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但轮船运输也不尽人意,根据《中国石油员工基本知识读本·科技》介绍,2010年代,我国90%以上的进口石油,走的都是油轮,受制于 “马六甲困局”。书中(P387)强调:“不是战争时期的大国能源禁运与遏制,而是和平时期的海盗、恐怖主义和运输事故等。”
实际上,就算不考虑海盗、恐怖主义这些因素,只考虑天灾、技术和管理漏洞,油轮事故也是防不胜防,所以油轮泄漏事故我们都不陌生:
△ 1983年,载有25.2万吨原油的“贝利韦尔城堡”号油轮
当然,这肯定不是孤例。
如果算上人为因素,这种事就更多了,就连 油轮之王都未能幸免。
世界上最大的油轮昵称“海上巨人号”,目前官称“诺克·纳维斯号”,船长458.45米,舷宽:68.86米(辽宁号舰长306米,舰宽73米)。
1988年5月14日,当时属于香港船王董浩云的海上巨人路过霍尔木兹海峡时,遭到伊拉克空袭,沉入海底。1991年才被打捞出来,重建后卖给了挪威人。
今年1月,又有两艘油轮被伊朗扣留,疑似发生石油泄漏。
举例这么多,不是在专门黑油轮(管道也能举出很多事故案例),而是说明,在防止泄漏方面,油轮在技术上绝不比输油管线占有任何优势,而且由于它跑来跑去,遭遇的风险更多。
5
综合权衡利弊,能走管道的,就不走油轮。
我国当然也在大搞油气管道建设,还专门成立了国家管道总公司。
就拿长江沿岸的石化公司原油运输来说吧,原来都走油轮。由于航道、桥梁对船限高等限制,油轮还需要倒驳。这不仅增加了成本,无法避免挥发,还有泄漏污染风险。现在,甬沪宁及沿江原油管道建成,长江沿线石油运输就顺畅多了。这也造成长江油运公司业务的根本转向。
我国的管道建设,跨国管道也是重点。
2018年,我国原油进口四大管道(中俄、中俄二线、中缅、中哈)进口石油达到5990万吨,占比石油进口量的12.97%;天然气管道进口达到514亿立方米,占比天然气进口量的58.88%。
6
比起车船,管道运输流体的优势很明显。它的动力是泵,推动的是货物本身,做功不包括移动管道系统,而且只需克服流体在管道光滑内壁上的摩擦力——推动相同质量的货物,耗费的能量就少很多。
160多年前,宾夕法尼亚的油田,早期是用木桶装油,雇马车拉到阿列汉尼河边,装上驳船,顺流而下——注意满载时是顺流,运达匹茨堡炼油厂,每桶运费最高可达5美元。
有个石油商,名叫赛克尔(Samuel Van Syckle),铺了一根管径2英寸、长度5英里的管道,用蒸汽机带泵压送,瞬间把每桶油的运费降到l美元,降幅惊人。
7
上面说的是石油。天然气就更不用说了,密封技术要求比石油只大不小。
而且,由于气体密度小体积大,用车船的话,如果不压缩/液化,很显然运载的气量不够燃料消耗的。如果压缩/液化,本身就要消耗大量能量。消耗多少呢?我们看一篇2020年的一篇论文(来源附后)感受下:
液化天然气在生产过程中,除去购买原料气、人工工资、财务费用等固定成本费用外,电费占整个加工成本费用的绝大部分,其次是气体损耗损失费用。
电费消耗多大呢?论文以1万立方米储罐、50万Nm3/d(标准立方米/天)的处理能力为例,介绍了使用一套节能措施后的效果:
三个措施节电:20348+3885+274=24507kw.h,降幅平均约11%。
那么总耗电量是24507÷0.11=222790 kw.h。
液化天然气的气液比为630:1,那么50万标准立方米可液化成不到800立方米。这就是说,每加工1 m3液化天然气,耗电约280 kw.h。
两个措施每天减少天然气放空损耗量:3000 m3+200 m3=3200 m3。
注意,是上了新措施后,每加工大约800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可以少排放3200立方米天然气,那么排放总量应该远高于这个数。(小编注:论文只给出了整个生产装置中部分工艺流程的生产数据,并非整个生产过程生产数据,上述结论均据此倒推,仅供参考)
储运准备就要消耗这么多能量,排放这么多天然气,加上车船跑路的消耗和排放,真是又费钱又费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