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下载丰富资料,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x
品质源于技术 服务源于态度 这是阿什卡微信公众号的第651篇原创文章 首发于2019年6月14日 ​▽ 作者:赵艳
川西新场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碎屑岩储层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和层系之一。由于其埋藏较深,成岩作用较强,储层多为低孔低渗储层,勘探难度大。
储集空间是储层研究的基础。通过对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岩屑普通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本区储层孔隙类型较多,按成因分为残余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微裂缝三大类(表1)。
1.原生孔隙(残余原生粒间孔)
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的原生孔隙主要以残余原生粒间孔为主,原生粒间孔受压实作用缩小和胶结物充填后残留的孔隙,孔隙较小,呈不规则多边形或弧三角形,当压实强烈时呈长条状、线状。粒缘常有较薄的绿泥石薄膜生长,孔隙中有时见自生石英或方解石等部分充填,数量较少,在薄片中局部不均匀分布,常与次生溶孔共生。
图1 残余原生粒间孔(左:4992.90mCG561 ×10 右:3413.80m X853 ×150)
2.次生孔隙
(1)粒内溶孔:碎屑颗粒内部遭受溶蚀形成的孔隙,被溶蚀的颗粒主要是长石和少量的岩屑颗粒、石英颗粒。孔隙局限于长石或岩屑颗粒内,部分溶解呈网格状、残骸状、蜂窝状,常见溶解残余,部分充填自生石英及方解石、白云石等(图2)。
图2粒内溶孔
(2)铸模孔:铸模孔是指当溶蚀作用强烈时,整个碎屑颗粒被完全溶解而形成的孔隙,其外形与原组分外形特征相同,为典型的次生孔隙。研究区铸模孔主要是由长石完全溶解形成,保持长石颗粒的外形,内部见少量长石及黑色铁质溶解残余。其内多见自生石英小晶体(图3)。
图3 铸模孔
(3)粒间溶孔:粒间溶孔是指颗粒之间的溶蚀再生孔隙,是在粒间孔隙和残余粒间孔隙基础之上的溶蚀扩大孔,主要是砂岩碎屑颗粒边缘、粒间胶结物和杂基溶解所形成的分布于颗粒之间的孔隙。孔隙边缘具有明显的溶蚀痕迹,形态多种多样,多呈不规则状、港湾状、长条状等。见少量自生石英、方解石或白云石充填。相互连通性较好(图4)。
图4 粒间溶孔
(4)超大溶孔:颗粒、胶结物和填隙物被溶解,孔径明显超过相邻碎屑颗粒直径。孔隙分布不均,局部发育。相互连通性较好(图5)。
图5 超大溶孔
(5)晶间微孔:分布于粒间填隙物如粘土矿物(绿泥石、高岭石、水云母等)晶体之间的微孔隙,孔径小,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几微米至十几微米(图6)。
图6 高岭石晶间微孔,长石溶孔3438.24m CX560 ×100
|