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石油网|石油技术交流|石油人论坛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查看: 1078|回复: 0

周俊生:中国没有必要加入新一轮降息行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0-21 17:18
  • 签到天数: 11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09-4-11 13: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P><STRONG>提要:我国目前的存贷款利率已处合理水平,民众也能通过存款实现富余资金保值增值的良好目的,因此,我们已没有必要跟在外围市场后面,挤入新一轮降息的队伍。</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离一季度宏观数据正式公布还有一周,CPI和PPI这两个主要经济指标已经“提前”揭开谜底。昨日有报道援引“知情政府官员”的表态称3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下降1.1%-1.3%;PPI较上年同期下降5%-6%。如果上述数据属实3月份就将是CPI和PPI同比增速连续第二个月双双为负。这使有关央行将进一步降息的猜测又高涨起来。</P>
    <P>自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泛滥成灾以来,世界各国相继推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救市措施,降息更是被作为一种对市场有巨大刺激作用的手段反复使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已经接近零。澳大利亚央行日前宣布降息25个基点至3%,创下了该国有纪录以来的最低利率水平。前不久,在G20伦敦峰会举行的同时,欧洲央行也再次降息,将利率调整至1.25%。</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去年9月开始,中国央行也连续推出了降息措施,存贷款基准利率已从当时的4.14%、7.47%分别降至目前的2.25%和5.31%的水平,其中存款利率的降幅几近一半。降息与降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被作为货币政策当局支持中央政府刺激经济政策实施的有力举措而得到高度重视。目前正值第一季度经济数据陆续公布的敏感时期,从一些权威人士透露的信息来看,有关指标可能仍在下行之中,不会很乐观。因此,在外围市场再起降息“小高潮”的环境下,中国的降息似乎已经是大势所趋。</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降息,最直接的效应便是对原来锁定在银行的资金产生挤出效应,从而使其转移到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对经济产生拉动作用。但是,对于进入投资渠道的资金来说,它的最显著的功能就是趋利避害,在前一阶段金融危机恶性发作的关键时刻,从银行挤出的资金并不会必然地进入投资领域,而是流向其他更易产生效益的领域。事实证明,尽管今年一季度信贷猛增,但其中有不少只是短期票据融资,另有一部分干脆直接进入了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并未产生预期的拉动作用。因此,降息会活跃投资,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在实践上却并不必然成立,它更多的只是一种政府的政策性宣示。</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中国实施降息,还必须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西方国家政府之所以频繁利用利率杠杆,并且普遍实行低利率政策,一方面是这些国家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利率市场化机制已经确立,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西方国家的民众储蓄率普遍低下,降息对民众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在中国,由于历史形成的人文传统,储蓄仍是民众富余资金的主要流向,在当前社会保障机制尚没有建立健全的背景下,储蓄更是民众的一种自我保障。因此,利率变动除了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外,这种特殊的国情也是货币当局必须认真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货币政策的执行不是僵化的,而应该是灵活的,特别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从而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从紧不等于一味收紧,适度从宽也不等于一味放松。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可以吸取的。去年上半年,在金融危机已暗流涌动的情况下,央行仍连续推出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导致中小企业信贷无门,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前率先出现了危机,客观上加大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而就目前来说,如果在现行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存贷款利息,其结果很可能对拉动实体经济上升并没有起到实际作用,却导致通货膨胀回潮。事实上,在目前世界各国放松银根、直接注资、购买国债乃至收购“有毒资产”等各种措施的作用下,最近一段时间全球的货币供应量猛增,通货膨胀的预期已经在增加。</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阳光石油网 ( 鲁ICP备2021003870号-1 )

    GMT+8, 2025-2-4 11:56 , Processed in 0.04585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