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二
出乌审旗政府所在地达布察克镇东南5公里,一个醒目的广告牌有些歪斜地立在路边,“中国陆上探明储量最大的天然气田——苏里格大气田”两行大字依然清晰可辨,但鲜红的背景色早已褪去。7年过去了,苏里格之花也像这个广告牌一样,褪尽了当初的娇艳与浮华,变得平实而厚重。
从2005年底,合作开发正式启动不到两年时间内,合作开发之初确定的“Ⅰ+Ⅱ类井比例达到80%,综合建井成本控制在800万元以内”的目标提前实现,苏里格气田实现规模开发、有效开发的两大瓶颈全面突破,苏里格气田再次被唤醒。 本文来自阿果石油网(www.agoil.cn): //U^sFL
也是在这7年中,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天然气的需求量呈“爆炸式”增长。7年内,中国石油迎来一个石油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的春天;7年内,中国石油集团完成了重组改制后的转型,物探、钻井等工程技术水平获得长足发展;7年内,“宝石花”在中国石油盛开。我们有必要把镜头拉得更远些,去领略这7年的春光。
花开有时
2006年底,在西安召开的中国石油第二届天然气开发年会上,中国石油副总裁胡文瑞把苏里格气田发现并实现规模有效开发称为新世纪中国石油最鼓舞人心的三件大事之一。
胡文瑞副总裁描绘的三朵奇葩中,冀东的10亿吨大油田、庆深气田都已经次第开放,只有苏里格气田,“十五”初期花蕾初现,“十五”末年仍然是“含苞待放”。关心苏里格的人们都期待这朵奇葩的盛开。
长庆幸运地探明了巨大的油气资源量,又不幸地与世界级的低渗、特低渗甚至超低渗油气藏狭路相逢。
渗透率是指流体在多孔固体介质中的流动能力,一个储层的优劣,主要由三个指标构成,一是含油气饱和度,二是孔隙度,三是渗透率。如果把孔隙度比做岩石孔隙中装入液体的能力的话,那么渗透率就是指油气从孔隙中流出的能力,而含油饱和度则是指岩石孔隙中流体所含油气的多少。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孔隙度是瓶子的大小,渗透率是瓶口的大小,而含油饱和度则是指瓶子中装的油气的多少。在石油天然气行业,人们通常把渗透率低于50毫平方微米称为低渗透,把渗透率低于10毫平方微米称为特低渗,而把渗透率低于1毫平方微米称为超低渗。70年代长庆面对的陇东侏罗系油田,属于低渗透中的高渗透,渗透率一般在30-50毫平方微米。进入80年代,10个毫平方微米的油藏开发技术取得突破,长庆油田原油产量达到并稳定在140万吨左右。
进入90年代中期,盆地勘探由侏罗系全面转向三叠系。90年代中期发现的靖安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低渗透油田,最初探明储量只有1亿多吨,此后经过精细藏描述,储量进一步增加,目前探明储量已经超过3亿吨。这个油田是典型的特低渗透油田,渗透率只有1个毫平方微米左右。投入开发后,长庆油田采用了区块整体压裂、同期或先期注水等10项技术,形成了“防蜡、防垢、防气、防磨、防腐、降低井口回压”的“五防一降”井筒管理技术,探索出了“合理、优质、高效”的“靖安模式”。目前该油田已经成为长庆的三大支柱油田之一,年产量超过300万吨。五里湾一区是靖安油田的一个区块,这个区块的探明储量已经超过1亿吨,通过以上技术的应用,目前,仅该区块的年产量已经超过100万吨。早在1998年,靖安油田就被中国石油集团授予“高效开发新油田”项目奖。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藏是典型的“三低”油气藏,“十五”期间,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中,渗透率在1毫平方微米左右的占了66.3%。1个毫平方微米的问题解决了,大批未动用储量就解放了。2001年10月,储量规模更大的西峰油田诞生,该油田平均渗透率只有1.2毫平方微米。由于解决了1个毫平方微米的特低渗油藏开发技术难题,佐以超前注水、井网匹配等新技术,西峰油田很快投入开发,使只有1至2吨的探井单井产量增加到了30吨,开发井产量达到100吨以上,很快形成了100万吨的产能。
