无反顾地奔向苏里格气田。从采气工干起,一路艰苦奋斗,一路激情燃烧,父辈期望、石油情结和职业理想,将他锤炼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苏里格采气人。一年到头,他穿得最多的是长庆油田的红工服,红衣红帽,走在沙漠里,远远望去,像地平线上一抹红霞,分外耀眼。他称之为“长庆时装”。
“多看一眼,安全保险”;“多查一步,少出事故”;“不怕千日紧,只怕一时松”;“一人违章,众人遭殃”,这些脍炙人口的安全警句都出自一个人之口。曾获长庆油田公司劳动模范、优秀管理者,以及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的第三采气厂安全总监杨言海,身兼数职,历年来一直兼任苏里格气田前期评价和产能建设项目副总经理及生产管理科科长等职,足迹踏遍了采气三厂辖区内7.6万多平方公里的点点线线、沟沟壑壑,长年累月心里装着生产、生活、出行的各个安全环节。凡是涉及安全的地方,他都全方位、全过程地监控,一丝也不放过,一刻也不放松。员工乘车出外,谁职务高,谁是党员,谁就得对这趟车的安全负责。采气工作的每个环节,都是高危工作,安全更是重于泰山,要严密无缝,一点也不能马虎。除了保护人身、设备安全。还要精心保护环境、植被的安全。因此,他成了最忙碌的人。厂领导调侃他一人睡了3张床:在前线指挥部一张床,在产能建设施工现场一张床,还有一张床就是越野车的坐垫。在他的奔忙下,5年多来,全厂没有发生过一次大小安全事故。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气田开发遇到困难的时候,依靠坚定的信念,依靠“宁肯少活20年,誓要拿下大气田”的强大精神力量,采气三厂人选择了迎难而上。 十
笔者手里拿着的是一份重要文件——《苏里格气田“十一五”业务发展规划》。这份规划展示了未来5年内,苏里格气田建成年产量50亿立方米大气田的美好前景。在另一份资料中,笔者看到了关于苏里格气田开发中12项关键技术:富集区优选技术、快速投产技术、排水采气技术等,有的已经全面推广应用,有的已经获得突破性进展。
“如果没有长庆油田公司采气三厂提供的这些统计资料,我们在苏里格还不知道要摸索多长时间,如果没有采气三厂提供的技术服务,我们在苏里格就如同瞎子摸象。”一位项目经理在谈到采气三厂时,不无感激地对笔者说。
2003年,采气三厂人,踏上寻求苏里格气田有效开发的艰难征程。
漫漫探索路
2003年春天,沙漠腹地的苏6井区多了几个简易铁皮房,这些彼此相隔三五公里、过一两个月还可能移动一次的铁皮房里,就住着采气三厂的试验人员。
从进入采气三厂时轰轰烈烈的大好局面,到前期开发试验的失败,落差太大了。但采气三厂必须面对这一现实。他们必须首先摸清苏里格的“脾气”,为此,他们必须尽早把资料拿到手,必须掌握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苏平1井是苏里格气田实施的第一口水平井,2002年9月开始生产,这口寄托着苏里格人太多希望的井,日产只有3000立方米,但这是在试验,要跟踪测试这口井的产量,就必须吃住在井上。2003年夏,丁辉和另外一名技术员就盯在这口井上。
“时间久了,我们对这口井还产生感情,如今还经常过去看看它。别看这口井产量低,可如今5年过去了,3000立方米日产量一直保持到现在,累计产气量已经超过400万立方米,但油压却非常稳定。”说起苏平1井,丁辉颇显依恋。
然而,当初的现场试验,可让他们吃尽了苦头。丁辉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叫“修正等时试井”试验方法,就是每隔一定的时间取一次参数,为的是采集更准确的数据。试验评价过程中,项目繁多,什么油压、套压、含水量、产气量、水合物堵塞次数,每隔两小时就要不折不扣地录取一次资料。两个年轻人住在简易铁皮房里,除了运送生活物资的车偶尔来一次,他们只有星星为伴、野草为伍。由于简易铁皮房无法洗澡,刮胡子也没有必要,而“修正等时试井”必须是一次单井试验45天,从不间断,所以等丁辉他们从沙漠里出来时,居然没有人认出他们。
2003年的夏天总算过去了,他们终于从苏平1井录取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草长莺飞,到了冬天,他们又转到了苏39-14井开展试验,同样是“修正等进试井”。苏39-14井所在地区的沙漠植被相当稀少,遍地黄沙,北风一起,黄沙滚滚,铁皮房根本挡不住风沙,饭刚做好,到点了,该录资料了。等录完回来,饭菜上早已覆盖了一层黄沙。不管怎么说,只要能顺利录取资料,吃点黄沙算不了什么。要是在天寒地冻的时候遇上井堵,那可就惨了。苏40-14日产只有2000立方米,但要从试验的角度,它与相对高产井具有同样的价值。试验中不能停产,为了保证气井生产和试验的顺利进行,一旦发生井堵必须尽快进行解堵,偏偏这种井还特别容易发生堵塞。在零下30多度的气温下,先关上下面的阀门,打开上面的阀门,然后向井口灌入甲醇;接着再关上上面的阀门,打开下面的阀门,让甲醇流入井筒。每次只能灌几升,一天不停地灌,不停地倒流程,不停地录资料,一天下来,胳膊都是肿的。
“光苏6区,就是31口井,每测试一口井就是45天,吃住都在沙漠里,不管什么天气,每天只与黄沙为伴,那种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现在,每看到这些曲线和统计结果,我的眼窝都酸酸的。要知道,每一个数字、每一条曲线都凝聚着采气三厂员工的心血。”作为作业一区的经理,蒋成银参与了这些试验,回首往事,他心潮起伏。
