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感觉就像有个台本,我们都是被剧本先设置好的角色,一举手一投足具是法度。
不过,大家笑的都很自然。台阶就是这个东西。里子什么都没有改变,他仍然会找别的机会要整我,我也揣度需要新的证据继续举报他;但是又好像一切都改变了,因为他也知道他没有绝对杀手锏,我也知道我没有什么依靠。
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个制衡上达成一致,其实就像体制内某些总经理搭书记,也未尝不是这个项目运行之福。
我这位主管,管理经验并不缺乏。只是看太多权谋之书,对于大权独握有种片面的痴迷。而且好像达到某个程度就开始膨胀,误以为他能够看透整个公众公司的运行法则,这才屡屡犯浑,最终是在欺骗总部的事情和支持他的CEO下台之后被审计组抓把柄拿下。
说到审计,本来我想留著这个小故事哪天写个小说啥的骗俩闲钱儿化,但是想了很久发现自己能力达不到,不如近时记忆还在的交代出来。
二〇一七年春节前后个月有余,我们这个项目遭遇两次目标截然相反的审计。直白点儿说,第一次审计是原公众公司的例行公事之余要摆姿态挺一下当时的项目主管;而第二次则是要拿下项目主管的。
就不给你说审计主过程了,一个一个、一遍一遍谈话,各种古怪的对质和奇葩的追问让很多当时参与者可能回头看看都会忍不住挂泪而笑。
你会以为内部审计是这个样子的吗?摆在一张桌子上算算账?
对不住,我经历的审计更像是审讯。一个一个叫进指定办公室,由他们的主审——有些场合只有主审一人——提问并记录。甚至连审讯都不如,没有人跟你核对你的回答被记录成了什么样子。
其实,在二〇一七年初外资方某些部门复盘项目的产量报表和销售报表的时候发现过大差距,他们相信存在管理层协作造假,于是首先出手解除了他们任命的副总、生产部经理、现场经理等人的合同。中方总部——这里需要稍微附註一下,中方公告中并未准确公示外资方在项目管理的人事权限,甚至一度把这个公司写成是独资公司——大概是在双方出资人通气之后才开始启动第二次审计,并查出了近年产十分之一的产量虚报。这个产量虚报是从井口计量记录就开始造假的,但是因为销量有第三方输油公司的对账无法改造,所以缺口才得以曝露。
而根据第二次审计结果,这次产量锐减的根源在于项目公司在中心处理站(CPF)的脱盐脱水药剂购买和储备过程之中出现过当,造成大量不合格成品原油在站内滞留,由中外方两位项目主管直接向现场经理下达限产指令并继续按照未限产指标提交产量报表。这个事件其实应该是发生在审计的前一年年末阶段,但是在第一次审计时被描绘成因二〇一七年一月突降暴雪和第三方输油公司拒收成品原油导致。
我需要稍微解释一下项目主管为何下这么大气力瞒报事故。肯定跟钱有关,但并不全是为了钱。更是因为当时中方在这个小城里已经投资了三家公司,他们正在谋划把这三个中方外派管理团队整合成一个。据说是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且不说这件事没有操作基础,就是真的要整合也应先从总部预置过来一个合并后的最大头提领一下三支团队再进入权力交接。公众公司高管们贸然就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三个项目的正副手一下子都岌岌可危,一方面要尽量压缩第二年的成本预算,另一方面也要在产量和现金流等方面造成一个更为优秀的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