在长庆油田攻克低渗透的过程中,以纵式钻井、注水、压裂、油井方案优化和地面配套等为代表的8项全方位的技术攻关全面展开。经过8年开发,井组试验、先导试验和工业化试验,逐步形成了具有长庆特色的提高单井产能、提高采收率、提高整体开发效益的三大系列三十多项配套技术。以安塞油田为例,在原来没有自然产能的情况下,把单井日产量提高到4吨以上,总产量超过200万吨。1995年,安塞油田正式投入开发后,4年内收回全部投资,获得较好的开发效益,被中国石油集团定义为“安塞模式”。虎狼峁和王窑东等区块的储层埋藏深度为400-1600米,是国内外罕见的“低渗、低产、低压”的特低渗透油田,一般渗透率只有0.5毫平方微米左右,目前,两个区块形成了120万吨的产能。
从安塞油田到靖安油田,再到西峰油田,长庆油田一再突破渗透率极限,10毫平方微米、1毫平方微米、0.5毫平方微米,长庆人取得一个又一个战役的胜利。如果说0.5个毫平方微米是长庆挑战低渗透的第三场战役的话,它的胜利又使一大批储量得到解放,使目前探明储量的90%可以动用。但长庆并没停止,两年前,冲击0.3个毫平方微米的战役已经打响,目前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长庆的天然气开发,也始终伴随着低渗透问题。1997年,探明储量达3377亿立方米的靖边气田随着第一条陕京天然气管道的修建而投入大规模开发,从而拉开了长庆人与低渗透气藏决战的序幕。2004年,该气田产量突破40亿立方米;2006年,该气田的产量达到55亿立方米。此后是榆林、胜利井等气田,2004年,长庆天然气产量超过70亿立方米,2006年这一数字被长庆人改写为86亿立方米,2007年,长庆油田的天然气产量达107亿立方米,继四川、塔里木之后,成为我国第三个百亿大气田。至此,鄂尔多斯低渗透气田实现了有效开发。
三
广袤的鄂尔多斯盆地,面积达37万平方公里,山峦环抱,黄河环绕,属中国大型沉积盆地之一。东有龙头昂首的吕梁山,南倚坚如磐石的秦岭,北接绵延起伏的阴山,西连挡沙遮风的贺兰山,地域横跨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五省区。
公元前,西汉王莽时代,就有“高奴出脂水”之说。东汉的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述“高奴有洧水可燃”。北宋的沈括在其所著的《梦溪笔谈•杂志》中,有“漉延境内有石油,此物必后大行于世”的描述——“石油”一词从此诞生。
1905年,清政府在盆地中部建立官办油厂,但产量很低。真正让鄂尔多斯盆地焕发青春的是新中国。作为整个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主体,长庆油田2006年的油气当量达到1700万吨,当之无愧成为中国石油第二大油气田、产量增长最快的油气田和中国陆上第三大油气田。在长庆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精神积淀,正是靠着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长庆人一再突破低渗透极限,也为规模有效开发苏里格气田探索出了技术之路。
长庆奇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进入了全面的地质勘察时期。1957年,陕北石油勘探处在甘肃环县以南的曹渠子钻出了陇东第一口基准井。1966年,银川石油勘探局又在陇东基准井的基础上,获得了三叠系油砂层,这一发现为此后展开的石油大会战奠定了基础。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5万人的石油大军,浩浩荡荡开入鄂尔多斯盆地,石油会战拉开序幕。1970年9月日产原油36.3立方米的庆1井宣告了马岭油田的诞生,1971年2月吴旗地区勘探再获突破,陕北第一口探井吴1井获14.22吨的工业油流,6月,又一口探井马9井完钻,日产原油258立方米……五路会战、红井子会战等一系列会战相继在那个年代展开。在这些会战中,发现了一批侏罗系油藏,马岭、城华、红井子等油田相继诞生。这一系列发现使长庆油田在80年代原油产量稳定并徘徊在140万吨左右。这一时期,侏罗系勘探陷入停顿,资源接替危机随之产生。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长庆油田的勘探战略实施了两个历史性的调整,即由侏罗系找油为主转向三叠系找油为主,由中生界找油转向古生界找气,并且确定了“油气并举,协调发展”的战略。战略的调整随之带来了油气勘探的突破,1983年,当时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过2亿吨的安塞油田被发现,接着3亿吨储量规模的靖安油田诞生。1989年日产天然气13.9万立方米的“陕参一井”完钻,靖边气田诞生……但新的发现并没有给长庆人带来长久的喜悦,因为与侏罗系油藏相比,这些新发现的油气田都属于低渗、低压、低产油气藏,没有自然产能。看得到的资源却拿不出来,资源矛盾仍然没有得到解决,长庆油田依然深陷困境之中。