在艰苦的工作中,采气三厂的凝聚力在加强。白星华就是在试验研究中累病的。作为采气三厂计划财务部副主任,为了密密麻麻的数据,白星华常常是白天跑现场,晚上搞预算,精益求精,常常加班到深夜。长期劳累,积劳成疾,最终被确诊为罕见的淋巴系统癌变,且已到了晚期,不得不到北京就诊。消息传来,全厂干部员工为之叹息。当听说治疗费用将大大突破企业公费医疗所核定的标准时,采气三厂发动了义务捐助,没想到,只有一百余名员工的采气三厂一夜之间竟捐款八万八千余元,人均捐款达800余元。而病床上的白星华却魂牵梦绕着苏里格,时时惦记着苏里格合作开发的进程。
经过两年多的试验研究,采气三厂终于摸清了苏里格气田的储层特性和单井运行状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新认识,为日后苏里格气田开发方案的制订提供了依据,也为参与开发苏里格气田的各合作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艰苦攻关时
2004年6月6日,中国石油勘探板块在陕西省宝鸡市召开苏里格气田开发专题研讨会。与会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石油、石油大学等相关部门的院士和专家根据采气三厂的前期评价与研究结果,首次提出了“面对现实,依靠科技,创新机制,简易开采,低成本开发”的思想。
当时,苏里格气田的情况已经基本搞清,原来认为苏里格是高产、高丰度整装气田,通过前期的开发评价,形成了“储层薄、砂体小、渗透率低、气藏压力低、非均质性强、单井控制储量小”的新认识。在这次会议上,时任中国石油勘探板块副总经理的冉新权指出:“从2003年开始,苏里格气田进入评价试验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们也看到,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还是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进展,坚定了我们继续攻关的信心。”冉新权说,“苏里格气田的各项评价过程也是一个认识不断进步、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的过程。”
而此时,采气三厂的技术人员正在进行多项技术试验。在苏6井区,2002年投产17口井,2003年又投产12口,两年内总的生产井数目达到29口。但由于产量低、压力低,到2003年年底有些井就开始积液了。了解采气的人都知道,天然气开采最怕的就是出水,尤其是苏里格这样的低压、低产气田,井筒一旦积水,天然气就无法产出。怎么办?就是要向井筒里加发泡剂,使水变为密度非常小的水泡,打破井筒的压力平衡,恢复生产。于是,恢复生产的过程,就成了发泡剂选型的过程,就成了排水采气试验的过程。加发泡剂的过程同加解堵剂的过程一样,由于井口带压,开阀门的次数非常频繁,体力重。这29口井每一口井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井固体制剂起作用,有的井液体制剂起作用。每月每口井都要进行分析,确定新措施:药量、周期、加药品种、生产制度,一井一策,一井一阀一工艺,每口井都要试验多种发泡剂。有的井还有耐药性,前半月加某种发泡剂,到下半月再加这种就不起作用了,接着就得更换加药方案。每天加药,排积液、解井堵,同时还要记录试验结果。在这种艰苦的探索中,“排水采气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同时,全体参与人员打破了专业之分,知识水平和技能都大有提高,一批青年人锻炼了出来。
现在苏里格气田开发中的每一项技术都是采气三厂试验和积累的结果,优化钻井技术也是如此。什么样的钻头最适合苏里格气田的岩层、什么样的套管尺寸及井身结构更合理,什么样的泥浆配比更能保护储层、更有利于提高钻井速度等等,每一个参数都凝聚着采气三厂人的心血。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探索中,富集区优选技术、排水采气技术、滚动建产技术、稳产接替技术、优化钻井技术、分压合采技术、地面简化技术等12项技术一步步走向成熟,这12项技术都不是一次就成功的,都是经过无数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后得来的。
在技术攻关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带头学习钻研地质、采气等相关理论知识,带头将理论与开发实践相结合;岗位操作人员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装备蔚然成风。
2006年新春佳节刚过,长庆油田公司总经理王道富再一次亲临苏里格气田,并与采气三厂的领导班子成员、技术骨干、工人代表一起讨论座谈,给采气三厂独创的苏里格气田开发工艺配套技术和合作开发的管理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毛乌素沙漠,有一种神奇的花,无论是在沙蒿丛中,还是干旱的沙地上,这种花总是勇敢地挺着单薄的身体,把一朵如指甲盖般大小的黄色小花高高举起,在缺乏色彩的沙漠里,显得格外鲜艳。尤其是它那淡淡的香味,清雅而醉人。每当看到这种花,我就会想起毛泽东的那句诗:战地黄花分外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