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作者:余世诚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5日 点击数: 538
毛泽东书体的“北京石油学院” 1953年的十月一日,北京石油学院最早的千余名师生员工,会聚在海淀区九间房村半是田野、半是建校工地的校园上,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开学典礼。从此,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出现了“北京石油学院”的大名。可是,那时我们还没有正式的校门,只是在校园西侧搭起一个简易牌坊,上书“北京石油学院”六个大字。这六字是谁写的呢?一看便知,那是敬爱领袖毛主席的字体。但它并非毛主席的亲笔,而是从他已发表的字迹中选拼而成的。 曾经参与这项选拼工作的老图书馆长王裴庆先生,生前曾给笔者讲过,那时毛主席手书公开发表的还很少,从中选出我们校名的六字,并且让它们相互谐调而显示出神韵来,并非易事。王老回忆说,尤其“学院”二字,他们拼对了许久,才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此后,我们的校牌、校旗、校徽,都使用了老教工们精心拼对出的这一“毛体”书法。我们要感谢老教工的劳动,也要感谢毛主席,他的书体为我们北京石油学院带来好运。1960年北京石油学成为全国重点高校。 多变的“华东石油学院”校牌 北京石油学院在祖国的首都风光了十六年,“文革”的1969年,学校被迫迁到山东东营,更名“华东石油学院”。在很长的一段时期,校院没围墙也没校门,自然也无需挂校牌。后来有了简陋的校门,挂上了仿宋书体的“华东石油学院革命委员会”牌子。再后来,又用过“毛体”,即把原“北京石油学院”的“北京”换成“华东”便是。 “文革”结束后,学校进入恢复发展时期。在杨光华院长倡导下,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建设,学校征得一批著名书画艺术家作品,筹建艺术品陈列馆。其间,曾约请中央美院院长、著名雕塑家刘开渠题写“华东石油学院”校名。刘老的题书,字苍墨润,如雕如刻,很有功力。只是不久学院就改名“石油大学”,刘老的题名只在校报上使用过,未被广泛使用。 范曾书“石油大学” 1988年2月,国家教委批准在华东石油学院及其北京研究生部基础上建立石油大学,校本部设在北京,实行北京、东营两地办学。不久,石油部又把“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及“广州培训部”纳入石油大学建制,使石油大学成为地跨一省两市、大江南北的大学。学校约请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书写“石油大学”校名。范先生手书的校名,墨气充足,潇洒淋漓,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很快火遍了全国,成为学校的一个标志。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石油大学总部下属的有的校区校牌,曾一度更换范曾手书,在校牌上短暂使用过“毛主席书体”、“吴作人书体”以及校领导成员兼书法家华泽澎的手书。但在1993年校庆四十周年的时候,各校区都又恢复使用了范曾的手书校名。 一个校名两地书 “文化大革命”中的1969年10月,学校被迫奉命迁到了山东东营地区。学校损失过半,元气大伤。但是,不幸中之大幸是,校名虽改称为“华东石油学院”,而学校并没有被取消或解散我们这些老教工们,忍辱负重,在这块盐碱滩上苦苦地挣扎着,为维持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校的继续存在奉献了再奉献。起初,没有校门,自然也就无需校牌。后来有了校门,校牌上是以仿宋体写着“华东石油学院革命委员会”字样。再后来又用毛泽东书体描上校名,只是把“北京”改成了“华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进入恢复、发展新时期,华东石油学院开始新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为推行美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在老校长杨光华教授的倡导和支持下,学校请了许多美术家、书法家和雕塑家,为我校创作了百余件艺术品。在当时的校办主任林世洪的辛勤努力下,筹建了艺术馆,馆中收藏了舒同、启功、吴作人、傅抱石、董寿平、许麟庐、周怀民、于希宁、肖劳、宋步云、崔子范、沈鹏、李铎、陈天然、范曾等著名书画家的作品。这些书画作品和散落在校园的雕塑艺术,大开了我们工科院校师生的眼界,增强了大家的唯美意识。特别是这些书画作品的边款中大都题有“惠赠华东石油学院”字样。 1986年2月校党委机关报在变更报头时,率先换上了由刘开渠先生手书的“华东石油学院”校名。刘开渠是中国现代雕塑大师,曾领导屹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建造工作,历任中央美院副院长、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1986年在他八十二岁的时候,为我校设计和制作了老一代石油地质学家、玉门油田开拓者孙健初塑像。