恶劣的地表环境、深厚黄土层对地震勘探和加深地质认识的限制、特殊的地质结构和越来越恶化的社会环境等,都在威胁着长庆油田。整个90年代,长庆人都在“三低”油气藏的开发研究之路上艰难探索,从油气藏评价、先导试验到工业化试验研究相继取得突破。
实践上的积累必然带来认识上的飞跃,21世纪初,“三个重新认识”作为长庆人在长期勘探开发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成果,迅速成为指导长庆油田各项工作的思想方法。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资源潜力,坚定了长庆人不断寻找大油气田的信心,开创了安塞、靖安、西峰、姬塬、靖边、榆林六大油气田并举的局面。重新认识长庆的低渗透,使长庆人清醒地面对现实,顽强地挑战极限,继攻克10毫平方微米之后,又实现0.5毫平方微米储层成功有效开发,并把目标盯向0.3毫平方微米储层。重新认识自己,不仅使长庆人有了敢于否定自己的勇气,也有了勇于实践、敢于发展、能够发展的自信和决心。
认识的飞跃又推动了实践的进步。2000年后的6年以来,长庆每年新增石油探明储量超过1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每年新增原油产量超过100万吨,新增天然气产量超过10亿立方米。
1997年以来,长庆相继实现了向北京、天津、石家庄、西安等大城市供气。2003年,实现了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的历史跨越。
“甩出去,打下去”打破了传统限制,使“甩出去”有了新发现。首先是立足西峰油田,向东、向北、向西三个方向甩开预探,发现合水亿吨级储量目标、上里塬——坪庄长8含油有利区,在环县——贺旗地区获得新发现。其次是立足铁边城,向西、向北甩开,发现堡子湾-马家山地区中层、中下层和中上层复合含油层系,预计储量规模达1.2亿吨,发现小涧子中下层、中上层新的复合含油区,具备5000万吨储量规模;天然气勘探在镇原与惠安发现了山西和太原组的含气砂层;在孤山和靖边南分别发现了上古和下古的含气储层,展示了天然气勘探的广阔前景。“打下去”也有新突破。立足白豹上层、中上层打下去,发现了两个中下层含油富集区,预计可新增储量5000万吨以上;立足姬塬中上层打下去,发现了中下层油层,预计可新增储量5000万吨……
从安塞到姬塬,从靖边到子洲——清涧,以及新的储量接替区,长庆的勘探之路还在延伸,但展现在长庆人面前的,是更加美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西峰高度
2004年5月27日,新华通讯社向全球发布了中国石油在西部陇东地区发现西峰油田的消息。并称这个超四亿吨级储量规模的大油田是中国石油近十年来找到的第一个如此规模的大油田。紧接着,路透社、中新社等相继发布了这一消息,数以百计的报纸、网站和电视台更是在显要位置和重要时段播发这则消息。
西峰油田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境内的董志塬,面积约5000平方千米,地表属于典型的黄土塬地貌形态,地势北高南低,沟壑纵横,地面平均海拔1341米。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的陇东石油会战到20世纪末,受地质认识和技术水平限制,西峰地区三次勘探都无果而终。
重新认识鄂尔多斯、重新认识低渗透、重新认识自己,创新的大门轰然大开。对西峰地区三叠系进行重新解剖的结果,推翻了原来认为该地区三叠系为湖底扇沉积、不具备成藏条件的结论,形成了该地区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的地质认识。
基于新的地质认识,长庆油田公司加大了西峰地区勘探力度,通过油藏评价、油藏精细描述和滚动勘探开发等技术,储量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9月,新华社再次播发了关于西峰油田的消息,称该油田三级储量已达5亿多吨。
西峰油田主力含油层为三叠系长8(一个叫延长组8段的地层),属低孔、低渗油藏。经过近几年的勘探与油藏评价,证明西峰油田长8是一个整装、储量超过亿吨的大型低渗岩性油藏。为搞好西峰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通过对特低渗储层室内基础实验研究,长庆的地质专家们建立了适应西峰地质特点的特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方程。油藏评价同时展开,针对西峰长8为隐蔽性岩性油藏的特点,评价中主要采用了油水层判识技术,整体研究、整体解剖、整体评价、分步实施技术,评价成效显著。油藏描述技术在西峰也得到成功应用,搞清了储层的低渗成因和影响物性的主要因素,从而在开发中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对策。
如果说油藏评价和油藏描述是为油田开发作前期准备的话,那么井网优化技术的应用,则是西峰油田快速高效开发的关键。通过采用常规油藏工程研究、数值模拟,借鉴安塞油田、靖安油田同类油藏开发经验,优选出菱形反九点井网,获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西峰油田除了低渗,还有低压。对于低压,长庆成熟的超前注水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首次整体采用了超前注水技术,与同步注水区油井相比,初期每日单井增产1.26吨,投产1年后增产1.0吨。对于低渗低压油田,储层压裂改造技术必不可少。西峰油田开发中以整体优化压裂技术为核心,综合应用“特低渗储层压裂地质研究技术、低伤害压裂液技术”等主体技术和配套技术,取得显著效果。某区压裂前单井平均日产只有几吨,整体压裂后试排平均日产油量达37.5立方米。
此外,丛式井单管集输工艺技术、原油三相分离技术、小水量稳流配水工艺技术、低液量高气油比油井功图法自动计量技术、油井井口功图计量技术、不加热密闭输送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在西峰油田都得到了推广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03年,时任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股份公司总裁的陈耕在西峰现场办公中,要求西峰油田的开发要充分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长庆油田公司总经理王道富此后提出:“把西峰油田建成中国陆上低渗透油田现代化开发的一面旗帜。”至此,西峰油田的开发大幕正式拉开。
2001年西峰油田诞生,2003年开始产能建设,2004年,西峰油田的原油产量达到58.8万吨,2005年超过100万吨。安塞油田从建产到产量实现100万吨用了12年时间,靖安油田用了4年时间,而西峰油田只用了2年时间,创造了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益和高水平开发低渗透油田的新纪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之花在西峰盛开,西峰也因此而成为中国石油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的新模式。
姬塬之战
姬塬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勘探面积8000平方千米。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现已证明该地区为多油层复合含油区,除发现大规模展布的长2、长4+5油层外,还发现了延长组其他层位及延安组油层。截至2004年底,除已拥有三级储量近3亿吨外,还预示了更大的勘探潜力,使这一区域成为鄂尔多斯盆地未来重要的战略接替区。
姬塬油田的勘探开发过程,是长庆人油气勘探开发这幅壮美画卷的缩影,通过姬塬之战,我们更能体会到长庆人“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精神。