他在为我校创作孙健初塑像时,也为校报题了校名报头。他为我校题写的校名,苍劲有力,字字似有雕刻之功。可惜的是,不久我校便更名“石油大学”,刘老的墨宝未及被广泛采用。 范曾与“石油大学”校牌的结缘 1988年2月,国家教委批准我校更名“石油大学”,并决定实行北京、东营两地办学,学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校名更新之际,校领导应广大师生员工的心愿,决定请书法艺术家来题写“石油大学”校名。时已风华正茂的中青年书画家范曾,成为我们首选的对象。 范曾,1938年生于江苏南通诗书世家,1955年考入南开大学学习历史,1957年转入中央美院学习中国书画。毕业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1978年调中央工艺美院任教。1984年入南开大学创办东方艺术系,任系主任、教授。他创作的国画人物,造型准确,栩栩如生,笔墨酣畅、大气,在海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声望。范曾的书法,特别是他的榜书,沉稳中透着秀气,有很强的个性和特色,颇受收藏家器重。前华东石油学院艺术馆藏有他书写的一轴中堂,上书“砥砺品学”,给师生们留下深刻印象。 为求范曾先生书题校名,校办主任林世洪拜托老友高桦先生转告其诚,几经请求,终如愿以偿。2008年春,学校收到范曾先生题写的“石油大学”校名墨宝,可谓墨气充足,潇洒淋漓,立即依样镌刻和制作了校牌,随之举行了揭牌仪式,悬挂在校门之上。 稍后,范曾先生又为《石油大学报》、“石油大学出版社”题了名。1989年笔者主编和出版《石油大学校史》时,也是请范曾先生题的书名。一时以范曾书体的校名,出现在校园许多标志物上,可谓满园生辉。 当时,按照主管领导石油工业部的设计,石油大学有一个很大的建制。石油大学校本部设在北京,下属四个办学单位,即: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大学(北京管理干部学院)和石油大学(广州培训部)。这五个单位地跨一省两市、大江南北,且都冠以“石油大学”校名。就像散发广告一样,把范曾先生题写的校名从山东散发到北京,从北京散发到广州,范曾手书的这块“石油大学”招牌很快火遍了全国。 范曾先生的书法也由此在石油大学、石油系统乃至全国赢得了更为广大的观众。当时广州有多位朋友打电话向我诉说:“常常看见你们石油大学的汽车在市区跑,上面印有范曾写的校名,真的好好漂亮啊!”显然,他们看到的是石油大学广州培训部的车辆。
想想着,在我们校名变更、喜遇发展机遇之际,范曾先生多次为我们挥毫题名,学校借书家增色,书家也借学校扬名,这是多么美好的缘分呀!但是,天有不测之风云…… 风波引周折 1989年春夏之交那场政治风波之后,范曾先生出了些变故,他为我校题写的校牌也受到了些质疑。在政治压力下,1991年5月,华东校区那块由范曾书写并被精心镌刻的校牌被摘下来了,换上了老一辈书画家吴作人书体的新校牌。 进入新世纪,石油大学突飞猛进发展,华东校区和北京校区很快都成为“万人大学”。2004年,石油大学可能“冠名中国”的消息频传,令两校师生员工为之振奋。此时的两校区,在事实上已发展成为两所学校,两校不约而同地都在想方设法联系范曾先生,请他再题“中国石油大学”,为学校更名升格时备用。 华东校区是通过校友向范曾先生求得“中国石油大学”校名手书的;北京校区则是在前石油大学总校校长张一伟的关照下,由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冯瑜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先取得联系,于2004年冬天在范先生北京寓所取得的。2005年1月10日,教育部正式下文,批准石油大学冠名“中国”,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1月25日,北京校区举行了隆重的揭牌典礼;8月22日,华东校区也举行了隆重的揭牌典礼。由范曾先生先后两次书写的“中国石油大学”校牌,分别在古长城脚下和黄河母亲河入海口闪亮挂出。 一名两地书,两校用一名,似乎让人难辩。但是,诸君细看,除了在校名之后的括号中有“北京”、“华东”之分外,范曾先生手书的字也有不同。华东校名中的“国”与“学”字用的是繁体,而北京校名中此二字是简体;华东校名写得较为严谨、整齐,北京校名则写得较为流畅、随和,各有千秋。这位与石油大学校名校牌结缘三十年的书法家,似乎也谙熟我们的校史和现状,在他几个月内两次题写同一校名时,好像有意在选字和风韵上作了些区分。正是这些不同,为后人的考究提供了依据,亦可谓妙哉! (余世诚,1961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1964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研究生毕业。曾任我校人文社科部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中国石油文联委员、美协理事、齐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