姬塬地区的勘探早在20世纪中叶就已经启动。1950至1969年间,遵循“背斜找油”理论,通过重、磁力详查和电法勘探对该区域进行区域侦察,完成了一系列电法剖面,并开展地质详查,钻探了7口探井,虽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但对区内的石油地质条件及含油性形成了初步认识。70年代初,以侏罗系为主要目的层,对姬塬北部进行勘探,24口探井打下去,只有少数出油点,没有取得重要进展。在北部勘探没有进展的情况下,1976年至1980年,姬塬地区的勘探停顿数年后,长庆启动了第三阶段的东部勘探,但在姬塬东坡的探井20口,只有两口试获工业油流,勘探仍未取得突破。1982年到1993年,以姬塬南坡侏罗系勘探为主的第四次姬塬之战打响,其间共钻探井24口,这次终于小有收获,发现了元城、樊家川两个侏罗系油田。
1983年,陕北安塞和靖安两大油田被相继发现,盆地勘探整体转移到陕北地区,姬塬地区的勘探再度中断。此后,由于对三叠系延长组特低渗透油层开发缺乏技术储备不能有效动用,连续几年勘探思路又转移到寻找侏罗系油藏,因而姬塬南坡勘探又受重视,1989年到1993年先后完钻探井28口,12口井获得工业油流,探明了庆101井区、庆64井区、樊101井区等一批侏罗系油田,累计提交探明地质储量3410万吨。
随着安塞油田的成功有效开发,姬塬勘探进入第五阶段,并由寻找侏罗系油藏转而寻找三叠系油藏。在这次勘探中,虽然发现了姬塬地区的延长组油藏,但却与大发现的机遇擦肩而过,只新增了长1探明地质储量532万吨。
虽然这五次勘探均未获得重大突破,尤其是第五次勘探因受当时认为长4+5为湖侵期,难以形成有效的储集体的认识局限,未能对中浅层油藏进行试油,但长庆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逼近了大油田。
在落实姬塬地区长2油藏储量规模的同时,及时捕捉中浅层油藏动态信息。针对在一口老井某些长4+5层位试油获得8.42吨工业油流的地质信息,适时对该区以往钻穿中浅层油藏的探井进行了复查,对1997年完钻的元48井中深层油藏进行了试油,获得21.59吨的高产油流。此时,人们才意识到,姬塬地区长4+5油层储量有着巨大的勘探潜力,引起了高度重视。为了加快该区中浅层油层的勘探,随后开展了油层对比、砂体预测等一系列工作,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确定铁边城区作为勘探突破口,对原部署进行调整,加大了该目标区钻探工作量的投入,勘探获得重大发现,实现姬塬地区中浅层勘探的重大转移。
先期的勘探成果,推动了地质认识的加深。与原来长4+5难以形成大规模储集相反,新的观点认为,姬塬地区缓坡带砂体发育,厚度大,物性好,成为低渗背景上相对高渗带,三角洲砂体向湖盆中心延伸,生储盖配置好,临近生烃中心,易捕捉油气,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在此认识指导下,加快了姬塬长4+5地层的勘探。此后的勘探一路凯歌高奏,长庆油田坚持“勘探开发一体化”和“甩开预探一块,落实评价一块,开发试验一块”的部署思想,共完钻探井、评价井119口。目前完试87口,51口获得工业油流,在相应地区初步落实了3个亿吨级规模含油区。
姬塬地区擒获三个亿吨级后,长庆油田迅速启动开发工程。姬塬-铁边城长6和长8储层为低孔、特低渗储层,在进一步认识铁边城长6和长8层储层改造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储层改造工艺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2004年研究区各类油井的现场改造,改造效果显著提高,形成了适合铁边城地区中浅储层改造的有效模式。截至目前共压裂改造55口井,41口井压裂后获得工业油流,占压裂总井数的74.6%,其中22口井试排产量大于20吨,占压裂总井数的40.0%,压裂改造效果良好。在姬塬地区规划近期建产100万吨。另外还在另一区块规划第二个百万吨。大量资料表明,这一地区将是长庆油田下一步增储上产的又一重要地区。
从安塞到西峰,从榆林到姬塬,我们看到了长庆人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的硬实力。从“三个重新认识”到“甩出去,打下去”,我们也看到了长庆强大的软实力。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面对苏里格气田低渗、低压、低产、非均质性强等难题,长庆一定会知难而进,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